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朱启平:做一个扎根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朱启平 中国教师 2020-08-29


本文约6000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朱启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 届公费师范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岩口支教队队长。获评2012 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2013年度《光明日报》“十大典型人物”之一,2015 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我的故事》主人公。现为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教师,曾获2015 年贵州省毕节市优质教育资源评比市级三等奖,2017 年毕节市第六届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市级一等奖,2018 年毕节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艰难求学


我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里,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出过大山,在煤油灯下度过了童年生活。村里直至2008年才通电,2015年才通了一条水泥路到家门口。一年中,大多数日子都是吃土豆,偶尔能吃一顿玉米面,至于大米饭,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上三天。平时生病了,最多能喝点大米汤。日子虽然艰难拮据,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还是快乐的。


我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没有念过一天书,但还是送我们三个孩子去读书。当时,村里有一所小学,只有一个教师,今年教一、三、五年级,明年教二、四、六年级;给一年级授课的时候,三年级和五年级写作业,依次推进。两块石头上搭一块木板就是书桌,把水泥墙壁刷黑就是黑板,只有课本没有什么课外资料。放学后,我要帮着家里割草、打猪草、喂猪和做饭,没有多少作业,晚上在煤油灯下一会儿就做完。


2002 年,我小学毕业,考取了哲庄乡娃多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连135 元的学费都交不起。和我一起读书的小朋友们,大多数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但是我不甘心。我对父母说:“我特别想读书,我想到大山之外的世界看看。”于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整天琢磨着怎么凑齐135 元学费。我和父亲到山上采摘野生植物,到头屯和哲庄赶集去卖,杨梅5 毛钱一碗,运气好的时候一场街子可以挣10 多元钱;春兰,5 元钱一株;干月亮苔,15 元钱一斤;还卖过五倍子、独脚莲和何首乌等野生药材……就这样,我凑齐了第一个学期的学费。从此以后,我没有再从父母手里要过一分钱。


我始终认为我的爸爸妈妈是最伟大的人,他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都没有拒绝我要继续念书的“非分之想”。我还依稀记得父亲对我说:“你想继续念书,我们不反对,但是未来日子只能够靠你自己去闯,我们只能够帮你到这里。”我含着眼泪从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大笔学费,都是1 角、2 角、5 角、1 元、5 元的零钱,还有很多硬币。就这样,我开始了初中新生活。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初中后就成为成绩最差的人。被老师叫上讲台回答问题时,总是一问三不知。我很不甘心,发誓一定要为自己和父母争口气。在课前先预习一遍,课后凡是老师讲的内容,我都把它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从初中开始,我就练就了很好的记忆力,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我初中毕业时,以502 分的成绩被毕节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毕节一中”)录取,成为我们那个小山村第一个考上毕节一中的人。但是因为没有钱交1050 元的学费,便转到学费较低的毕节市民族中学就读。就读期间,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我主动承包了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每个月能得到70 元补助。我每天很早就起床,开始打扫,我做得很认真,每次卫生检查都是满分。周末,我到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弄一个小车推着卖,一天能挣10 来元。寒暑假,我在小餐馆当服务员,洗碗、端盘子,一个月能挣200 元左右。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经常挨饿。食堂里的米饭5 角钱一份,土豆丝三角钱一份,成为我大多数时间的餐饮标配,每到深夜就感觉饥肠辘辘。


我曾经一度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准备读完高中就回村里去教小学。2007 年,《新闻联播》的一条新闻改变了我的观念。这条新闻是温家宝同志宣布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为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给生活补助。我下定决心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现称“公费师范生”),于是就从理科转学文科。2007 年,我被贵州大学英语系录取,后退学;2008 年,我被黑龙江大学日语系录取,后退学;2009 年,我终于以毕节市文科第一名的分数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


2009 年9 月,我带着仅有的200 元钱只身来到北师大,把内心困惑告诉了班主任王秀丽老师。王老师说:“启平,在那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你都能考上北师大,足以说明你的优秀。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改变贫困的想法都没有。大学四年,让我们一起成长。”一席话,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后来,在王老师的协助下,学校免费为我提供棉被等日用品及500元临时困难补助。此后四年,王老师一直关注我、引导我,同学们也给了我充分的包容与友爱。刚开始的日子,我因贵州口音太重不敢和大家交流,但是,只要每次我参与课堂讨论,都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尤其是来自同寝室的几位“兄弟”的关爱与尊重让我备受感动。我曾在日记里写下:“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值得大家鼓掌的成绩。”


