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时30周 行程2000多公里 走访400个村镇500余人……
关于丹江的诞生,从一滴水,一眼泉,一条溪流到大江奔流。丹江流淌亿万年,流程近四百公里,视觉和行程超过两千多公里。长篇散文《走过丹江》思考的侧重点是写江与人、人与江的相互影响,相互滋养与共生,对丹江沿岸的风物景致,人文景观进行了点缀式的描写,是一部充满活力和生命的丹江传记。
名家推荐
著名作家 贾平凹
育善用两三年时间完成《走过丹江》,走得细致、认真,写得细腻、通透。写了丹江的命运兴衰,丹江两岸人们的繁衍生息、悲欢离合。他走过今天的丹江,回味历史的丹江,思考未来的丹江。也可以说是李育善版的丹江的第一部传记。
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
这是一部写丹江的非虚构作品。一般来说,作家写山川日月、江河湖海,写的是人文地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是说观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的波澜起伏处。一如历史学家,能将历史的波澜处说清楚,历史也就讲出了大概。但文学家更应该是“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日月的光辉要照耀世间每个角落和缝隙。李育善的《走过丹江》,既是观澜之作,也是见微知著之作。他书写了丹江的前世今生和两岸的风物风情,但他更是借助丹江书写了两岸人民创造的丹江史。他写了丹江人,那是丹江魂。
文学评论家 谢有顺
李育善的《走过丹江》,有调查,亦有想象,有实证,更有情怀。历史与现实、风物与人物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一条江的柔美与沧桑,也讲出了江水和人心的深沉对话。用脚丈量、用心体悟的丹江,已经成为李育善写作中新的精神地标。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 程
读这部书,会想到丹江和生活在它的两岸的人们。人与丹江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滋养的共生关系,一种彼此间深刻渗透融入的状态。作者在江边长大,波光里闪现生命的记忆,涛声中有着情感的回音。
《美文》杂志副主编 穆 涛
育善写丹江,不是抒情,不是写意,不是做山水文章秀。他在探索这条水系与流域土地、山脉,以及人物的关联。神性在天,风俗在地。他走的是方志路数,《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他在“尽力乎沟洫”。这本书,他是倾尽心力写的,也写出了使命感。祝贺育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惊蛰之后》是李育善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作者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美文》《延河》等报刊发表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第一次和读者见面的。作者侧重思考用散文如何抒写当下生活,有来自扶贫一线和工作一线的纪实,有抒写故乡山水人事的“乡愁”,有描摹城市发展变迁的“实录”,有反映基层乡镇干部、乡村政治生态的乡土作品,有亲情、友情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感悟。
编辑/李奇 责任编辑/王笑一
© 版权归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