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能冲击10亿票房?
作者 / 吕世明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将无悬念卖到8亿+,甚至冲击10亿!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悲伤故事》)周六单日票房轻松破亿大关,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期,之前大部分业内外人士对于该片最乐观的估计仅仅是2亿左右。依照目前的趋势,《悲伤故事》有望成为内地票房最高的台湾本土影片,甚至成为像《超时空同居》和《无名之辈》那样的大爆款!
单日破亿对于华语片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对于一部纯爱情影片是非常难得的。近几年单日破亿的华语爱情片也只有《后来的我们》《前任3》《超时空同居》这样影片,更何况《悲伤故事》是一部实打实的台湾产影片。
影片于周四晚6点上映,和《惊奇队长》仅有不到五百万的差距,次日更是反超将近1300万,周六日更是轻松对《惊奇队长》形成大幅度的领先。
也许有人会说:抖音的助力是《悲伤故事》爆发的重要因素,不能否认,但目前几乎所有的华语影片都有相应的“抖音病毒”营销。一个月前情人节上映的《一吻定情》票房也只不过1.73亿,白色情人节自然不能是影片爆发的外在因素。
那么,已经在豆瓣评分跌到5.2的《悲伤故事》到底为什么可以冲击10亿票房呢?
谁在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它是《前任3》2.0?
台版的《悲伤故事》翻拍于2009年韩国出品的同名影片,其实原版影片的评价也不算好,和其他那个时代韩国影视剧一样,刻意煽情的桥段不断,被大家誉为韩剧的三宝的“车祸,癌症,死不了”一样都没有少。
但对于目前国内的观众而言,其实看过原版电影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观众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电影和剧情。大部分院线观众和资深影迷不同,他们极少会因为知道影片是翻拍而刻意去找寻原版来比较。
资料来源于时光网2018年12月报道
其实台版的《悲伤故事》在台湾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该片在2018年拿到了台湾本土的票房冠军,2.4亿新台币的票房足足比2017年台湾本土票房冠军1.06亿高于一倍还多。
对比情人节上映的《一吻定情》,《悲伤故事》毫无疑问对观众的挑战性更大,很多观众看过之后直呼“太矫情,毁三观”,甚至在豆瓣影片评论页面,几乎所有同情分都打给了影片的男二号。
(图左《前任3》,图右《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其实这个情况和2017年上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很类似(两者的评分结构也非常的相似),不完美的爱情再一次击中观众的脆弱的心理。虽然大家看起来都喜欢的合家欢和甜蜜的爱情,但这样的剧情居然在现在的观众眼里反而是那么的不真实。
其实近些年,内地大部分取得成功的爱情电影,也大都如此,作为更多需要情绪渲染的大银幕作品,似乎“悲剧”和不完美的爱情更容易让当下观众感动,《后来的我们》《前任3》《超时空同居》都是如此,甚至包括《无名之辈》中错位的爱情也是一样的。
前任系列影片导演田羽生在一次采访中吐露心声说到自己的三部前任系列影片,第二部顺应市场采取了完美结局,但更虐更真实的《前任3》却取得商业上最大的成功,这也从侧面上说明当下观众的心态和情绪已经产生了变化。
尽管被很多观众和评论家冠以“毁三观”和“狠狗血”,但实际上,大部分“脆弱”的观众在观影时候,往往会很主观的去站着男女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也是大银幕电影容易渲染和加剧观众非理性情绪的主要原因。
周四上映、档期、宣发策略、抖音营销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台湾电影近几年在内地总体的表现并不算理想,去掉一些合拍片、台湾导演来内地拍摄的影片之前,纯台湾影片在内地成绩最好也只不过是2015年上映的《我的少女时代》,更多以“进口片”形式上映的台湾影片票房也不过只有一两千万。
《悲伤故事》能够在台湾本土拿到票房冠军,其实就已经说明影片在最基础的层面可以做到“无可挑剔”,虽然在豆瓣的评价目前只有5.2分,但这并不意味影片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烂片”,猫眼开画评分9.0分(目前8.7分)说明他的主观影群体对影片是接受的。
和《悲伤故事》相类似,3月7日上映的《夏日友人帐》(剧场版)也没有选择周五上映,看起来好像是错开了周五同步上映的《惊奇队长》的风头,但实际上该片并没有成为《惊奇队长》的炮灰,首日票房仅是目前总票房的五分之一左右。
错峰上映看起来好像是避开大片,照理说是一种“提前释放口碑和热度”的手段,不过《夏日友人帐》和《悲伤故事》都抢尽了风头,这种大胆且违背基本市场规律的行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近些年,内地院线上映影片开始逐步和北美市场一致,大部分重要影片均在周五上映,小长假、黄金周和春节档则也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
