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个人投资电影要面临的八个陷阱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20-12-04

作者 / 吕世明

“能不能帮帮我的朋友,他被骗投资了一部电影,现在已经血本无归了!
 
其实我们非常清楚,这个“我的朋友”可能就是他自己。
 
“一起拍电影”的后台时不时就会收到被害群众的救助信息,作为经常报道并追踪该类消息的我们,其实心情是很复杂,可能是一种爱莫能助,或是一种扼腕叹息。
 
个人(或社会闲散资金)投资电影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其实很少可以看到有投资电影成功的例子,大部分投资者都是血本无归,拿不到一点回报,投资一两百万,只回收10%的例子的比比皆是。但其实,在众多投资者中不乏行业的精英和理财高手,个人在投资电影方面也日趋年轻化和高知识化,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投资电影上当的也比比皆是。
 
日前,拍sir从一位近年从事电影版权&投资方面的律师朋友,认真和详细了解到一些关于个人投资影视时所要面临的问题和陷阱。
 

那么在个人投资电影时,究竟会存在多少很难被大家所察觉的陷阱呢?



1.混淆版权和票房收益
 
不久前上海警方所破获的利用电影版权诈骗案,是近年内地较重要的电影投资诈骗案件,且涉案金额高达4500万,这也是本案能够引发相关部门和行业内外警惕和关注的原因之一。
 
很多针对个人或个体投资者投资电影的合同中,比较惯用的一个手段和伎俩便是混淆版权和票房收益的概念,不用说部分受害者,很多从业者都会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容易造成误导和歧义。
 
混淆版权和票房收益的目的性很强,连带的功能便是会把收益份额做夸大处理,一部电影的投资成本(包括后续宣发)是非常模糊和不透明的,对于普通投资者很难去查证,这也是诈骗惯用的手段。
 


2.话术营销及信息隐瞒
 
根据国家现有法律条例,微信、QQ、通话记录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录音录像均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但如果有具体有效的合同文本为最终依据,以上这些证据的采信度会降低。
 
这也表示即便投资者掌握和留存了相当完整的聊天记录,这些记录在更有效的合同文本面前,可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率。可能你觉得是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认识已久的好友,但在利益和实际面前,一切都是枉然。
 
个体投资电影肯定不如行业内所掌握的信息丰富,同时个体在对行业的认知上也会存在误差,个体也会有对行业的误解和偏见,甚至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金融精英轻视和看不起电影方面的投资,认为用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足矣驾驭电影投资。
 

骗子通过特殊的话术技巧,深切掌握投资者心理,他们的聊天&通话技术基本是没有漏洞可寻。
 


3.档期熔断并提前下片
 
所有类似的协议合同之中,都不会提到影片如果不能正常上映(暨一个月左右的周期),提前下片和发生档期熔断(暨因意外情况不能再正常预定档期内上映)这些特殊情况下的票房如何结算收益。
 
普通消费者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影片会顺利上映一个阶段,但大部分人是不清楚制片&宣发方有对影片是否(持续)上映的最终决策权,这一点私募的骗子基本不会对投资者有交代,如果有精明投资者向其询问,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搪塞过去。
 
电影市场的风险极大极高,在正常的年份期间,每周几乎都会有一两影片调档和撤档,一年间平均有七八十影片档期发生变动,差不多一两月便有一部影片宣布仅上映3-7天,事实上绝大多数(90%以上)的影片首周三天的票房便是其最终票房。
 


4.番位调整和客串主演
 
“我们这里有个沈腾的项目,您是否感兴趣。”
 
伴随着电影市场的恢复,骗子的活动又开始频繁起来,这两天一位前影城经理也收到了一些信息,甚至加了对方的微信(主要目的可能是出于好玩的心理)。
 
某部影片投资协议节选(非最终合同)

想都不用想,作为从业多年的他,很熟悉对方想说什么,也知道如何表达可以让他们表现的更强烈。其实在骗子眼中,普通群众对明星的认知度最高,这其中像沈腾、吴京和徐峥最为抢手。
 
问题在于影片没有拍摄完结的基础上,很难去判断一部影片到底谁是主演、谁的戏份吃重、谁才是能够影响影片票房的演员,通俗一点说,谁是一番?
 
