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崖子村:湟水北岸一个村庄与两个土司的故事

祁国忠 李振德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70多年前,在湟水北岸的白崖子村,人们在挖垫村北白崖沟口墩壕(古代烽火台)时不经意发现了一块名为《三老赵宽碑》的汉碑。一时间,白崖子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便出现在了专家学者眼前。其实除了这块汉碑之外,这个村庄的特殊之处在与它与两个土司密切相关。



古街折射村庄历史


离开老鸦峡继续向西约十分钟车程,便到了此次采访的终点——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村。从白崖子村平面地图不难看出,村子交通相当便利,京藏高速、民小公路、鲁大复线、兰青铁路、湟水河南北通道连接109国道穿村而过。


为了能够细致的了解村庄,我们决定先在村庄转一转。村主任靳积荣告诉记者,白崖子村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约1公里,共有510户,2000多人,在当地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村。据介绍,白崖子村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引湟水灌溉时于村子东北部挖出了一条灌溉水渠,而水渠旁便形成了一座“白崖”,由此,原先的燕支沟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白崖子。


跟随村主任靳积荣,我们径直来到村子中心的一条巷道,在这里一座古楼尤为显眼。经了解得知,这是白崖子村最古老的一条巷道,而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古楼名叫映景楼,至于它何时修建,目前尚无明确记载,只是在村庄一直流传着建于清朝之说。


其实映景楼只是它的官方称呼,在这里,人们更愿意将它称为“二门楼”,因为“二门楼”这个称谓更能说明白崖子村的历史。据白崖子村87岁的阿向德老人介绍,在以前,白崖子村只有这一条街道,而这条街道也是进入青海后的“官道”, “二门楼”则是这条街道的西门,用于防御敌人来犯。既然有“二门”,自然也有“一门”。靳积荣告诉记者, “一门”位于这条街的最东部,与“二门”相隔近500米,当地人也称之为“文昌楼”,清朝河湟事件中被毁后一直没有修复。


从白崖子村的地形不难发现,当地先民设立防御体系时的科学之处。东部“一门”以东是水流充沛的白崖沟,西部“二门”以西是源于北山的佛僧沟,加上南部的湟水河正好构成了防御村庄的三面“护城河”。


如今, “二门”已经失去了昔日防御的作用,古街也不再承担交通要道,但透过这里的一砖一瓦,白崖子村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阿土司为何选中白崖子


在白崖子村东北方的农家小院中间,一处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靳积荣介绍,该民居为原阿土司衙门,占地700平方米,现正在重新翻修。


作为最后一任阿土司阿乾德之孙,阿兹长期以来一直以《阿氏宗谱》和各类史料为基础,研究河湟地区阿土司的历史变迁。据阿滋介绍,自元朝以来,青海历史上共有十八家土司,其中阿土司驻守乐都东部地区。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阿氏始祖失喇归附明朝至1931年8月青海省政府下令取消土司制度,阿土司共经历五百四十年。


说起阿土司与白崖子村结缘,还得从1407年的那个秋收说起。阿土司原本居住在湟水南岸的阿鸾堡,负责乐都东部的事物。湟水南岸的南山地区多以游牧民族为主,每年秋收季节庄稼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抢劫,长期以往,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处于战乱原因,1408年,第三代阿氏土司阿吉做出大胆的决定,从湟水河南岸的阿鸾堡迁湟水河北岸的燕支沟,从此,便世居与此。


据阿滋判断,当时阿吉之所以从湟水河南岸迁至北岸,主要是看中了白崖子在当时的战略位置。白崖子南部的湟水河正是一座抵御敌人北上的天然防御河道,加之白崖子东北部正是以天堑著称的老鸦峡,而且在当时,通过老鸦峡的交通只有“羊肠子沟”一条。


阿向德老人告诉记者,阿吉从阿鸾堡迁至白崖子后便在湟水岸边筑城墙、设土司衙门。如今,在白崖子村南部的湟水边,还能找到当年城墙的残存。之后因战乱等原因阿土司衙门多次搬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所民宅始建于同治三年(1866年),后于1917年(民国六年)维修重建。


