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有人护

何聪 姜峰 王锦涛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出发地:索南达杰保护站


目的地:卓乃湖保护站


自东向西横穿可可西里无人区,140公里的路程,车队跑了11个小时。6月底,跟随可可西里巡山队员的脚步,记者也亲身体验到跋涉在“生命禁区”的艰险。

藏羚羊。姜峰 摄
腹地:2006年以后,可可西里再没听到盗猎的枪声

“此次巡山,卓乃湖就是第一站。”初入可可西里,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党委书记布琼告诉记者。


布琼介绍,可可西里共有五大保护站,其中,“东大门”不冻泉保护站,最早建站、以英雄之名命名的索南达杰保护站,位于藏羚羊迁徙关键通道上的五道梁保护站,还有地处最南端、位于长江源头沱沱河畔的沱沱河保护站,这四座保护站一字排开,都位于青藏公路边缘,各自发挥着职能,“五大保护站中,只有卓乃湖保护站地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条件最艰苦;同时,作为一座季节性保护站,每年5月至9月,卓乃湖保护站承担着卓乃湖及周围藏羚羊产仔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观测的重任”。


随着车队向西驶出青藏公路,驶入旷野无垠的可可西里,“生命禁区”巡山之旅正式开始。离开公路后,可可西里再无一寸硬化道路,我们沿着巡山队员多年来轧出的车辙,在山水间颠簸行进。


虽然路途艰辛,但沿路风光却令人心旷神怡:360度的地平线,向着一望无垠的旷野远处延伸。层云如浪,笼盖大地,由于没有一座地面建筑物可做参照,只觉天空在头顶般触手可及。天与地间的一线,是北方与车队行进路线平行的连绵横亘的昆仑山脉,没有任何视线上的遮挡,群山负雪如在眼前,但此雄姿壮景在天地映衬下却也并不显得更宏伟。


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在这样的天地图卷中,人也变得渺小。


“羊!”突然,顺着巡山队成员、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江文多杰的指引,在天地夹缝间,一队藏羚羊的剪影不经意绘入了画卷。同行的巡山队员随即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这队羊群的数量和活动轨迹。


“平时,巡山队一般都有5到7人,主要针对反盗猎反盗采,还有防止非法穿越无人区。季节不同,具体任务和巡山路线都不同,比如冬季主要针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保护,夏季则主要针对盗采砂金等违法行为,也有根据突发情况进行追踪等,每次巡山大概都要十天半个月”,布琼告诉记者,针对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每个月保护部门都会组织一次大型巡山,看看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情况,观察有无不明车辆人员的出现等,至于小规模巡山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追踪调查则是数不胜数。


从2003年来到可可西里,布琼参加过的大型巡山已有50多次,“随着反盗猎打击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再没有听到盗猎的枪声,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到6万多只,比盗猎活动最猖獗时期增加了4万多只。”


巡山途中,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不少珍稀野生动物与人比邻,怡然自得。而巡山队员班日贡则拿笔记本详细记录下它们的活动轨迹,还在地图上标注了各种动物的符号,“这些轨迹很有可能成为违法分子觊觎的目标,也是未来我们重点关注的区域”。


除了与盗猎盗采者的斗智斗勇,另一威胁巡山队员的因素,就是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条件。

巡山途中,巡山队的车辆陷入泥沼。何聪 摄
陷车:看似平坦的原野,人一脚踩上去都会往下陷

走了没几公里,记者就第一次遭遇了陷车。


在可可西里的旷野上,巡山队员凭借经验探出了一条条车辙,这是穿越无人区的最佳路线,但每逢阴雨天气,车辙就会积水,甚至成为一摊烂泥;如果不走之前探出的车辙,那巡山的风险就会更高,看似平坦的原野,人一脚踩上去都会往下陷,遑论几吨重的汽车,相较之下,走“老路”是更保险的。


即便如此,巡山队一行仍然遭遇了频繁的陷车:车轮一旦陷在泥里,眼瞅着空转,却难再前进半寸。这时,巡山队员纷纷下车,有的从巡山车上扛出铁锹将烂泥挖出,有的用钢丝绳将被陷的车辆与巡山车的绞盘连起来,用绞盘的力量硬生生将陷车从烂泥潭里拉拽出来。


与记者忧心忡忡不同的是,队员郭雪虎言语轻快地指挥着救援现场,这对他们早已如家常便饭。


40岁的郭雪虎,本来是记者的同行。“2006年我听说可可西里招人,从玉树电视台辞职来到这里。”作为从小在牧区长大的藏族汉子,他一直深受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烈士索南达杰故事的影响,“总盼着有朝一日能为可可西里保护出一份力”。12年来,他逐渐成长为车辆维修和驾驶的好手,更成为可可西里每次大规模巡山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定心丸”。


“一道河到了!”巡山途中遇到的第一条宽阔大河出现在眼前,“两岸都是散沙,车轮非常容易陷住”,郭雪虎开着巡山车一马当先闯过了河,之后指挥着车队车辆挨个过河,大部分车辆都在这里陷住了,郭雪虎又指挥着用绞盘进行救援,过一条河就用了一个多小时。


待到车队全部过了河,他长出一口气,“吃午饭!”这时已是下午4点多,饥肠辘辘的一行人露天席地而坐,拿出锅盔、火腿肠便啃了起来。“这都不算啥!”郭雪虎大手一挥,“记得有一次,我们从索南达杰走到卓乃湖,一路上陷车陷了88次,光过这一道河,就过了整整一夜!”


