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懂这八重境界,《大学》白读了!

2016-10-13 学国学网





“大学之道”,原典出《礼记·大学》,后朱熹将之单独抽出,作为四书五经的第一篇,称得上是儒者修行提纲契领的要义。


所谓“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即在于怎样达到至善的地步。而达到至善的地步,还有不同的八个境界循序渐进,而为此则需修行一生。相比现代人的功利,古人的学问才真正重本末,有始终。






第一重境界:格物


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它是儒者的入门,儒学的基石。

如果格物不透彻,后面的成长成就都是浮云,格物在儒学中的地位相当于马哲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二重境界:致知


即“获取知识”之意。它包含两个方面,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文说的格物其实就是学习方法,有格物的手段再加上不断进取的态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诚意


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不仅在学习上,“诚意”要实际运用在生活中,做到这点才有资格谈“正心”。






第四重境界:正心


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简言之就是不断自省,择善去恶。如果没有正心,能力越强危害越大,不仅害人也会毁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心胸眼光。先决条件要做到诚意正心,不然读再多的警句也只是鸡汤。






第六重境界:齐家


字面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前文都是引导完善自身,限于一己。


从“齐家”开始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管理者不仅是更难的考验,更是之前理论的实践。






第七重境界:治国


并非真的治理一个国家,而是比“齐家”更高的境界。权力更大,管理对象更多,关系更复杂。


儒学是一门入世学说,在治国这个阶段不仅追求个人肯定,更要创造社会价值,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第八重境界:平天下


“平天下”并不是帝王式的扫除群雄,荣登大宝。它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某一领域能对黎民大众做出贡献,改善他们的生活。


它比治国高妙在普世性和广泛性,比兼济天下高尚在它不是“兼济”,它就是以天下福祉为目的。


我不是尚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八大境界践行半数,人生足矣。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