这可能所有投资者面对最大的陷阱,没有人会清楚的告诉你,大家喜欢的演员最终可能在电影里面只是一个客串,曾有投资者拿表实测某位明星在影片中仅出现不足3分钟,但他的名字却排列在男女主演之后的第三位。



5.疯狂溢价并移花接木
 
其实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会轻信骗子的花言巧语,也有很多投资者会对骗子的“合同”提出质疑,大部分骗子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会把有可能取得的一小部分份额超额溢价处理。
 
简单说一下这个过程,比如骗子拿到了影片2%的份额,其价值可能是几十万不到一百万的规模,但他们往往会谎称这部分的份额价值千万,借此摊薄自己的风险,在影片未能上映之前,便通过投资者提前锁定自己的收益。
 

这里不排除极小一部分的制片和发行方通过此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不过大部分国内一二线的影视公司均不屑于此,毕竟这会有损自己的名声,保持好的商誉对于他们而言远远要比止损一两个项目更重要。
 


6.文不对题和物非其主
 
这可能是所有投资者最容易忽视的一面,也是投资者上当受骗最深的一面。因为当投资者拿到一份合同,大家很难清楚自己手中合同所阐述的产品是否和电影院最终上映的版本是一致。
 
改头换面&文不对题是经常的事情,普通观众花个三五十被宣传忽悠了还好,投资者百八十万的砸下去可能全国票房才几十万,这对于大家而言实在太坑了。
 
另外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具备直接和第一(或第二)出品方直接面对谈判的机会,无论是你的投资份额和还是社会地位,都会制约于此。虽然你拿到的合同是真实有效的,这个合同也是出品方和你签订的,合同的内容以及承诺确是第三方与你协商的,这种情形下,你的投资几乎没有、也不存在任何保障。
 


7.消息闭塞和信息封闭
 
前几天偶然同学聚餐吃饭,席间一位注册会计师(现在做资产评估)的同学问拍sir,“为什么在国庆期间看电影票价要贵一些”。
 
要不是多年对他的了解,真怀疑其所有资格证书都是花钱买的。作为一个熟悉和了解经济理论的人都会对电影行业一些基本经济常识存在误解,何况大部分普通人呢?
 
骗子都会利用普通投资者对于行业的不了解(或误解),包括大家相对的信息闭塞,这里所说的信息闭塞并不是普通人不知道电影的信息,而是普通人极难了解到电影投资制作和拍摄中的一些细致问题。
 

在很多电影投资诈骗案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和财经领域的专业人士上当,如果用知识储备不足来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更多还是骗子利用了他们信息的相对闭塞来行骗,同时也说明认知上的误差可能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陷阱。
 


8.娘亲舅大和亲友集团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方面,有一条叫“娘亲舅大”,意思是娘家人的辈分排序中舅舅的身份要高于其他长辈,如果遇到家庭中婆家没有男丁和主事人的情况,那么舅舅很多时候要冲到一线来秉持婚丧嫁娶这些红白大事。
 
巧合的是,在很多电影投资诈骗案件中,“我舅舅”成为了一些骗子特别喜欢使用的借口和身份,“我的舅舅是某某公司的负责人”,“我的舅舅是退伍老兵,认识部队方面的负责人。”
 

舅舅成为了投资影视公司的保障,同时一些亲戚朋友也粉墨登场,这些身份往往会让投资者降低警惕。实际上这些都是一直以来金融诈骗惯使的手段和伎俩,只不过电影行业本身的“低门槛”属性会让投资放松警惕,这一点尤其要引发大家的注意。
 


结语
 
从大的方面和格局来看,未来电影行业向下层融资的力度和倾斜方向不会改变,甚至会愈加强烈。虽然有很多电影投资诈骗和陷阱,但这个趋势只能愈演愈烈,更多需要投资者个人多加警惕和小心。
 
但实际上电影投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和流程,可能其完善程度和产业的丰富性不比其他金融投资领域差,既然正常的金融投资领域中大家都会很清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会完全保护投资者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为什么到了电影投资方面就容易头脑发热呢?




近期热文

主旋律电影还有300亿+的生意

为什么大多数影视公司最终都会陷入平庸?

流量后退,实力上位 | 90后男演员图鉴

早十晚六,避假期:电影定档经济学

神秘的朝鲜电影产业|文娱地理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