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西草原“奇葩”之旅

杨柳青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曾在《小猎犬号之旅》一书中写道:“一个旅行家应该是一个植物学家,因为在所有的景色中植物是最主要的装饰品。”不久前,笔者曾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匆匆一旅,但那份葱茏和明媚始终不褪色,时时犹在眼前。

炉霍县充古乡卡萨湖掠影


七、八月份是川西高山植物的至美时节,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带来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花草们争先恐后般生长着,一片繁盛。


最先瞧见的是阳光下闪耀着银光的火绒草,她的别名——“雪绒花”,想必你定不陌生。她是奥地利国花,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山上,人们必须克服艰难险阻才能得见其芳容,故在有些文化中,火绒草是勇气和毅力的象征。

银色星星般的火绒草


火绒草之于藏地,则更是意义非凡。她不仅是一味藏药,还能用于引火。藏族民俗学家、中国西藏杂志社原社长廖东凡先生在其《牛粪与藏民的生活》中对火绒草曾有这样的描写:“高原上的风一般都很大,没有相当的技术,生牛粪火还是很不容易的。在没有火柴的年代,人们用火镰和火石磨擦生火,点燃干牛粪。现在虽然有了火柴,但火柴无法直接点燃牛粪。因为在野地里,风很容易就会把火柴吹灭。通常人们是使用高原盛产的一种苔藓来助燃。干苔藓为灰色,很柔软,燃点很低,又称为火绒草,可以被搓成灯芯状在火柴盒里存放。点火的时候,把火绒草和火柴放在一起,火柴擦燃后,明火很快会被风吹灭,但可以将火绒草点燃,然后将火绒草埋进牛粪末里,用风囊轻轻地吹,不一会儿就会有青烟升起,再吹三两下就有明火出现了。”

丛生着探头探脑的火绒草


火绒草的绒毛,其实是她们的生存之道。在青藏高原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植物的茎干、叶片和花序的表面上都生有绒毛,保护着植物的器官不受霜冻之害,同时又减少了因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流失,既防寒又保湿,还能反射高原上强烈的太阳辐射。


星星般的火绒草小巧可爱,几步开外,又见到了夺目璀璨的马蹄黄。马蹄黄属于蔷薇科植物,所以如果你觉得她看起来就像黄色的桃花、梅花、樱花之类,那是对的,因为她们都是同科的“亲戚”。

马蹄黄花蕊丝丝分明


马蹄黄是中国独有物种,根可入药。金灿灿的马蹄黄成片绽放,遍布原野,有那么一瞬,会令人忘了,她们是经历过怎样的冰雪苦寒,才开得如今天这般恣意潇洒。

马蹄黄


既然提到“马姓”花草,自然少不了马先蒿的。列当科的马先蒿属是被子植物最大的属之一,有多达600~800个种,许多特有种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作家马丽华在著作《青藏光芒》中曾感叹道:“叫一声马先蒿,应者云集,可是花色花形却大相径庭……果然奇葩!”。马先蒿花朵形态各异,但多数时候可以一眼认出,秘诀就在于花朵中部的“喙”——它通常是细细的,扭转着,像极了《西游记》中金角大王的角。其实,机智如马先蒿,这是她为了吸引传粉昆虫而产生的特化。

马先蒿独特的“喙”令辨识更为容易

另一种马先蒿


同马先蒿一样,龙胆也是高原上的一大家族,她与报春、杜鹃并称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足见其绚丽多姿。

龙胆


龙胆科植物的花大多是蓝紫色系,也有粉色、白色等。高原花卉许多都呈现蓝紫色,那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强,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她们进化出反射紫光的本领,以免遭受过多紫光之害。

龙胆花虽小,但灵动精致


龙胆紧贴着地面生长,尽管矮小,却丝毫不妨碍她们昂首挺胸,直面苍穹,枝叶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星星点点、莹紫色的龙胆倔强生长


高原花卉形态多样,下面的两种铃铛形花朵,是桔梗科的脉花党参和甘孜沙参。脉花党参脸庞低垂,轻轻抬起一看,谁能知道竟然这般梦幻。甘孜沙参紫得纯粹,娴静而神秘。微风吹过,仿佛能听见清脆的铃铛声响。

浅蓝色的脉花党参

脉花党参花朵内部

紫色的甘孜沙参


植物之美,难以言喻,却并不难得,有时只需要你的一瞥眼,一低头。此次甘孜之行,对于笔者这样从未真正接触过野外的植物爱好者而言,怎么也看不够,拍不够,处处皆惊喜。金露梅、岩生忍冬、星状雪兔子、紫菀、乌头、倒提壶……那些以前只在书中见过名字的物种,如今亲眼得见,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明亮的金露梅

岩生忍冬的红色果实娇俏可爱

未开花的星状雪兔子稍显拙朴


或许我们很难想象,那些装点着世界著名园林的花卉,许多都引种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等我国西南地区。她们远渡重洋,绽放在异乡他国,自成美景,装点了生活。而我们生活在拥有如此众多美丽资源的土地上,更应当呵护之、珍惜之,对她们予以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方能创造更多的美好。毕竟,植物才是“天生治愈系”呀。


来源:中国西藏网
相关阅读
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
西藏考古发现与“高原丝绸之路”
云南迪庆:藏民尼玛的葡萄“缘”
贡布泽仁:从草原走向北大校园
叶星生:藏派丹青的传承与创新
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有人护
探寻藏毯的古老技艺及产业发展
项措卓玛:脚尖跳跃的“追梦舞”
长江源头第一县里的彩石“变现”记
朗顿·白芨:民族歌舞让生命“更长”
波罗古泽木刻:刀锋下的非遗传承
走进甘洛 感受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
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
滇藏茶马古道:走出历史 又见花开
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的抢救之路
畅游海螺沟木格措 享一季夏日的清凉
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果洛藏戏:马背上驰骋着格萨尔的身影
扎西拉毛:这是一场射箭比赛的“嘉年华”
爱心颂:“雪山金凤凰”宗庸卓玛公益新歌
活佛俄旺旦真:让古老藏戏焕发青春活力
和金梅:说唱格萨尔 塔城百灵鸟的此生最爱
空中俯瞰甘肃藏乡草原河流 蜿蜒如大地脉搏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