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拿大女教师甘南“故乡情”:孩子们需要我

南如卓玛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美丽的藏区草原(资料图 转自太平洋网-摄影部落)


54岁的加拿大人塞克威尔德⋅内蒂琼(英文名Nettie)来甘肃省甘南州已经第六年了。清晨,她从学校对面的小卖铺买一杯酸奶喝,课后去校门口的餐馆吃“盖浇饭”。晚上,常有学生在她家聊天办“英语角”,她给学生做巧克力香蕉面包,还有学生唤她“干妈”,这让她觉得很幸福。


Nettie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外教。2018年10月,Nettie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敦煌奖”,赞其在高原上无私奉献培养民族国际人才。


“我听说甘南条件艰苦,那里很缺外教老师,我觉得相比于天津、西宁这样的大城市,甘南的孩子们更需要我。”近日,她开车来兰州办事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回忆说,2013年5月,她在兰州下飞机后,坐着大巴车去学校所在地甘南合作市面试,那时还不通高速,坐车需5个多小时。


来中国前,Nettie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县诺里奇乡的一所学校任教,2002年第一次来中国。“过去,我们对中国了解不多,只是觉得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很好奇。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人逐渐开始了解它,当我真正来过这里后,就一直很想定居中国生活。”她说,很喜欢中国文化和美食,也喜欢和中国人做朋友。


2008年,Nettie重返中国,先后在天津学习汉语、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直到2013年9月开学前一周,她决定定居甘南。“这里的孩子朴素、善良,搬家时很多学生来帮我搬东西,他们害羞又很幽默。”说起她的学生,Nettie总是仰着头,脸上带着微笑,似乎有说不完的趣事和记忆。


合作市夜景(资料图 转自大西北网)


甘南合作市海拔近3000米,高寒缺氧,Nettie却很享受。“我们的学校很大,环境很美,我每天走路去上课,下课再走回来,约2公里路程,人也不多,很舒服。”放假时,Nettie也会去碌曲、玛曲等草原深处家访,夏天和牧民一起坐在帐篷里喝奶茶。“学生家长很热情,他们对我太好了。”她说,藏族民众就像甘南的天空一样“干净、明亮”,使她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甘肃农牧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现行教材常常无法满足教学需求。Nettie便把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周邀请1组来家里办“英语角”,用英语和学生聊天。申请留学的学生,Nettie便在家里提前免费培训英语签证面试、国外生活基本常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她总是像个母亲一样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们。


2017年4月,她从个人薪资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了“顾艾佳个人助学金”,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每学期资助10名。“我有两个资助要求,贫穷+努力。”她说,钱不是很多,但是她的心意,希望能贴补孩子们生活费。顾艾佳是Nettie学汉语时,老师给她起的中文名。


谈及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敦煌奖”,Nettie说,“我希望把这件事(获奖)忘掉,因为愧不敢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我热爱甘南,热爱我的学生,我在这里很开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
西藏的红珊瑚渊源
探访独特的藏医放血疗法
原汁原味的工布新年这样过
藏地面具从历史中漫步而来
雷菊芳:寻找古老藏药新价值
陶器:藏家从未远去的生活用品
西藏鼓乐:敲出雪域高原生活美
探寻藏毯的古老技艺及产业发展考古发现“勾勒”西藏西部史前文明
项措卓玛:脚尖跳跃的“追梦舞”
长江源头第一县里的彩石“变现”记
朗顿·白芨:民族歌舞让生命“更长”
波罗古泽木刻:刀锋下的非遗传承
“金刚神舞” 撩起流传中的古韵今辉
朗色林庄园 还原最古老的贵族生活
走进甘洛 感受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
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
滇藏茶马古道:走出历史 又见花开
图说藏医药:揭开藏医药的神秘面纱
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的抢救之路
听甲央谢拉讲述 高原牦牛酸奶的故事
畅游海螺沟木格措 享一季夏日的清凉
谈古代藏族计量单位标准的发展和演变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