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观众购票行为分析调查:超过半数观众因天气原因会放弃看片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19-09-06


作者 / 魏建梅


——“我们去看电影吧!算了,出门还得化妆洗头,不去了。

——“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啊?都不感兴趣,不去了。

——“最近好想去看电影啊!等工作做完再说!

 

平日里,拍sir经常能听到类似的对话。

 

影院不断扩张、交通愈加便捷、经济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今,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最大众的娱乐方式,与此同时,票房增速的放缓、下降的观影人次也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面临观众流失这一大问题。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观影人次便达到8.08亿,同比去年减少了10.3%,市场冷淡下,总票房311.7亿也同比去年减少了2.7%,今年整体市场成绩能否超越去年的600亿至今仍不可言说。同时,随着剧集、综艺、短视频等多类娱乐方式的崛起,娱乐市场整体升级背后观众选择性也变得多样,电影这一娱乐消费行为难免受到冲击。

 

但要想探究票房下降、观众流失的秘密,自然还要从观众本身出发。对此,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采访了多位电影观众,试图探究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的微妙心理,找到观众真正“想看”与“不想看”的原因。



“一个人看电影?开什么玩笑!

 

在外人看来,惠子是一个自由洒脱、独来独往之人。即使是一个人旅行,惠子都做过,但是一个人看电影,始终是她所不敢尝试的。

 

去年《后来的我们》大火,惠子一直想去感受一下这部催泪的爱情电影,但由于找不到陪自己去看的小伙伴,她最终放弃了看电影的选择,直到电影上线网络,惠子才在手机上看了一遍。

 


在惠子看来,去影院看电影就是一种社交方式,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社交目的的。“而且看电影的时候,大家身处黑暗坐在银幕前,这是一个很静态的过程,大脑也会随着剧情产生很多想法,看完电影后总想找人倾诉,没有人陪我的时候我是绝对不会自己去看的。”



“懒,限制了我的行动力”


跟惠子不同,一个人看电影这种事是小北经常干的。找小伙伴商量买哪个场次的票、看完电影后再一起聚餐吃饭,有时还要忍受小伙伴的选择困难症,这些在小北眼里都太麻烦,不如自己一个人买票看来得轻松。

 

今年《疯狂的外星人》上映的时候,小北照例买了一张晚上场次的电影票准备去看。临近电影开场时,正躺在床上玩“吃鸡”游戏的小北突然有了不想出门的想法。在经过一场煎熬的内心拉锯战后,小北最终被“封印”在了床上,没有选择出门看电影。

 


“有了第一次,以后我就经常干这种买票不去看的事儿了,其实从家到电影院的距离并不是很远,主要还是因为懒。”小北笑着说。



“网上那么多视频,谁去电影院浪费那个钱”

 

在小凯眼里,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根本是一件没必要的事。剧集、网大、短视频,甚至是直播,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多彩便足够自己在业余打发时间了。当然,小凯并不是没有进过电影院,但大部分都是单位分发的电影票福利。如果购票权在自己手里,小凯并不想为此买单。

 


2017年《战狼2》在全社会引起观影热潮,周围的朋友都纷纷购票去看,看过片的同事也多次在办公室热烈讨论,小凯却无动于衷。“网上那么多视频,谁去电影院浪费那个钱”,小凯说道:“而且相比于家里随意的观看氛围,排排坐、还有黑咕隆咚的影院观影环境也让我感到不适。



“无片可看才是最苦恼的”

 

上周,小天把在老家的妈妈接到北京,准备游玩几天。由于长久生活在农村,妈妈对电影的印象只停留在露天电影上,因此,小天决定带妈妈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感受一下身临其境的电影魅力。

 

可是,在把上映新片翻了一圈后,小天并没有发现适合妈妈看的电影,最后只好放弃了这项体验。

 


“好莱坞电影,太燥;动漫电影,不适合;爱情电影,我跟妈妈看又有点奇怪,找不到合适的影片,”小天笑着说:“我期望的是带她看一部像《芳华》那样的影片,起码是有年代感,又有质感的电影,但这样的影片的确很少。



“穷人看不起电影”

 

今年春节,李可准备约女神去看《流浪地球》,但看了看动辄上百一张的票价,李可把看电影从约会行程中拿掉了。“这也太贵了,”李可说道:“在我们三线小城,这样两个人的票价都赶上一顿不错的大餐价格了。”