不曾忘记,我请教历史学院唐利国老师问题,他赠送我200 多元钱的新书,此后每次支教出发前,都会赠我200 元话费充值卡;不曾忘记,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在我最脆弱最迷茫时给我指点:“只要内心指向光明,世界就会变得光明”;不曾忘记,文学院孟琢老师在我的人人网主页上看到我想要一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但是没钱买,就留言约见,并赠我五卷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北师大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办得很有特色、有趣味,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大家庭一员的温馨。我刚踏进师大校门的时候,普通话和英语极差,感到特别自卑,感觉生活很迷茫,整夜整夜失眠。后来,参加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办的“春秋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等社团活动后,我感到其实很多担心和顾虑真的没有必要,要多去感受周围人的友好。在师兄师姐还有身边同学的帮助下,我的普通话和英语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从闭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幸运儿,受到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免有肤浅、偏狭的想法,有时行为很幼稚、很急躁。但是,经常和师兄、师姐、同学在一起,我变得开朗了很多。我体会很深的几点是:要做事,首先得学会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可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人可以容忍自己知识能力上的欠缺,但不能容忍人格上的残缺,可悦纳自己暂时的无知,但绝不能允许内心的自私狭隘与冷漠;要学会分享,要有整体全局观念,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如今,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情不自禁地把北师大给予我的太多太多的关爱传递给了我的学生和身边的人们。


二、战胜重度抑郁


2009 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一方面,经历三次高考后,最终考上梦寐以求的北京师范大学,开启了大学生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一个人在社会最底层的夹缝中求生存,我发现自己与周围同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与这座繁华大都市中的百年名校显得格格不入。来自灵魂深处的自卑感让我对大学生活备感压力。再加上过去长期为生存压力所累,身心俱疲,在经历由生存向生活转变和新旧思想冲突的过程中,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陷入了整夜失眠的旋涡。当时,我害怕与任何人做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到了大二上学期,病情更加恶化,内心彻底崩溃,情不自禁地幻想用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经权威医院确诊,我患上了重度双相情感障碍,需要花费二十万元的治疗费。得知此情况后,我更加绝望,趁室友上晚自习时服下大量安眠药……


我被提前回到宿舍的室友送到了医院抢救,三天以后,我醒了过来。醒来后,我看到了我的父亲—我的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父亲,他在我叔叔和堂哥的陪伴下来到北京,这是我从上初一以后多年求学过程中,父亲唯一一次去学校看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脆弱、很混账。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感受到死神的逼近。


在大半年的治疗过程中,我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助。记得班主任王秀丽老师在严寒的冬天放下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去医院为我开药,给我送书、送吃的;武晓阳老师多次在医院陪伴我到深夜;同学们轮流通宵守护我……


我在医院里写下数万字的日记,“解剖”过往经历,寻找生命新支点。出院后,我一方面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另一方面进行各种自救,尽可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比如,无论天晴下雨,每天坚持跑步50 分钟;找人多的地方大声朗读文章30 分钟;每天进行20 分钟微笑训练;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担任班级“雪绒花使者”(北京师范大学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而专门建立的学生专业队伍)。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一直坚持六年,学会和抑郁情绪和平相处,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2016 年,我完全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只有跟更多的人联系起来才有意义,于是我产生了回家乡支教、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的想法。


三、为师的幸福


岩口支教是我教师生涯的起点,岩口支教队也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010 年4 月15 日至25 日,我带着自己勤工助学挣来的2500 多元钱到贵州岩口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支教合作关系。从2010 年到2012 年,我组织了三届本科生赴贵州岩口小学支教和调研,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团队培训制度、队员选拔和考评制度,逐步让团队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独立而行之有效的农村山区支教团队建设道路。支教队三年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党委和大河乡人民政府、大河中学以及大河中心校的高度肯定。2012 年7 月在大河乡人民政府要求下,经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处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省七星关区大河乡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每年会派出1~2 支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大河乡所管辖的中小学进行支教和调研。


2010 年我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评为“2010 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1—2012 年第二届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项目成果在第五届“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获得“校园公益之星”奖学金。2012 年,我代表支教队被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评为2011 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并得到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老师的亲切接见。


从2010 年组建第一届支教队到大学毕业,我相继与47 名队员共事过。虽然人员一直在换,但是团队宗旨和精神一直都在传承。每一届队员都是从上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心怀梦想,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队员们的朝气和真诚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时时打动着我。出发前每周两小时集体学习,从没有队员缺席;支教期间20 多天不能洗澡、被蚊虫叮咬、吃住简陋,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每次支教结束,队员们都和岩口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哭成一片。很多队员都把岩口当成了第二故乡,和岩口的孩子们保持着长期联系。


