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时代印记①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非凡的十年 时代的印记
9月15日上午10时30分许,一趟满载着中国茶叶的货运班列驶离了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这一趟,它目的地是乌兹别克斯坦。
这批货值约千万元的茶叶,将北上金城兰州、西经绿洲喀什,然后转乘公路从被称为“西极国门”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
这是四川首趟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更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同一天,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创新的活力在神州涌动。
在主会场安徽合肥,全球首台量子电流互感器、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等高大上的“黑科技”悉数亮相;在北京分会场,首批共10个北京智慧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开放试点示范项目发布……
从“嫦娥”奔月、“羲和”探日以自主创新叩问苍穹;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以硬核科技求索海洋,如今的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12位。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这是新时代的中国,这是我们每天的所见与经历。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亿万人民的生活写下历史性变化。我们生活的成都同样如此,每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里、每一个鲜明印记中,都折射出新思想的真理光辉、新理念的实践伟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旗帜鲜明。
非凡十年,“中国巨轮”扬帆远航、“治蜀兴川”持续跨越。成都,勇担使命、破浪前行。
鲜明的印记,镌刻在新时代的蓉城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四川考察,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期间深入四川天府新区、双流区、郫都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首提“公园城市”理念,明确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时代使命。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从理念到蓝图,新发展理念都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思想和行动导向。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全面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大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从新阶段新特征出发,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的及时调整和重大部署。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成都,正努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各领域体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正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崭新篇章。
鲜明的印记,彰显在2100万市民的美好生活中。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从深入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的大凉山深处,到走进眉山市东坡区的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再到在成都市郫都区考察乡村振兴时花钱买下一双布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亿万人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
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映照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的幸福图谱。
近段时间的成都,即将到来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主场馆“青苗”已拔地而起,天府农博园内参加评选的55个水稻品种排列在田间地头……“天府粮仓”再迎丰收,“天府之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蹄疾步稳。
丰收节一年一度、新时代十年巨变,庆祝的、喜悦的、丰收的,都见证着我们奋斗的汗水,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放远目光,在广袤的蓉城大地上,科学城里创新奔涌、青年才俊济济一堂;都市圈“圈”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发展新图景;环城生态公园串出新生活,巍峨的雪山扮靓成都阳台,绿色发展诗意栖居;“双机场”通达五湖四海,国际班列穿越广袤大陆,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阔;立交桥下长出“宝藏运动场”,背街小巷迎来华丽转身,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成都……
鲜明的印记,响彻在我们勇毅笃行的时代足音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了一个古老国家对于未来的想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标定了精准的经纬度。今日之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
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承前启后中向前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接续奋斗中才能实现。
城市能级和位势的跃升,是一条健行不息的长路。
让我们踔厉奋发、起而行之,继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成都工作,在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中明定位、强担当、作贡献,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继续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今日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非凡十年 时代印记”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新思想镌刻在蓉城大地的生动实践、所带来的时代巨变和繁荣图景,敬请关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从西边的龙门山到东边的川中丘陵,是4500多米的地势落差;大熊猫野外种群“濒危”变“易危”,到消失百年的尖齿卫矛再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再造。成都,雪山河流、山林湿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城市中,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绿色环绕,一湖碧水微波荡漾,湖岸边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倒映湖中。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4月20日拍摄的成都兴隆湖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锚固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开展“五绿润城”行动,推进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快实现“青山映城、草长莺飞”。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都,这座超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写下“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绿色印记。
厚植本底
大美山水与城市风光相映成趣秀美山林、美丽河湖,巴山蜀水秀美安澜,大美天成。
成都平原东侧,南北延绵的龙泉山一片葱茏,这片1275平方公里的城市 “绿心”,其绿植数量、绿化效果直接关系到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
成都平原西侧,1495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坐落于此。垂直海拔高差超4500米的地形,使其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除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还分布着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85%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与90%的种子植物种类。
山脉之间,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山脉以外,山峦层林尽染,城市有序延伸。
生态本底愈加厚实,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这是有着2300年历史的城市新风景。今年,成都已完成“金角银边”场景营造点位108个,还将建成各级绿道800公里,其中含“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乡村绿道300公里。2022年元旦,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熊猫基地扩建区域实现开园,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
保护修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11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
初秋,出现的霞光与雪山同框,被镜头捕捉定格于方寸间,俯卧的山脉横亘在远处,与天空交相辉映。水色倒映天色,阳台上看雪山、朋友圈晒蓝天是成都人的新爱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成都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先后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修订大气环境分区管控准入清单、绿色标杆施工工地及加油站技术标准、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几个标志性战役。近日,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报告出炉。根据报告,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5天、同比增加1天,优良率80.1%。
锦水汤汤,是成都的生态河、风景河、产业河,也是公园城市鲜明的点缀——锦城蓝。
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黄龙溪在内的锦江水终将汇入长江,东流入海。流水的清与浊,事关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成都正稳步推进锦江、岷江、沱江三大流域水生态治理。一组数据显示,在去年年底,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黄龙溪界面在实现20年来首次达标后,水质进一步好转。
一铲一锹,一树一苗,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筑起成都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通过补植阔叶乔木,可使林木结构更加合理,形成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的林区,森林质量提升后,这片城市“绿心”的固碳能力随之增加,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更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着眼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去年12月底,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巴山蜀水间,一幅幅绿色画卷徐徐铺开。
转化价值
绿水青山成为发展新优势
8月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金堂县企业巴莫科技累计完成产值超百亿元,预计到年底产值有望突破250亿元。这家集绿色环保锂电池材料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于一体的先进制造企业,已形成10万吨正极材料产能,高镍MCM材料市场份额居全球及国内前二。
产值过百亿,再次彰显成都在竞逐绿色低碳赛道上的十足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成都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并圈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
风景如画的兴隆湖畔,一批涵盖电子信息、大数据、旅游文创、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企业产业集群坐落其中。这里正逐渐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构建高品质生活圈、高质量产业生态圈,由主要依靠区域配置资源转向面向全球配置高端资源,由传统管理体制转向现代化国际化治理体系,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型人才支撑发展,走出一条推进绿色崛起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今年来,成都在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方面动作频频:5月30日,成都携手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共同推动实施一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合作项目;6月,《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达30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营城逻辑,也是市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公园城市带给城市居民的绿色体验与生态价值转化率同比增加。以锦城公园为例,其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预计可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总价值达1万亿元以上。
生态账的背后,是近年来成都坚定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生态文明跃升轨迹看得见、摸得着。
时代印记
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时间点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设立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设立。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出台
2021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获准
2022年5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两省共同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美丽中国刻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年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87%,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优良水体比例提高23.3个百分点,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森林面积增长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上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展示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这十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
秋意渐浓,浙江湖州安吉余村绿意盎然。碧水鲜花环绕中,村口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大字熠熠生辉。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小康之路。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两山”理念从安吉余村生根发芽,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
秦岭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察看自然生态,叮嘱当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祁连山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长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内蒙古阿尔山林区、黑龙江黑瞎子岛、广西漓江……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万里长江奔流不息生机盎然;从北上广深到城镇村寨,蓝天、碧水、绿地刷屏“朋友圈”,一幅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成为神州大地不断铺展开来的新风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建立,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一片片森林,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林长踊跃上岗。
近年来,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目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陆续落实在了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成为了守护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民生福祉的有力支撑。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强烈信号。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建设清洁美丽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成为非凡十年刻在中华大地上的时代印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金陈 马玉宝 李菲菲 杨升涛 实习记者 黄雪松
设计 严瑾
编辑 王斌
校对 李怀英
审核 单正华
监制 吴东伟
图据 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