每次巡山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至少得要两辆车,“互相有个照应,一辆车绝对不行。有次我们两辆车巡山,一辆彻底坏掉了,另一辆就在前面拖着它走,结果前车也陷到泥里了”,怎么办?郭雪虎带着巡山队员,在车前挖了个一米多宽、一米多深的坑,把备胎连接绞盘,扔进坑去,再拿泥土把坑填埋好,再利用这个力转动绞盘把前车牵引出来,“像这样的坑,等我们出山时,已经挖了20多个”。

广袤、美丽、荒凉但又充满生机的的可可西里
坚守:为了可可西里一方平安,巡山队员不畏艰险

简单吃过午饭,巡山一行人又立即赶路了。进山时整洁的车队,这时每辆车都挂满了污泥。一路上帮忙推车,记者一行全身也已是泥迹斑斑。看到记者拍下的照片,布琼笑了笑,“每次巡山结束,我们回家前都把手机里的照片删了,不敢让家里人看,危险!苦!”


傍晚时分,巨大的夜幕低垂在可可西里大地上,很快又下起了雨,路途更加泥泞难行。烂泥遮在车灯上,视线很不好,司机只得探起身子,借助微弱的车灯,在不断晃动的雨刷间辨认路途。


“最险的一次是2009年,那年夏季雨水特别多,路况差,而巡山任务不敢耽误,一支7人组成的巡山队,从西金乌兰湖走到布喀达坂峰就用了15天,汽油也耗尽了。”布琼告诉记者,接到巡山队的救援卫星电话后,他们立即组织救援队开赴无人区,“昼夜开车不敢休息,走到卓乃湖就用了三天两夜,有时候开到凌晨3点实在太困了,就在车上简单窝一觉,睡到凌晨5点继续赶路,救援争分夺秒不等人啊!”


就这样,救援队走了7天接应上巡山队员时,巡山队员只剩下几包泡面、马上就要断粮了。当时,郭雪虎就在被救援的巡山队中,“我们被困后,每天只敢在下午煮点泡面吃,其他时间全躲在帐篷里保存体力,见到救援队到来的一刻,所有的大男人都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终于能活着出去了!”


然而,困难与危险从未吓倒可可西里的保护者们,为了打击盗猎盗采者,他们在这片高原无人区坚守至今。巡山队员不畏艰险,是为了可可西里一方平安。


深夜10点多,经过11个小时颠簸,跋涉了120余条河流,经历了20多次陷车与救援,记者跟随巡山队一行终于平安到达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卓乃湖保护站。保护站的同事们早已在等待,大家热情相拥,每一次巡山,都是生与死、血与火的淬炼!


文、图来源: 人民日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项措卓玛:脚尖跳跃的“追梦舞”
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
成都“八廓街”:“蓉漂”藏汉商人的故事
画师嘎玛德勒话唐卡人生 谈技艺传承
端午话药浴:探秘藏东山谷里的藏药浴
娘乃:萨嘎达瓦谈我的第一次斋戒经历
高空拍摄洒落在川西高原的“白色珍珠”
索南仁青: 在传统藏餐里融入现代元素
多杰才让和“阿雅克”:牦牛绒编织脱贫梦
嘎仓玛:藏东深谷藏匠心 小锤敲过八代人
甘南迭部洋布村:百年水磨转动岁月悠情
松赞山居——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藏族老阿妈义务护路19年 只为大家平安出行
更嘎才旦:音符做礼献雪域 旋律祈福新时代
洛哇: 我是牧民的儿子 我深爱舞蹈和藏戏表演
藏医药走上国际舞台 西藏藏医药事业发展显著
创业4年,求央益西让牦牛绒制品从草原“出海”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高原虫草是这样采挖的!
航拍云南香格里拉小中甸 瞰恬静祥和的高原牧场
朵普仓·次嘎:一双巧手雕刻艺术 精湛技艺代代传授
西藏勉唐派唐卡画师桑吉东知:运笔毫厘 神韵自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勒池村为藏羚羊迁徙保驾护航
从摄影记者到非遗传承人 杨华珍:针线缱绻民族情感
回溯藏传佛教历史源流 西黄寺博物馆开馆大展等你来
香格里拉藏族夫妇40余年飞针走线 诠释传统藏装价值
垃圾随处可见 野生动物遭惊扰 藏地多景区发布禁游令!
藏族学生嘎玛白姆的“格桑花”课堂:帮助更多的家乡小朋友
没有专业球鞋 却怀揣闪亮梦想 雅江边足球小将们的“世界杯”
藏学出版界盛事:32集巨著文献《格桑善言文集》一次性发布
偏僻寺院中的稀世瑰宝:甘肃天祝东大寺的《西游记》全本壁画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