这样做到好处是可以在周末赢得更多观众,如果影片口碑尚可,极有可能在周末迎来爆发;坏处是要面对在同一时间段内要来面对更多的影片竞争,能够最终获取的空间可能非常有限。
《夏日友人帐》错开《惊奇队长》还可以说成避开锋芒,但《悲伤故事》面对的都是一些更小众的文艺片,白色情人节在国内又不像正常情人节有那么强的热度,错峰上映则是抢夺口碑、占领先机的重要手段。
和之前凭借抖音大火的《前任3》一样,《悲伤故事》也狂涮了一把抖音热榜,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使用抖音做宣传,题材的适应性是抖音电影营销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因为抖音的特殊性和独立算法,他有非常精准的投递性,但并不是所有投递都会有效并形成后续的散播,特别是从《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抖友对于抖音上电影病毒营销已经开始出现质疑和厌烦。
《悲伤故事》宣传最初已经将很花哨的宣传方式压缩,直接用“哭到纸巾尽”的宣传策略来吸引观众。虽然和《前任3》都借助抖音平台,但《悲伤故事》的方向更直接,只不过该片毕竟是一部台湾本土出品影片,和《前任3》相比,接地气和亲民的程度要略差一点点。
除此之外,《悲伤故事》在上周末在全国范围内安排了提前点映,并在3月12日安排了全国范围内的媒体看片,使得影片在最初建立了非常坚实的民众口碑,也是影片可以在首映日抢先拿到很有效观众评分。
题材不是中国电影的限制
“哭片”也是类型化重要分支
其实,在3月开始前,业内外对《夏日友人帐》和《悲伤故事》最初的预期都不高,但这两部影片已经成为了三月国内院线的惊喜,至少大家不在只寄希望《惊奇队长》独立扛起三月的票房大旗。
《夏日友人帐》尚有不错的评分和口碑,但《悲伤故事》目前在豆瓣超1.5万观众参与评分中只有5.2分,甚至比《前任3》的5.5分还要低。这和之前《超时空同居》中规中矩的6.9分、《无名之辈》亮眼的8.1分根本无法相比。
同时,爱情片本身就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演员卡司也没有足够强的吸引力,陈意涵在内地的号召力远不及同期的郭采洁;导演林孝谦也是和很多台湾导演一样,都远离商业大片,更多是拍摄相对独立的电影为主。
相对特殊的负面减分因素并没有成为影片票房的限制,这也就说明影片更有利的因素驱动了市场的前进和观众的选择,也说明其实我们的观众有非常好的宽容性,影评人和媒体苛刻的评分以及影片的类型并不会成为一部影片票房的掣肘。
影评人关雅荻总结的大陆哭片历史
大部分观众和影迷之所以去看《悲伤故事》更多还是被影片的“痛哭”的因素所吸引, 著名影评人关雅荻也在个人自媒体上谈到了中国哭片的独特性,并把《悲伤故事》分类到“哭错过”影片的范围内。
其实在中国电影的长久历史以来,“哭片”一直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支,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哭伟人、哭标志性人物之外,更早期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可以算得上内地观众首部哭片。
和《卖花姑娘》一样,早期国内的哭片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更多是为了宣传和缅怀伟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影片《卖花姑娘》的编剧导演署名便是朝鲜第一任领导人金正日。
近些年,国内的哭片已经极少有“缅怀人物”的哭片了,只不过早些年那种家庭伦理哭片(例如《妈妈在爱我一次》)的变种成为市场主要的哭片模式。
除了像《前任3》和《后来的我们》这样的错憾爱情哭片之外,像《芳华》和《无问西东》同样也赚到了不少观众的泪水。
由此可见,中国式“哭片”是有传统,也有群众基础,只不过和传统喜剧片和动作片一样,也有高级的哭片和仅仅依靠简单感官刺激的哭片,《悲伤故事》则属于那种具有足够强的基本感官刺激的哭片,他自然有他非常适应的观众群体。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影片本身的一些独特优势之外,《悲伤故事》更大的优势在于相比于同档期的其他影片而言,影片本身的内容散播起来比较方便快捷,很容易用较短的言语推荐给其他朋友。
和其他很多以小博大、实现逆袭的影片一样,题材已经不是这些影片的短板,通俗易懂,和观众距离相对较近,更多讲述大家触手可及的故事则是我们观众最迫切希望看到的。
3月内地市场之前曾经极为不被大家所看好,更多人在看到国产片单时所呈现出的无奈也是近些年大量低质量国产片所导致的,院线影城和影迷对华语片也都显露出非常明显的信心不足。
在喜剧片、动作片和魔幻片逐步显示出疲态之时,像《悲伤故事》这样可能被很多人视为“普通水准”的影片取得市场成功的意义尤其重要,在观众群体因涨价因素日益萎缩的今年,能够有一部话题性作品,这对于目前处于低谷的内地电影市场是更为解渴的。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