文化遺跡講述的歷史一一格魯吉亞瑣記(之二) |寧靜致遠
到一個國家去遊覽哪些景點?筆者的主要依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同時也「扒文」參考「驢友」的介紹,制定出適合自己時間、體力、經濟能力的旅遊攻略。
作者供圖:宗教紀念碑
但是請記住一點:你永不可能盡覽所有景點,總有滄海遺珠,總有遺憾。這令旅遊者留存了嚮往。這或許也是日後再遊的動力之一。
作者供圖:Bodbe女修道院
這次格魯吉亞之旅,我們以第比利斯(Tbilisi)、巴統(Butumi)、庫塔伊西(Kutaisi)、莫薩瓦里(Mosawali)爲居住點,以網約車和包車爲交通工具(順便説説,該國火車、旅遊公巴都不太方便)輻射向城市周邊觀覽了母親城堡、宗教紀念碑、聖三一教堂、Bodbe女修道院、西格納吉古城(Sighnaghi)、瓦爾齊亞洞穴(Vardzia)、拉巴蒂城堡(Rabuti)、生命之柱教堂(Svetitskhoveli)、科爾基斯噴泉等多個景點,對格魯吉亞的歷史文化遺跡及現貌有了初步概念。
格魯吉亞是宗教色彩濃烈的國家。其大約400萬的人口中,有八成信奉東方正教。不論是大城小鎮,教堂隨處可見。它們呈現了當時宗教的代表人物、宗教建築的特色和社會背景,揭開了其時歷史的一頁。
作者供圖:Bagrili東正教堂裏神父正主持婚禮
有的教堂雖已殘破甚至趨於荒廢,但也有神職人員留守。深山密林中,就有一人主持的東正教教堂。指示我們看此教堂的司機,說時臉上充滿了感動與崇敬。
這些教堂許多建於中世紀,幾個主要教堂的裏外依然莊嚴宏偉艷麗。幾百年甚至千多年的維護及修茸,應有雄厚的資本力量支持,其中一部分財力源於信徒的捐贈。
作者供圖:Bagrili教堂外觀
東正教被認爲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但她顯然又有不同於基督教的規條。如她的聖誕節就不在十二月而在一月,她也沒有基督教的團契而多是個人的活動。東正教教堂不同於天主教的是,大廳裏沒有排椅,只擺放一張主教(也稱首席司祭)的座椅和一座聖壇,四面掛滿或擺放着講述聖母瑪利亞和耶穌故事的聖像。聖徒們一邊親吻聖像,一邊畫十字,嘴裏不時喃喃禱告。完成這一切後,他們通常都會往慈善盒投下自己的捐款。
作者供圖:某東正教堂大廳
進東正教堂也有一些規定,如女性進內必須包頭巾至不可露出頭髮的位置,任何人衣着都不可露出手臂和腿部。爲確保規定落實和方便遊客,大小教堂門口都必放有一筐或一箱頭巾,教堂內也常見到頭巾披在肩上或綁在腰部的男士,他們都是夏季短裝衣褲的遊客。
不過很多時執行不算嚴格。
著名的教堂是當地民眾婚娶、洗禮、舉喪之地,這些儀式由教堂主教主持。我們在一個教堂裏曾同時見到三撥人,分別舉行上述三種儀式。參與的人們該喜的喜,該悲的悲,互不干擾。
作者供圖:教堂的「洗禮」儀式
格魯吉亞的宗教色彩可謂處處滲透。沿山壁而鑿建的公路,隔不遠就有一個竪在山㘭、約一人高的十字架,在夜裏閃閃發光。
我們僱請時間最長的年輕司機,名叫Temu天姆,長得有九分像澤連斯基,他就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在夜裏行車,那些亮燈的東正教堂分外顯眼。車子經過,天姆遠遠的就抽出右手,畫十字祈禱。
我們在歐洲,曾被一些教堂的神父驅趕。相比之下,便覺得格魯吉亞大多數神父待人親切。他們不僅不拒絕照相,還主動用英文邀請、引領我們進教堂參觀。有的神父還展現出普通人活潑、可親的一面,令我們改變了對神職人員嚴肅刻板的印象。
翻過北高加索山脈,離俄羅斯只有2公里遠的北奧塞梯,有一座只有20年歷史的年輕Dariali修道院。以雄峻的北高加索山脉爲背景,院內的建築便顯得玲瓏精緻。院內正有一位神父和一位貌似工程人員的男子在交談。筆者正按着自己的心意取景專心拍攝,忽然聽到有人用英文向筆者打招呼。筆者以為是冒犯了修道院的規矩,有幾分緊張的走過去。不料兩人卻讓筆者展示手中的手機,Camera camera地叫着要看手機的鏡頭。
作者供圖:神父讓我展示國產的手機
這部手機是筆者新購置的內地公司最新型的一款,附有握把,照相具調節景深、光線的功能。一路旅行,它已受到不少手機粉絲的關注。第比利斯食肆有一位中年服務員,也請求過展示手機的camera,表示他是這款手機的「粉絲」,要等2025年2月該款手機15發佈時購入(最近新聞報告15已提前誕生進入市場)。
神父看完鏡頭展示以後,臉上露出了孩子般明朗的笑容,豎起姆指說good。我們三個人都因這一刻的交流感到開心。
作者供圖:聖母誕生修道院的两位神父
多年前去俄羅斯旅行,在莫斯科附近的謝爾蓋小鎮,見到一群氣宇軒昂的年青男子在東正教學校出入。筆者便想:是什麼驅使他們進入終身不娶的宗教?是遭遇?還是堅定的信仰?
