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势克艰|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危与机(一)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零售洞察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升级,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中国整个国家与市场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此次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波及各行各业,对人民生活影响巨大,为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更添不确定性。
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未来的走势将会怎样?各行业如何应对疫情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如何调整企业经营与管理战略……企业急需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凯度咨询团队在疫情期间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依托多年行业深耕与专业洞察,推出《度势克艰——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危与机》系列文章,高度概括各行业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度探究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各行业的潜在走势,助力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在变中求稳、危中寻机。
经济影响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提高,第三产业受影响最大
回顾2019年,中国经济全年GDP增速为6.1%,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4%、6.2%、6.0%、6.0%,呈现缓慢下滑态势。2020年恰是中国实现GDP总量较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重要年份,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已经对第一季度经济造成影响,实现2020全年宏观经济目标也受到一定挑战。
此次疫情可能的四种经济情境
“基准情境”——可能性50%
疫情会在第一季度末受到控制,经济增长在第一季度放缓;但随着疫情结束,经济有望快速回升。全年实际GDP增速为5.4%
“乐观情境”——可能性25%
疫情在2月底被有效控制,全年实际GDP增速为5.7%
“悲观情境”——可能性20%
疫情持续至第二季度末,全年实际GDP增速跌至4.5%
“噩梦情境”——可能性5%
2020年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实际GDP增长将小于4.5%;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可能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
从产业上来说,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2019年对GDP贡献高达54%。高传染性的新冠疫情大幅度减少人们外出消费,交通运输,旅游,餐饮,零售和娱乐行业首当其冲。预计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速将显著放缓。
疫情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采取延迟复工、交通管制等措施,导致劳动人口流动和物流运输迟滞,各制造生产企业短期内可能将面临用工难,原材料运输难的问题,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
疫情对于第一产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且第一产业在GDP占仅为7%,不过也不排除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出口短期内也有受到冲击的可能。
回顾宏观经济的历史数据,从2003非典到2009甲流,只要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疫情过后,大量压抑和滞后的消费和投资会得到释放,经济从而逐渐复苏。
我们相信,新冠疫情虽然对中国的短期经济走势有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态势。
行业影响:餐饮
冲击:★★★★★
利好:☆☆☆☆☆
2019年,春节时期销售收入占全国餐饮行业总收入的15.5%。今年,受此次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遭遇冲击,损失约高达5,000亿,包括海底捞、西贝在内的多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暂停营业,大量食材囤积,财务面临现金流困难,例如西贝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
虽然实体餐厅受到冷落,但外卖订单猛增。不少餐企近日外卖订单已占到生意九成,火锅外卖增长尤其凶猛,例如小龙坎在10天内卖出超过1,500单,环比增长350%。
同样经营餐饮生意的零售商盒马则迎来了大量线上订单。为补足门店运力,盒马招收了1,500多名来自云海肴、青年餐厅、西贝、茶颜悦色等30多家暂停营业的餐饮企业员工前来支援,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闭店餐厅高昂人力的成本压力。
在疫情发生前发展较好的即饮渠道也纷纷闭店,星巴克、瑞幸等暂停全国过半数门店的运营,瑞幸日前还遭受研究机构做空的重创,当日股价下跌超10%;喜茶、奈雪的茶等奶茶店则采取仅线上下单的方式避免消费者与店员直接接触。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企业在大部分门店持续运营的情况下,推出“无接触点取餐”和“无接触配送”和“外卖安心卡”的形式,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这或许会成为近期快餐销售新方式。
虽然预计餐饮客流在春节复工后会有所回升,但短期内可能无法恢复正常客流,餐饮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状况面临挑战,特别是中小餐饮门店。O2O外卖业务或在疫情后期迎来增长式爆发,而国际连锁餐饮品牌中国长期发展策略应该不会有重大调整,如星巴克和麦当劳的高层纷纷表示目前困难的状况只是暂时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恒大研究院、部分餐饮企业官方资料、凯度咨询团队分析
行业影响:旅游
冲击:★★★★★
利好:☆☆☆☆☆
