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艺谋,人到七十不退休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20-09-06



作者 / 玉墨

今天是张艺谋70岁的生日。
 

若按旧时说法,他已迈入古稀之年。不过,从目前状态看,他的精力还是很充沛。“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觉得不要虚度光阴,感觉我可能是中国电影界最忙的一个导演,几乎每年都想拍新电影。”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张艺谋曾如是说。

 

去年,他一边交出了让14亿甲方满意的国庆作业,顺带着完成了新片《坚如磐石》的后期制作。紧接着,《悬崖之上》在东北雪山开机。前两天,受疫情影响停工50天的剧组转战山西大同继续拍摄,算上刚宣布今年要上映的《一秒钟》,张艺谋至少还有三部新作等待着和大众见面。

 

时至今日,张艺谋在国内电影圈的地位毋庸置疑,乃至在世界影坛上,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导演面孔。不过,也很少有大导能像他一样,一路成名,却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正如他性格的矛盾和复杂。

 

他曾坦言,自己到现在依然希望“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的作品总能见大开大合、震撼人心的气势,但另一方面,由于“出身”问题,他打小就谨慎寡言,懂得审时度势,某种程度上才能在权力和资本之间游刃有余。

 

他让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也开创了国产商业大片的成功范式;他既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将“国师”的揶揄之名,变成个人声望的美誉标签,却也始终满足不了所有人对他电影的期望,这一切可能也只是因为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张艺谋。

 

从他的身上,更可见时代发展的烙印。经历过文革,下过乡,当过工人,在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挥洒激情,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市场化时代,张艺谋精准地抓住了每个时期的机遇,而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他也70岁了。

 

然后呢?且不说未来如何,只知道当下,他的摄影机没有停。

 



从工厂到北电,抓住命运的机遇
 

高考改变命运。

 

这句话并不绝对,但放在那个年代,放在张艺谋身上,恰如其分。

 

1977年,中国废除高等学校招生的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当年就举行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不过,那会儿还在咸阳棉纺八厂当工人的张艺谋还不敢妄想,毕竟自己只有初二的文化水平。

 

上大学对他的唯一诱惑,大概就是可以不用再当工人了。即便那时候,凭借着自己业余时间鼓捣出来的绘画、摄影才能,他已经是厂里有名的才子。
 
他想过报考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甚至琢磨着报考西北农学院,据说畜牧专业分比较低,正没有主意的时候,同事田均建议他试试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78年,北电刚刚恢复建制,面向社会招生。
 

只是,一来他自己的身份敏感:父亲有黄埔军校背景,大伯去了台湾,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一家都背负着“与台湾保持关系”、“反革命”的罪过;二来,他超龄了,时年28岁,整整比摄影系规定的最大年龄还大6岁。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给文化部长“写信”这一招。时任文化部长黄镇是学美术出身,文化部秘书长华君武是漫画家,“那会儿肖华(张艺谋前妻)的姐夫王涤寰在北京,跟书画圈里的人比较熟,据说一个叫白雪石的画家认识华君武,可以通过这条线找到黄镇。”
 
现在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一个远在咸阳的工人真的可以做到“上达天听”。但那就是一个神奇的年代,百废待兴惜人才,辗转多人,张艺谋最终把自己写的信以及刊印出来的摄影集寄到了黄镇手上。部长果然爱才,经由他的直接指示,北电这才破格招收了张艺谋。
 
1978年秋,张艺谋如愿到摄影系报道。他的同班同学有顾长卫、吕乐、侯咏,导演系的同学有陈凯歌、田壮壮、夏钢、李少红、胡玫,美术系的同学有何群、冯小宁、尹力、霍建起……后来,北电开学的这一天,被世界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当然,在当时,这一群年轻人们并不知道后来命运的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意气风发,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他们贪婪地吸收着养分,同时也迫切地想要自我表达。
 
不过,在上学的时候,张艺谋还算比较低调。从他的回忆录《张艺谋的作业》中所描述,不难发现,年龄大、从小地方来等其他综合因素给他带来的自卑,始终影响着他,以至于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内部观影、四月影会、星星美展等活动接连“刺激”到了他。
 
但所幸,他的业务能力强,摄影技术自不必说,不满足于此的他,还让陈凯歌等同学帮忙开了一张导演系书单,一本一本书仔细研读,内部看片从不落下每一个镜头,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总能侃侃而谈,无疑,他是最努力、最用功的人。
 
1981年底,临毕业,他加入了田壮壮的导演小组,担任摄影师之一,共同奔赴云南拍摄了影片《红象》。这部电影夸张的构图、浓烈的色彩,让后来看样片的郭宝昌心里为之一震,发出了类似“中国要出大师了”的由衷感慨。
 
 
1982年,这一届学生毕业,摄影系的张艺谋、肖风,导演系的张军钊、美术系的何群,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实习了半年之后,这四个年轻人就按奈不住立下了“军令状”,要求独立拍片。
 
时任厂长韦必达,再加上艺术总监郭宝昌本着大力扶持年轻人的态度,予以支持,于是他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影片也被认为是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1983年底,广西电影制片厂借调了还在北京实习的陈凯歌,由其担任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开始了电影《黄土地》的拍摄。
 

《红象》《一个和八个》到《黄土地》,这三部作品,显示出和第四代导演截然不同的大胆、夸张、浓烈的影像风格,以及反思文化的内容追求,以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引领艺术、商业两大风潮
时代和电影互相成就
 
功成名就后的张艺谋,后来在各种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时代”对其的影响和改变。
 
确实如此。纵观张艺谋迄今为止的整个艺术生涯以及人生轨迹,时代以及时代所给予的机遇,是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张艺谋所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正是因为当年高考恢复,工人张艺谋才有了当导演张艺谋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八十年代全民求知的创造性,造就了中国电影一整个集体群像的辉煌。
 