那些可爱的岩口的孩子们,让我深深地爱上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每次只要我们去支教,孩子们总是那么兴奋;平时上课,他们会偷偷地把舍不得吃的山里红、野草莓塞给我们,还问我们很多大山外的事情。看着他们晶亮的眼睛,我感觉到成为一名教师是多么光荣。通过每一届支教队员的努力,大山里的孩子们知道了走出大山以后除了可以打工,还可以进入一个叫“大学”的地方去学习。经过我们长期支教,当地的村民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迄今为止,我们支教过的学生中,有12人考上本科,给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而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不仅仅能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状况,也能为建设家乡贡献一分力量。


2013 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了,回到毕节一中任教。这里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特别温暖,尤其是屈小锋校长在工作和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工作,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教学和自我成长上,让我享受到为师者的快乐。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带完了三届高三学生。我在琐碎的教学工作中收获着喜悦和幸福,真正体验到鲁迅先生所说:“真的教师,愿意在平淡中获取那一刹的亮光,愿意在琐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这六年时间,最令我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我赢得了每一届学生的喜爱、认可、鼓励与陪伴,体验到了为师的快乐。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要求学生每天早上7∶00开始晨读,我6∶50 就到达教室。晨读课本是我带着学生一起挑选、打印、装订的,内容涵盖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默写的古诗和文言文、经典励志散文、高中英语课本经典文章等,还有我每周写给学生的书信。每天清晨,从我班的教室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成为毕节一中的美丽风景线。每天晚上6∶00—7∶30,我带着大家来教室学习,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尽可能给每一位学困生提供一定指导。每周,我要批改学生们的周记,通过周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对每一篇周记我都写了评语。有时为了鼓励和关心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会写上千字的评语。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挂着我的心,当看见他们的一小点进步,我的内心会狂喜;而每当看见小伙伴们在课堂上蹉跎岁月,消磨时光,我的内心就充满深深的不安,并且在第一时间内与科任老师和家长沟通,找到孩子们最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周记成为我与学生们的心灵高级对话,孩子们都会把最想说的话第一时间和我分享。


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在信中所写到的温暖、理解、尊重和互助,是我们这个社会多么稀缺的资源。生活在自私、冷漠、孤独、无助、叛逆中的我,在对这个世界感到茫然与绝望的时候,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呼声啊!我在读信的过程中,感到我冰冷的内心在逐渐熔化,心中的高墙在逐渐剥离,对这个世界开始用一种包容、关爱、感恩的心来看待。启平哥更新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我感到启平哥将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启平哥是一个尝过人生的痛苦、无奈的人,饱受了人世冷漠与冰冷的人,但他没有在生活的旋涡中沉沦,而是努力坚强地去应对生活,做一支火烛,通体透亮,照亮他一届又一届学生。贯彻启平哥五封信的是爱、包容、尊重与理解,是重塑美好世界的救命稻草。启平哥在我心里慢慢升华为一个斗士,是一个不平凡而伟大的人,虽然他的名字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他却成为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孩子们的鼓励和认可滋养着我的心灵,坚定着我的教学理念,激发我更加创造性地去工作,潜心探索教育规律,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当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学识,还应该具有一颗仁爱之心,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给学生更多的心灵关爱。毕节一中有70%左右的学生来自边远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刚刚入职那年,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留在学校过中秋节,便从自己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1200 元钱买了月饼、水果、糖果、瓜子,和学生们过了一个难忘的愉快的中秋节。在毕节一中,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有的老师把自己的餐卡送给了家庭贫困的学生;有的老师在高考前一个月用自己的工资买鸡蛋,每天早上发给每一位学生;有的老师每月花费400 元悄悄地资助班上的贫困学生……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我是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深深地明白每一个学生背后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我非常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科,我要求自己博览群书,让自己多一些书卷气;每一天都不能够机械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每一天都要汲取新知识,积累新素材,反思教学,每一天都要进步,让教学做到生动、高效,深入浅出,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验教学和讲台带来的超越物质的幸福感。所以,在工作的6年中,我不断地采摘知识的浆果,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更新完善;站在讲台上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历史课堂的魅力。一个学生写道:“启平哥,初中时我很不喜欢学历史,但是遇到你后我喜欢上了这一门学科。有你真好!”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样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惜—你感受到生活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的确如此。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支教山村里的孩子、还是在毕节一中带过的历届学生都给予我最温暖的人情,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我的喜爱、鼓励和一路陪伴,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和迷茫,不仅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让我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让我体验到为师者最大的幸福,成为一个心怀感恩、懂得敬畏、渴望报恩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阅读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杂志2019年第10期

图片来源丨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丨其尘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