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网15’ | 旺秀才丹:“互联网+藏文化”外围的那些事

旺秀才丹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2004-2019

“互联网+藏文化”外围的那些事

——创业20年、藏网15年跨时空回望

 

藏人文化网CEO 旺秀才丹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创建的第一所民族大学。


家父1983年调入西北民族大学少语系工作,慈母1984年入民大附属医院工作,我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民大党委宣传部校刊编辑室工作。今天算来,一家人在西北民大工作的年份加起来,超过半个世纪、快接近一百年了。


西北民大是我们为之付出心血的地方,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民大对我们一家人一直都是关怀备至。


所以,回首创业心路历程,离不开向西北民大几十年如一日的关爱和庇护致谢!

 

                             1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业余时间参与社团、爱好诗歌写作。毕业时获得母校“学习标兵”荣誉,入我所任职的校刊担任采编,同时指导记者站工作。我的职业和个人兴趣、特长高度吻合——这样的工作,最初的岁月里,令我甘之如饴。


我哥才旺瑙乳(藏人文化网总编、联合创始人之一),是《兰州晨报》10年优秀记者。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但是喜欢写诗。


机缘和合,我哥、楞本才让二毛、我三人,在1990年代初,策划了一本《藏族当代诗人诗选(汉文卷)》,最后由我哥和我主编而成。在青年歌手、诗人德乾旺姆的帮助下,于1997年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获得甘肃省首个“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这件事情是一个背景,在20世纪90年代的藏族汉语诗坛,我哥和我,有一定的人脉和活动能力。


藏网策划的图书影视


1998年开始,我们自己做了一个“西藏妙音工作室”,出版营销家父、我哥和我著作、编纂、策划的图书。这个工作室成了藏族当代第一个民营图书工作室。如果创业从那时算起,至今已过了20年。“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系列书系,“西藏之书”书系、《藏族当代流行金曲选》等等几十种经我们策划的图书,行销藏区内外,大江南北。


工作室还曾经接拍过甘肃省宗教局和拉卜楞寺联合出品的拉卜楞僧人乐队VCD《圣地梵音》。那是我作为学报编辑(1998年,我调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工作至今)、诗人、图书出版人之后,又一个新的角色——电视制片人。所有这些领域的涉猎,为藏网团队后来的综合文化视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出版以及参加图书订货会,那时候我经常在成都、拉萨、西宁、北京、长沙等地游走,自己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后来回想,我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忍受我的朋友们——那些各行各业杰出的人士之间互相不认识!


所以每到一地,都是攒局——把以我为中心的互相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全约到一起吃饭喝酒,让他们结识交往。我那一头肆无忌惮的长发,加上青春时期的狂放无忌,着实在五省藏区以及内地诸多城市刮过了一阵黑风、结交了诸多豪杰。这也成了我们创办藏人文化网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和动因。

 

                         2

 

有一年,青海人民出版社的谷风总编打电话邀请我,说他们社想搞一个大文化刊物,叫《青藏》,启动资金十万元,之后就自负盈亏,让我来主持做这个事情。那时候恰逢我初次创业不利,刚刚回到单位上班,情绪低靡、时机不对,居然杵逆了谷总编美意、谢绝了这么好的机会,至今想来还是一件憾事。


但是,做刊物的梦想,却一直不曾泯灭,在内心始终潜伏萌芽。


2003年,几位朋友在兰州洗桑拿,热水池中浸泡的放松时光,各种头脑风暴呼啸而来。当时就酝酿了一个网站雏形,“藏族当代文化名人的网上家园”。——既可以实现刊物梦,又可以把所有藏族诗人组织到一个平台,这样的念头让人快慰至极。


那时候一个网站,建站2500元,每月给科技公司好像只要500元,就可以为你维护更新内容。总之我们西藏妙音工作室图书营销、影视制作的收益,完全负担得起这笔费用。



谁知道,这一步路,一走十五年,把所有图书营销的费用、家父的著作版税、工作室(后来的文化公司)制作影视、广告装修等所有项目的运营收益都烧了进去,两三年前粗略算账,大概1500万烧没了。