在庫塔伊西深山的「聖母誕生修道院」,筆者看到了秋天風姿綽約的白樺樹,紛紛飄忽的黃葉。在藍天下,在秋陽中,環境靜謐優美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油畫。修道院的教堂,是非常古舊的石頭屋,面積不大。兩位神父就坐在門口曬太陽。一位老了,一隻眼蒙着紗布,大概在患着眼疾。另一位才到中年,看去相貌堂堂,兼有學者的睿智和領袖的風範。
作者供圖:聖母誕生修道院的白樺樹
老神父邀請我們參觀教堂,指着一些頭紗、布巾等物件不住説着「瑪利亞」。我們猜他大概是説那些都是聖母的遺物。
最後老神父指着一個小錢箱繼續發着「瑪利亞」的呼叫。我們頓悟了他的意思捐了一點小錢,也算是感謝了他讓我們參觀的好意。
走出教堂看到那位中年神父正在專心地讀一本書。
筆者那個念頭又冒了出來:是什么驅使他們選擇了神職的終身生活?他們一生就與這寂靜的白樺樹,以這石頭教堂為伴嗎?
筆者無宗教信仰,這是「夏蟲不可語冰」的問題。
在另一個教堂,誦經的神父未穿傳統的黑衣大袍,卻以T恤牛仔褲的形象出現,像是一下堂便去趕赴一場足球賽或派對。這讓我們驚嘆這個教堂及神父的與時俱進。
格魯吉亞人最後選擇了基督教,與一位修女聖尼諾有關。這是個宗教的傳説,其中部分是段堅持、忘我、獻身的歷史。
格魯吉亞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有的在高加索山脈海拔5000多米的高處。一般的出租車上不去,必須由考過執照的司機駕駛過硬的交通工具四驅車把人送上去。我們僱請的另一位老司機Shalva紹伐把我們拉到海拔3000米左右處,把我們「賣豬仔」交給了一位中年四驅車司機。我們窺見中年司機往紹伐手上塞了一小卷錢。
應是行內的潛規則吧。
很可惜,號稱海拔最高的教堂正在修繕,圍了一圈的塑膠板,我們只好失望而回。
好在遊覽瓦爾齊亞洞穴的回憶安慰了我們的沮喪。從黑海邊的城市巴統出發到那兒,出租車走了五、六個小時且一路不算平順,但走那一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也非常值得。
作者供圖:瓦爾齊亞洞穴
瓦爾齊亞洞穴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奇觀。它深藏於峽谷內,其來歷久遠,具考究已有千年以上。有説它原是個修道院,也有説它是12世紀格魯吉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王下令修建的工事和民衆避難所,可同時容納五萬人,其目的是爲抵禦蒙古人入侵。據查這正是成吉思汗西征最盛時期,女王的擔心不算多餘。
作者供圖:從洞穴看出去
不論哪種説法,在山崖上傍山而築的洞穴建築群都是一個誘人的景觀。觀光車只能把人送到山腳下,要徒步爬上半山的觀光路才能看到一個個排列的洞穴,那是一段令人氣喘的艱苦路程。故很少旅遊團安排參觀此處,老年遊客更少,那兒也相對寂寥。
作者供圖:已開發的部分洞穴
進入景區遠遠望過去,有點像內地的敦煌石窟。開有洞穴的崖面據説高19層,共有300多個,現在才開發開放了4、5層。住在那兒的古人過着很有秩序的生活。洞穴有不同的實用性,分負冰藏庫、釀酒廠、酒窖、婚房、住房、議事廳等功能。洞穴地面都挖着坑洞,看樣子是供方便用的。
洞穴內的便池
洞穴一個接一個地緊挨着,左鄰右舍的關係一定非常親密。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地方,也有着信仰宗教活動。一座在懸崖上開鑿出來的教堂,崖壁上留着那個時代的壁畫,歷經多年時間、戰火的磨蝕,壁畫仍可清晰辨認。格魯吉亞古人對宗教依賴的忠誠和公益操作,實在令人稱奇。
它作爲世界文化遺產當之無愧。
作者供圖:瓦爾齊亞的洞穴教堂
有的朋友希望介紹些格魯吉亞旅遊的細節、蘇聯體制的遺跡及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故鄉哥里。
限於篇幅,留待下文再續,敬請留意。
本文作者:黃虹堅
(作者是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長於內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畢業,曾任內地中學教師、電影公司編劇;返港後曾任職報刊與教科書出版公司編輯,後兼任各大學中文、語言、兒童文學課程導師;是小學普通話教科書作者,擔任過中文教科書顧問及各文學獎評委。代表作有電影劇本《橘紅色的校徽》、《湖草萋萋》;長篇小說《和誰在陽台看日落》、中短篇小說集《我媽的老套愛情》;少兒文學《十三歲的深秋》、《零點五分》等。作品曾獲內地、香港和台灣文學獎。)
致讀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
點讚
收藏
評論
分享
(您的每次互動,都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
(圖片來源於作者)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這個國度遙遠而誘人一一格魯吉亞瑣記(之一) |寧靜致遠
杜拜的夢幻 |寧靜致遠阿布達比一瞥散錄(之二) |寧靜致遠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