回到北京,面对商区影城平均七八十元的票价,李可其实也很少去看电影。去年《我不是药神》上映,面对周围很多朋友的安利,李可一度想要去影院欣赏一下,看到八十多的票价,李可同样望而却步了。

 

“三四十的票价还是能接受的,上百的票价就没必要了,约会的时候除了看电影,吃饭逛街也是少不了的,这么一算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而且电影也不是非得看,过几个月在网上看也是一样的,说到底还是穷人看不起电影咯”,李可笑着说。



“赶快给我退钱”

 

电影对王明来说并不是刚需,一年可能就只有一两次的观影频率。一天,王明偶然看到有好友在朋友圈安利某爱情电影,恰好当日无事,便果断买了票,一个人跑到电影院。一张2D电影票90元,外加一瓶17元的高价矿泉水,王明期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愉悦旅程。



结果还没有看到一半,王明便气愤离场。“实在是太难看了”,他吐槽道:“也怪我,当时买票之前没有查一下电影评分,等出了电影院我才发现电影只有3分,哎被坑了,以后再也不会冲动消费了。”而关于那位在朋友圈安利电影的好友,王明后来才发现,原来她是那部电影中某小鲜肉的粉丝。



总结


没有人陪、懒癌发作、无片可看、没有观影兴趣、高票价...从主观的个人因素,到客观潜存的市场问题,可以看到,种种因素都与观众的观影欲望有关。即使有的观众已经完成购票,也无法保证会顺利进入影院。而真正进入影院的观众或许也会因为达不到预期的观影体验,产生很大的落差心理。


当然以上故事只是拍sir随机采访得出的案例,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更好地了解更广泛范围内观众的观影心理,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也特意针对影视圈外受众选取200份样本,进行了一番抽样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观影频率上,有45.32%的受访者都处于“半年1-2次”的状态,其次有28.08%的人选择了“每月1次”,另外有20.69%的观众选择了“1年1-2次”,可见本批受访者有着较高的观影意愿。


▲问题:你去电影院的频率是?


在萌生想要去影院看电影的想法时,大部分(67%)受访者都表示会“先约人,约到了再商量买票”,另外有44.83%的受访者表示“果断挑选合适场次买票去看,即使自己一个人”。在为什么想要去看电影上,同样有超过60%的观众表示是被上映新片吸引,其次是由于本身热爱电影,还有一部分(40.89%)观众表示是出于社交目的。

 

▲问题:为什么想去看电影?


其实对于很多普通观众而言,去影院看电影的确承担着一定的社交意义,而且往往伴随着其它娱乐活动。此次调查过程便有57.64%的受访者表示,看电影通常也会去购物逛街,其次是“商场游乐设施玩一圈”、“吃顿美食”的活动,只有29.06%的观众表示没有其它业余活动,看完电影便回家。


▲看电影通常会伴随哪些活动?


在最终为何会放弃观影计划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观众意外地选择了天气原因,其次有48.77%的观众表示是因为没有人陪,紧接着是“没有想看的电影”和“距离影院太远”两个选项,“票价太贵”则排在末尾,仅有13.79%的占比。


▲不想去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有?


不同于追剧、看综艺、刷短视频等更偏“免费”的娱乐行为,去影院看电影要付出一定的金钱成本,因此很多观众在购票时会进行性价比考量。此次调查便有60.59%的观众表示会提前上网查看一下电影口碑,再做出购票选择。当然也有小部分观众认为看电影本身便是一个娱乐社交行为,没必要进行性价比考量。


▲观影后并不满意,你的心情是?


实际上,性价比考量背后是一种对观影风险的提前排除,如同第六个故事中,王明便没有进行所谓的性价比考量,碰巧还遇上了一部质感较差的影片。此次调查中,面对尚未达到观影预期的情况,大部分观众(70.44%)的态度都很佛系,表示“无感,反正都已经买票看完了”,也有26.6%的观众表示“气愤并给差评,社交圈吐槽”。

 

从真实采访和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去影院看电影并不如我们想象地那般“容易”,一个看似很小的偶然因素或许就会让他们放弃观影选择。另外,相比于没有人陪、天气不宜人等个人或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市场端优质影片的缺失、内容丰富性的不足等等,更多是出自行业内部的问题。而如何提高内容竞争力,满足更广大范围内受众的观影喜好,也是将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并解决票房体量下降、观影人次流失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




近期热文


电影人,别怕

影城暑期档困境

票房体量全解读

票房末位影院调查

炮灰电影分类指南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