据阿滋介绍,青海土司衙门因多种原因,都已拆迁,现该宅院为青海省土司衙门唯一留存,因此,保护好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河湟李氏在此祭祀


在来白崖子村之前,就听别人说每年清明节时,在白崖子村有一场李氏祭祀活动,与其他祭祀不同的是不光有李姓本家参与,还有不少外姓人也来祭拜,其规模之大远超出平时我们所见到的祭祀活动。


了解完阿土司衙门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这么多的人前来祭祀。行至白崖子村西部一块开阔地,一座大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他们清明祭祀之地。


据村民李守文介绍,人们祭拜的是一个在河湟流传已久、并被冠以“面头太爷”的人物。而这就是他们的一个祖先,名叫李椿先,是明初的一代战将,战死沙场后葬在了这里。


按照民间的说法,相传明朝初年,乐都马营黑古城住着一个部族首领,号称黑乌婆,这个部族以游牧为业,性强悍,善征战,常到邻村劫掠。高庙、长里、白崖子、老鸦一带居民深受其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百户阿吉从阿鸾堡驻守白崖沟,但未能彻底消除匪患。为此永乐帝决心征讨,命李椿先为先锋,进军黑古城。黑乌婆初战失利,弃城北逃退守桌子山,在荆棘丛中挖了陷马坑,李椿先率兵直上突跌坑中,头被割去。后来明兵终于降服了黑乌婆,李椿先的尸体被运回安葬,但因为没有了头颅,只得用面头代替,因而被叫做“面头太爷”。


李守文说,当年李椿先应该被运往民和享堂祖庙安葬,但途中暴雨,板车难行,就安葬在了乐都白崖子。从此,乐都李氏便于白崖子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因为是为守护百姓安宁而阵亡,才有大量外姓人前来祭拜,据说在“面头太爷”面前许愿极准,可谓是有求必应,在当地百姓心中,“面头太爷”一直是他们的守护神。所以,除了清明,每年的六月六,这里还有盛大的花儿会。


其实,除了上述“风景”之外,白崖子村还有古烽火台、白化寺、神龙泉、水上游乐园等风光。“正因有了这样优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目前白崖子村正计划以西大门'李氏椿先大'和药王、龙泉二泉为起点,逐步延伸,打造生态、观光、民俗、水上游乐、垂钓、野营烧烤、湟水河景观散步为一体的旅游村。”靳积荣告诉记者。


转载来源:海东时报

相关阅读
异军突起的格萨尔唐卡艺术
木雕 石雕:血脉里的木石情缘
陶器:藏家从未远去的生活用品
西藏鼓乐:敲出雪域高原生活美
探寻藏毯的古老技艺及产业发展揭秘青藏高原4万年前的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勾勒”西藏西部史前文明
项措卓玛:脚尖跳跃的“追梦舞”
长江源头第一县里的彩石“变现”记
扎巴谢珠:卓尼禅定寺的一代高僧
朗顿·白芨:民族歌舞让生命“更长”
波罗古泽木刻:刀锋下的非遗传承
“金刚神舞” 撩起流传中的古韵今辉
朗色林庄园 还原最古老的贵族生活
走进甘洛 感受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
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
滇藏茶马古道:走出历史 又见花开
触摸消失的时光——拉加里王宫
美图:冬游西藏,与此时的美景邂逅
图说藏医药:揭开藏医药的神秘面纱
卓尼禅定寺佛教圣物目录·映现信影之湖
神秘的巴塘,不仅有弦子,还有藏戏!
探访拥有宗喀巴大师自画像的卡地卡哇寺
青海“热贡艺术”向联合国“申遗”过程回忆录
嘛呢朵崩:由布满经文的石堆组成的祈福物品
笔尖上的修行者 ——记热贡画派唐卡艺人扎西多杰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