张艺谋形容那是一个“可爱”的年代,从创作者到受众,都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和情怀。而当时中国电影的发展,正是受到了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反思热的文学氛围下成长起来,所以带有那个时代强烈的烙印。
 
如同当年,他读了莫言的《红高粱》之后深受触动,不管不顾就在出差途中去找了莫言,要到了《红高粱》的电影版权,这部导演处女作,不仅奠定了他早期电影的艺术风格,也让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外的舞台上受到关注和认可。
 

至此之后,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直至1994年的《活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高度——三次入围奥斯卡,摘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也代表了世界对中国电影以至旧时中国的粗浅印象。
 
然而,蹊跷的是,就像当年陈凯歌和张艺谋合力创造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第一座高峰,在他们相继推出个人职业生涯艺术高水准之作《霸王别姬》《活着》之后不久,中国电影也开始酝酿起了一场大的变革。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整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电影行业,1994年,好莱坞大片开始闯入内地电影市场;1996年,电影精品“九五五零”工程正式启动,对于电影题材进行严格的指标和控制,也就是说,以上这类现实题材影片某种程度上“不被允许”了。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逐步迈入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
 
在此之中,张艺谋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2年,他执导的古装电影《英雄》上映,在当年获得了2.5亿票房,现在回过头来看,《英雄》无疑打开了中国电影商业大片之门。
 
至此,张艺谋的导演生涯也明确被分为艺术和商业前后不同的两大时期。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随着《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接连上映,直至《三枪拍案惊奇》问世,张艺谋电影的口碑一落千丈。
 
人们不理解,一个艺术片的导演为何会陷入商业片的浪潮不可自拔,为何曾经拍出《活着》的人,也会拍出“烂俗”的影片?那些年他所受到的主流媒体的“批评”,不比今天的键盘侠刻薄,但他很少会在大众面前为自己辩解。
 

可能,艺术和商业的区别,之于他并不那么重要。早在1989年,他就拍摄了一部电影《代号美洲豹》,在去年的平遥电影节大师班上,他罕见地谈起了这部影片,笑言,“在今天看起来,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在当时是一个新的尝试,可能搁到现在还挺成功的。”
 
毕竟,那还是在一个只讲深刻、没有娱乐的年代,迎来的自然是一片骂声。可到了现在,“娱乐至死”的现实正在上演,时代的气质和氛围终究不一样了。
 
更早时候,他在北电入学的第一年,看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叫做《方托马斯》,香车美女,比基尼,第一次见到这些的张艺谋瞪着银幕,看傻了,有人说,千万不要低估这对于一个血气方刚青年所带来的冲击。
 
不管如何,用张艺谋自己的话来说,他不可能脱离时代去清高地自我发展。在八十年代,一群蠢蠢欲动的年轻人碰上了一个浪漫激情的年代,恰逢其时,用电影完成了他们的呐喊;在新世纪,市场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他们也顺势而为,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当然,不管后来人们对他电影作品的评价如何,谁也无法否认,张艺谋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这里面,既有时代的促因,也有个人的能动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得有成为英雄的本事。

 


创作不停  是否还能出佳作
 
而张艺谋在今天之所以能博得“国师”的美名,正是由他一部一部电影积累而来,同时,频繁参与执导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也让他在更大范围内赢得全民的关注度。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工作狂,似乎总有挥霍不完的精力。现在看来,在拍电影之余,还能导演如此之多的国家级重大活动,再加上其他的歌剧演出活动,他确实是不得闲。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可以看到,他近几年在电影方面的风格尝试也越来越多。就像他这几部还在制作中的新片,是以前所没有触及过的悬疑片和谍战片。如其所说,“我也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装大师。”
 
事实上,比起国外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老导演们,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雷德利·斯科特、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人宝刀不老,新作时有,甚至马丁·斯科塞斯这样依然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对诸多电影现象咄咄逼人的,国内上了年纪的老导演们,大多都已退出了舆论场。
 
张艺谋、徐克、吴宇森、许鞍华、侯孝贤等,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七十岁及以上“高龄”、且还在持续推出新作的导演。这其中,有各自国情的不同、政治、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有现实原因。
 
不得不承认,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的电影市场,新导演们迅速上位,并且在市场的扩张历程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这点,让曾经以《英雄》成大片的张艺谋也自叹不是拼票房的导演。
 

因而,他们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或者说,想要找到自己最想要拍的电影。毕竟,到了这个年纪,如他,早已不缺声名与资本。
 
早在九年前,在其个人回忆录《张艺谋的作业》一书中,作者方希就透露,张艺谋接受了一个RtCatch个人价值诊断测试,结果显示,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精力极度旺盛、自我期许极高、自我成就感很低、持续压榨自我的人。
 
也就是说,在那会儿,他的作品依然没有能让他感受到那么多的成就感。而他当时的“梦想”, 是找个好剧本,有个好团队,拍一部真正的佳作。
 
去年,在大师班的公开演讲上,他依然提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导演精力很旺盛,他有使不完的劲,他有无数的冲动和愿望,他就是希望碰到一个好剧本。”
 
显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可能还没有拍出一部能让现在的自己满意的佳作,以他不得闲的性格来说,七十也好,八十也罢,只要身体允许,有人投资,可能最好的追求永远就是在下一部。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就像有网友所言,在他这个年纪的导演,或许更应该珍惜。



近期热文

“哈利·波特”们能救市吗?

我为什么会怀念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

再次暂停,中国电影需要怎么做才能恢复正常?

电影紧急撤档后,花出去的宣发费,真的都打水漂了吗?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