旅游业受本次疫情影响最为明显。预计2020年春节期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全年旅游总收入损失1.6-1.8万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紧急通知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和旅游产品,国内多地景点关闭,旅行社暂停团队游。出于控制疫情传播的考虑,80多个境外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管制,出境游因此大幅下降,日本、韩国和泰国的中国旅客数量同比下降了40%-50%,航班、火车票和酒店订单大规模退订或改签。
大部分在线旅游平台(例如飞猪和携程)、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酒店都出台了免费退改签措施,在短时间内需要垫付给消费者巨额的退票资金,因此现金流的压力非常大,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垫资规模都已达数亿元。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酒店以及民宿业,酒店预订平台booking从1月30日开始取消中国旅客的订单,例如云南有3万多家民宿受影响自行停业。旅游零售同样受到波及,多家免税店暂停营业或缩短了营业时间。
此次疫情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接下来的1到3个月可能将会是旅游行业的艰难时期,甚至还有个别旅游企业做好了至少半年无收入的准备。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严重,但我们相信消费者旅游需求不会就此消失,预计疫情结束之后,会有一波宣泄消费期,已经很久足不出户的消费者或许在疫情阴霾散去之后纷纷计划起原先取消或者搁置的出行计划,疫情期间被打压的旅游需求将逐步恢复。乐观估计这波反弹可能出现在7-8月,并在十一长假期间达到小高峰。
此次疫情的大规模传播也对酒店住宿、航空公司、铁路运输甚至公共交通的卫生情况、医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各个行业的协同,更需要旅游行业本身的迭代升级。
数据来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领事司
行业影响:物流
冲击:★★★☆☆
利好:★★★☆☆
据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披露,2020年1月24日至29日的全国邮政业揽收包裹8,125万件,同比增长76.6%。
因为疫情消费者被限制出行之后,线上购物需求激增,快递需求旺盛,这让快递末端配送团队高度承压:快递一线人员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由于公共交通停运等因素很多人没办法返岗,同时加上不同省市发布的暂时封路、区域管控等措施,导致大量包裹无法及时配送而堆积在收发点,快递公司在这个特殊时期承载了巨大的配送、用工和成本压力。
不过通过此次疫情,我们也能看到经历过双十一历练过中国物流体系还是能够挺住时代的考验,体现出强大的承压与应变能力。
截至2月3日,顺丰全网运输防疫物资超过816吨,合计共超过2,415万个包裹;京东物流已经累计从全国30余个城市,通过调配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资源向武汉、黄冈等地各大医院累计运送236万件医疗防疫物资。
而由于部分小区因疫情限制出入,导致快递无法送货上门,驿站、智能快递柜等快递末端平台此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例如顺丰为了保证寄递安全,倡导自行取件和预约放入丰巢柜的形式。
我们相信,这次疫情将会加速快递末端平台的建设,逐步引导消费者养成自取自提快件的习惯,帮助快递公司提升最后一公里的效率,不接触配送、智能快递柜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快递新常态。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顺丰、京东物流
行业影响:房地产
冲击:★★★★☆
利好:☆☆☆☆☆
中国房地产协会号召全国楼盘在疫情期间暂停楼房销售,土地拍卖被取消、开发项目停工、施工进度受影响、大批项目延期交付,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中国楼市的发展可能将会进一步走低。
大量商场、购物中心缩短营业时间或直接闭店,包括万达、华润、龙湖在内的超85家房企商企对商户主动减免租金,与品牌商一起迎难战疫,预计仅万达减免租金就达30-40亿元。
同样,以蛋壳公寓领头的长租公寓也推出了租客租金减免的补贴措施,也有个体房东愿意为商户主动减免房租。不过大部分房东自己也受房贷压力,一线城市愿意减免房租的房东仅占12%。预计整体房屋租赁业短期内受挫,如疫情战线持续拉长,不少中小公寓企业将面临重大考验。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研究中心
行业影响:金融
冲击:★★★★☆
利好:☆☆☆☆☆
受疫情影响,中国股市鼠年开市日期从1月31日推迟到2月3日,沪深股市第一个交易日出现下跌,但之后逐渐缓慢上扬。
疫情导致的市场担忧情绪导致全球避险资产提振上涨,黄金价格上涨0.37%,而原油、工业金属等风险资产价格则承压下滑,股市呈现较大波动。由此看来,未来疫情走势仍是影响股市涨跌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当前疫情还未出现明显拐点,人民币汇率显现出较大的波动风险,1月30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7,而现金流缺口使得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也面临困难。
疫情在短期内对金融市场的确带来了一定冲击,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冲击是暂时的,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有望逐渐消除。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研究院
此次疫情对餐饮、物流、旅游、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各行业第一季度业务表现面临巨大压力,中长期的恢复与发展也需要克服众多潜在困难。
但是,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此次疫情既是大挑战,也是大练兵,在此次严峻考验之后,我们相信,各行业的整体发展将仍然向好;企业若能抓住相关的转型与升级机遇,或能迎来一轮新的增长。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带您聚焦疫情之下零售行业不同各渠道与业态的机遇与挑战,欢迎您持续关注。
专家团队
凯度咨询团队专家
合伙人: 张弛 ZHANG Oceanne
高级咨询师:李冰颖 LI Bingying
助理咨询师:黄梦园 HUANG Nana
高级分析师:陈文懿 CHEN Wendy
高级分析师:胡芳容 HU Frances
分析师: 潘宇辰 PAN Stella
执行合伙人:徐小斌 XU Ben
获取更多信息,请联系
电话: (021) 2287 0535
邮箱:info.consultingdivision@kan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