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聚焦 | 连续六年!我校在这项国赛上取得新突破!

又获大奖的 安徽新华学院 2023-09-13


近日,教育部2022年第十六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校赛、省赛和全国总决赛的激烈角逐,我校由8名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子组成的三支代表队在全国362支总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智能产线与协作机器人方向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离散行业自动化(逻辑算法)方向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离散行业运动控制方向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取得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新突破。这也是我校在该赛事连续6年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



(滑动图片,感受高光时刻)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由中国仿真学会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方向涉及智能制造领域中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智能应用等,是针对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技术及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及选拔的工程类竞赛。自2006年发展至今,大赛在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和全国近800所高校、2000余所学院的支持下,已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A类竞赛。

连续6年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优异成绩的背后,付出了哪些努力?参赛的历程,如同种植的过程,经过培育、浇灌,项目从萌芽开始,逐步成长、逐渐壮大,最终收获胜利的硕果。

今天我们一起聚焦他们的故事……



成长,团结一心挽狂澜
从3月份的初赛报名,历经7月中旬的省赛,到8月中下旬的全国总决赛结束,这六个月,对参赛团队来说,是磨炼考验,是不断的成长和收获,更是结果的“超出预期又符合预期,因为一切的努力值得!”

考虑疫情防控等因素,此项赛事延期并采用线上的方式举办,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刚开始我们的参赛人员都信心满满,但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并不多。”面对重重困难,指导老师和学生们一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已是大四的江纪元需要在比赛和考研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时间,以完成这项本该在大三暑假就结束却延期到了大四上学期的比赛。为此,他们选择在暑假留校备赛,争分夺秒,拉长时间线。“那段时间我们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从每天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组装机器、写程序、拍视频、写文件……这些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有时甚至因乏力疲惫在实验室睡着了。”江纪元笑着回忆。

而离散行业自动化(逻辑算法)赛项一等奖团队的杜子豪则在决赛时深感压力之大,收到成功进入决赛的通知到决赛当天仅剩三天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他们迅速调整好心态,团结一心,分工明确,最终共同顺利完成任务。

正式比赛的过程并不顺利,“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杜子豪所在的队伍在比赛的中途由于网络信号问题意外退出了线上会议;而离散行业运动控制小组在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因机器无法正常使用最关键的程序,导致只能舍弃部分较难的得分项,临时改写回零程序。“我将最初版本的回零程序写在队友的电脑上,光这一个步骤就用了40分钟,这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40分钟。”江纪元仍然有些紧张地叙述着。



育人,教学相长并肩行

在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下,指导老师和学生们在互动中拉近距离,在讨论中共同进步。

想起刚接手指导时师生间的互不熟悉,指导老师们纷纷表达了对学生前后发生变化的喜悦,“随着比赛的进行,能看到他们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最后可以互相讨论,高、低年级在问题的处理上有了思想交流与碰撞。”指导老师王琰琳说。

江涛老师说:“学生思维变得更缜密,考虑问题更全面,也更加自信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气神。纪利琴老师也感言:“学生在硬件设计、编程、论文撰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且通过这次比赛,学生的思维逻辑、抗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有着较大的帮助。翟停停老师说:“我看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认识和掌握运用,并逐渐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们以扎实的学识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并且带领学生一次次斩获荣誉。真心地给我们的指导老师团队点赞,给我们的学生团队点赞。”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汪青鼓励更多新华园学子参与到此类学科竞赛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国家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高校人才。

助才,学科建设促新风
本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已是我校第7年获奖了,其中,获国奖已连续6年。“由于竞赛所涉及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超纲了,各个赛项组会通过节能减排协会、机器人协会、各专业辅导员等针对于各赛项低年级同学提前开展培训。”我校历来十分重视“西门子杯”等学科技能类竞赛,不仅在设备装置上提供了竞争优势,还在赛前半年即启动竞赛工作,组织动员好队伍并开始培训比赛相关知识。由各指导老师多次组织开展培训和指导,邀请学校往届总决赛中获奖同学为本届参赛队员传授比赛经验。说起下一步的打算,纪利琴说:“我们学校在参加智能制造大赛的这些年里,一年一个脚印,一步一步走,而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去增加一些赛事,同时加强赛事宣传工作,把学生参与竞赛的面铺开,扩大相关专业的学生范围。”一直以来,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也正在主动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要求,紧密对接行业发展动态,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实践,提出并践行了“三融、六真、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汪青介绍道,该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为专业改革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真实设备、真实场景、真实岗位、真实流程、真实任务、真实考核”的项目式教学为抓手,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紧密对接行业发展动态为改革动力,重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理实融合、学创融合”的培养途径,实现学生在校所学即为未来工作所需。并且通过“点”“面”结合,低年级开设“学科竞赛早知道”选修课,高年级每个专业结合课程开展专业学科竞赛,做到班级参与“全覆盖”。同时成立科技与创新协会、节能与减排、机器人等专业社团,精准对接各类省级、国家级AB类赛事,做到奖项“高级别”。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团队会获得更多突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更深入地推进产教融合,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汪青说。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

而是徘徊

最快的步伐不是冲刺

而是坚持”

在新华园逐梦的路上

有师有友

也有更好的自己!





大美新华园



推荐阅读














《强国一代有我在!新华学子以青春之名,告白祖国!》



《我们在一起》


《此课新华 |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创意,新华园课堂的文化DNA动了》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新华园?》


编辑 | 王伟灿 沈智伟
文 | 王亚君 融媒体工作室 敖雨萱
初审 | 陆如海
终审 | 朱微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