 

                             3

 

我曾经感慨,写了近20年诗歌,只在圈内小有名气;


因为创办藏人文化网,1年之内就海内外皆知。


起因是藏网开通两个月时的圣湖纳木错维权,短时间让我们火遍全球。


2004年11月,我在哈佛大学列席一个国际藏学会议,并且有机会向与会者介绍初创的藏人文化网。会议间隙,一位美国女专家信手拿起桌上的一本杂志给我看,问我是不是写的我们。原来上面有一则英文短讯,在说我们藏人文化网维权的事情,称我们是“藏族青年知识分子维权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今天看来,顾问团队的几十位藏族领导、各界精英、专家,是默默无闻护持藏网的坚强后盾。




2004年4月

藏网

开通



藏网2004年4月20日开通的那一天,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洛桑灵智多杰为我们发来了贺电。西北民族大学党委李伟书记亲临启动仪式现场为我们致辞祝贺。著名诗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伊丹才让先生主持了会议。


伊丹才让先生曾多次对我们说过,四项基本原则的围墙很宽,可以在里面放火箭。


正是这种宽松环境和精神因素,加上藏网创始人在体制内的采编政策训练和专业素养水平,藏网初生时期,就带着喜大普奔的高调、开放、共享、共荣的公益性质一路猛进。


了解、理解、谅解,和谐、和睦、和平。

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洁净并充实每个人的生活!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

西藏文化的精神牧场

上藏人文化网,进入全球西藏迷的视野!

……


以上定位,以及:民间角度,自筹资金,致力于民族团结和谐、信息对称等关键词,体现了藏网核心团队始终如一的真诚动机和发心。

 

                           4

 

那是互联网刚刚兴盛的黄金时期,确实非常好玩。有一次我哥送了我一本书,叫做《想大才能做大》,是一本从心理层面充血,正能量满满的励志书,我逐字逐句去读,做了很多笔记,对我当年的创业激情给予了极大的理论支持。


随着藏网名声越来越大,创始团队的人迅速火了。追名逐利的路上一路狂奔,虚荣心也倍感满足。这些都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收获,令我们深感意外。


2007年,藏网三周年之际,选择落地成都。这是我18岁就读西南民族大学预科的城市,也是许多藏文化产业创业的福地。团队意欲借助这个五省藏区的交汇中心,好好做一番商业运营,实现我们心中梦想的文化产业愿景。


我一个大学工作只有一两千元工资的老师,当时贷款人民币200万元,从兰州带过去的人员加当地新招的20多位人员,合计三十多号人,要管理,要运营,还要应对多元的环境。今天想来,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气可嘉。


那些年,我自学了互联网、创业,企业管理、财经、融资,文化传播、活动策划等等方面的知识,也算是摸爬滚打过商界的半个创业人士。


今天回望,不得不承认,核心团队成员,文化和文人气质太浓,诸多方面经验不足,不适合做管理和运营。经营是我们天生的弱项。而一个团队,没有经营,只有无限期的烧钱了。


还记得2006年的第一次三亚之行,那么蓝的天、那么美的海景,我却时时处在焦虑之中。为什么呢,因为账上只有5万多元资金,年后人员工资、房租、服务期租金、杂费等一开支,就青黄不接了,后面的日子怎么过?实在是让人头痛。


已故的广州师弟王天山,为了帮助我们,三亚假期后,在广州约请了当地诸多IT高手,为我们诊断网站、建议发展方向。可惜当时没有马上可以盈利的方式,很多建议都没能实施。


日前看描写13位创业者的纪录片《燃点》,片中陌陌的创始人说了一句话:生活中不只是有创业,还有别的事情。


如果早早明白这个道理去刹车,也许自己在最擅长、得心应手,和职业不离不弃的图书业,已经非常有成就了。或许,早就成了身家不菲的大书商。

可惜,生活没有假设。

 

