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待人接物最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

2016-07-01 尚书 学国学网




亲人、友人、熟人和陌生人,领导、下属、同事、工友,人生在世,犹如江湖,每时每刻都要与人交往。有的人“人缘”好,人见人夸;有人却常被人“敬而远之”。由此可见,如何与人交往是很有“讲究”的,也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老祖宗传下来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礼记·表记》中记载“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足指举止不得体。失色指仪表不庄重。失口指言语不慎重。能以此三点为借鉴,我们的人生之路也会更加坦途康庄。






不失足于人


“不失足于人”,在人前应该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抬手投足间要有分寸。石奋侍侯高祖刘邦,刘邦喜欢他的恭敬,让他做了中涓,带他在身边,石奋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五口人都是二千石的高级官员,万石君的名号由此而来。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石奋可与《世说新语》中的陈蕃比肩,成为后世人效仿的榜样。






不失色于人


“不失色于人”指的是,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于颜表。孔子说孝敬亲长最难的是做到“色难”,子女对父母能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而这是最难做到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难在何处?难在虽有一颗恭敬的心,却难有一个谦和恭敬的态度。在对待至亲与知己时,懂得控制情绪,不失色于人,才是真正的雅量。可悲的是,有时我们总是花大力气,费大心思去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类人际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如何善待最亲近的人。






不失口于人


讲究语言美,古来有之。荀子曰:“语言之美,穆穆皇皇。”人生有四件事是一去不回的:出口之言、发出之箭、过去之时、忽略之机。


一个人带给别人的印象好坏,除了外表仪态,最重要的就是谈吐说话的表现。一个会说话的人,不管走到哪里总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珅以一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吸引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处于压力下,往往会口不择言,对别人使用过火的语言,这样做虽然释放了自己,却伤害了对方,让听话者尴尬、伤心、反感,甚至愤怒。如果对方再反唇相讥,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对话氛围就毁在了一时的口不择言上。


我不是尚书

文学大师林语堂把说话分为三重境界: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他说:最高境界是忘言,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巧妙的修辞或辞令。我辈不是大师,无大师那种人格魅力。在权衡了说话的时机、环境、对象之后,修饰自己的言谈,也很有必要。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