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荧荧:在图像与记忆之间 | 艺术汇 专访
朱荧荧:宁芙
2019.04.27-05.31
拾萬空间 / 北京
朱荧荧“宁芙”拾萬空间展览现场
朱荧荧在拾萬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宁芙”中展示了其新近的创作。在延续对摄影与绘画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艺术家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图像研究的工作属性,以收集而来的图像素材作为工作起点,借由摄影、影像、绘画三种媒介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对现实与记忆、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从而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与规律。
艺术汇:此次在拾萬空间举办的“宁芙”是你的第二次个展,相对于上一次展览“日夜”,从这批新作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延续性的元素及新的思考,能否首先谈一下近期创作的整体推进?
朱荧荧:在“日夜”中,同样是利用绘画、摄影、影像三种媒介的表达,在其中杂糅对它们的不同属性的理解,比如绘画中所流逝的时间与摄影对瞬间性的捕捉,绘画的物质属性和影像源于光的成像原理等等。其中,《怀柔》系列绘画处于一种持续的、审慎的、向内收紧的状态,类似于用文字书写的方式娓娓叙述每一个细节,实现现实与图像之间往复迁移的韵律。与上个个展相比,“宁芙”在继续摄影与绘画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和细化了图像研究的工作属性,扩大了素材选取的维度,在思路的整体性和线索的连贯性上做了进一步尝试。
《蔓延》40×50cm 木板油画 2018
艺术汇:从此次展出的作品来看,与自然、植物相关的内容显然构成了你创作的主要“题材”或者说“来源”。事实上,这在你之前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如《怀柔》系列。尽管你的创作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风景题材绘画,但你依旧选取了与自然、植物相关的主题,这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朱荧荧:这与我的工作方式有关,习惯于从素材照片中确定图像主题的边界,在边界的范围之中,进行内部关系的研究,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下,作品面貌会呈现出某种类型的图像集合的特征,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像的主题和内容只是一个表象,我所真正关注的,是表象之下它的形成方式、变化状态等等内在逻辑的构成。在我看来,许多图像信息包括主题、内容都是事物本质的遮蔽物。就像一个容器,当你想插花的时候,它可以是一个花瓶,而在你感到口渴的时候,它可以是一个水杯,你对它的概念判断来自于它对你的用途,你的缺乏,你最迫切的欲望和责任。
《低迷愉悦》40×28cm 木板油画 2018-2019
艺术汇:展览名为“宁芙”,这是否指向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某种核心观念?
朱荧荧:在确定展览题目的时候,我想我需要一个比喻,与创作中那种向内退隐的表达方式相一致,对展览主题间接的引申。“宁芙”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生活在山林和水流旁的精灵,是西方古典油画中经常出现的形象,阿甘本在同名文章中将它视为一个中间介质,隐喻通向过去与未来的记忆与影像。除此之外,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特殊形象由性别、性格特征和生存状态引起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其中隐藏的欲望与情感的反馈线索。
朱荧荧“宁芙”拾萬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汇:你一直在收集以照片为主的旧有图像素材,而这些作品的创作也往往基于这些素材展开。这样看来,这些现成的摄影素材成为了你工作的一个起点,而在《隐秘之心》系列中,老照片本身即成为了作品的媒介或者说被呈现的对象。在创作中,通常你对照片素材的选取依据是什么?
朱荧荧:《隐秘之心》包含了油茶花枝、果枝的形态和嫁接育苗方法、红萍孢子果和麦穗胚芽在显微镜下的状态,老鼠胚胎从细胞到成形的变化过程等,它们都来自于七、八十年代各个不同地区的科研照片,在展览中用微观叙事和碎片化感知方式提示了图像研究的隐性线索。我的旧照片素材大多源于这样的档案资料,这些相册通常用摄影和文本结合的方式,进行冷静、客观、细致、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这种对平凡事物的观察方式令我着迷,在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中又显露出非常微妙的个人化的视角与意识状态。在收集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以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林业农业科研照片为主的逻辑线索,我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个过程是一个加法,而创作的过程则是一个减法,它们对我来说同等重要。
《夜晚的预期》27.5×22cm 木板油画 2018
艺术汇:在绘画作品系列《低迷愉悦》、《夜晚的预期》、《蔓延》中,你以绘画的方式对原有摄影图片进行转化,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你试图为图像注入或者说从中寻找什么?
朱荧荧:照片的影像投射到画板上,形成了具象的植物形态,而绘画则是一种感知经验的混淆体,在摄影和绘画的转化过程中,可以重新体验对事物的感知和摸索记忆的形态。我的思考从摄影、影像、绘画三种媒介的三角关系出发:事物的实体通过视觉记忆形成图像,这个过程形成了摄影和影像,而图像通过造型、线条、色彩等语言的加工形成了绘画,而绘画又成为了新的事物实体和图像来源。摄影是对记忆静态瞬间的捕捉,而影像和绘画过程则是在时间的流动性中不断勾起记忆中的感知,记忆的形态和语言机制在这三种媒介中均有不同体现,其中也包含了对流动的、不定型的、纷繁复杂却又极尽虚无的生命形态与记忆的同构,就像《蔓延》中视角的转移和画面的重叠,《夜晚的预期》中消失的事件主体,和《低迷愉悦》中对同一场景、同一株植物的反复描摹。
《记忆抑制》高清影像 31'00'' 2019
艺术汇:在此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记忆抑制》中,可以看到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的交替出现, 从这里面似乎可以感受到某种与主体性、时间性的变化,以及现实与记忆的探讨,并折射了某种存在于图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你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朱荧荧:《记忆抑制》中的静态照片来自于一本游记相册,它的作者似乎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构图、焦距和光圈,这些过程都被一张张照片记录在内,而在我看来,这更代表着主体意识对记忆的塑形和反复修正。我对应他所去过的场景,寻找它们在自己的意识和经验中所映射的画面,去不同地点拍下动态影像。记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影像会调动起个人记忆的形成,反过来,人的感受和状态会影响对影像的认知,当人们看到彼此对峙又相互交融的画面的同时,又会调动起第三方的感知,去理解这些画面的含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并不断叠加记忆的过程,也是不同主体意识之间此消彼长的状态。
文:王薇
图:拾萬空间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