                          5

 

2007年1月,才旺瑙乳、旺秀才丹做客新浪访谈



多年之前,喜马拉雅曾经就藏语广播音频部分想和我们合作,为此我到上海张江喜马拉雅总部参访过;简网和我们就APP制作,短期合作过。也有诸多的民族政策部门、文化产业、旅行社等,有意向和我们合作,无奈我们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当的合作机制,与许多成长壮大的机会擦肩而过。


当然了,我们也经历了几次被忽悠的时刻,以为有巨资会注入,然后做梦如何扩张、发酵我们的梦想。


直到2011年,有机缘参加佛吉尼亚大学为期两个月时间的访问学者项目,我才从当局者执迷难悟的、纷繁而又凌乱的世俗事务中抽身。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一个樱花盛开的汽车旅馆的公寓里,我才真正有空闲回望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究竟发心是什么?努力是否足够?期待有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等等。


所以藏传文化的精神,这时候滋养了我,“定能生慧”四个字给了我巨大加持。


核心团队人员不能浮躁,一定要沉下来。我们的心静下来,才能知道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有多大的力量,能走多远。


2011年3月,藏网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签订协约,授权其收藏藏人文化网网站,为期100年。



2011年4月,藏网与佛吉尼亚大学雪域数码图书馆签订资源共享战略合作协约。


那一段时间,佛吉尼亚大学雪域数码图书馆和我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约,无偿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视频资料给我们;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也愉快地接受我们授权,全网收录藏网的所有内容,就是说100年内,即使藏网不存在了,所有的内容也可以从他们的网站查询到。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努力去做的过程中,成就了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或网络文化品牌。但是未来怎么走,仍然不清晰。许多设想还是局限在如何从线下的经营里掘金,然后来反哺网站。

 

                             6

 

2006年促进会创办接受记者访谈


2006年12月,借助藏网火热势头,我们在兰州注册创办了甘肃省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并且开通了网站。


这个平台非常好,吸纳了甘肃省内藏文化领域几乎所有的杰出人士,血脉上意欲传承近代藏族民主进步人士黄正清老先生解放前创办的藏民促进会。


正是这个平台的发展,成了我们创业的一个教训——在自己尚未发展壮大、没有造血功能的情况下,过早地把它定义为“面向藏区的公益慈善服务平台”。那些年捉襟见肘的、有限的财力、人力和时间,被大量投入了公益事业,足迹遍布甘肃甘南、天祝,青海海南、四川甘孜等地。还为兰州、北京的大学生足球、运动会等,做了诸多慷慨的赞助。


直到2010年前后,藏区诸多求助信息,都要借助于藏网或者促进会平台发布,实实在在通过藏网信息获得救助到的物资、资金,在百万元以上。


藏网也为一些个人和机构、政府文化活动做了大量义务、免费的宣传。十多年如一日,不计报酬。经常会有人在偶然相遇的时刻,不失时机地会对我们说一声谢谢。但是这一声声感谢,不能为员工支付工资、房租、社保,不能为藏网的实际生存带来切实的利益。


藏族著名传媒人、康巴卫视益西多吉副总编经过认真给藏网经营号脉后,提出了诸多诚恳的建议,其中一条说道:


“为了藏人文化向汉文受众传播,做了很多事情,真不容易……信息对称,主要受益者是藏族文化和藏族,但是没有找到藏族赞助。”


不是没有找到,是我们没有去找。我们总觉得这么有意义的事,应该有人积极主动参与。但是事实上,观望、赞叹者众,助力者鲜有。


所以,虽然我们一直在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经营壮大好自己,我们哪里有足够的力量和福报,去服务他人呢?


懂得这个道理之前,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7

 

以人为核心,立足网络平台,倡导践行互联网+的理念,藏人文化网无疑是藏区首个探索者,也是最早实践者。


2009年8月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下


我在西南民族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提“互联网+藏族文学”这一概念,彼时藏网已经在藏族文学领域成为最大的作家作品集散地,为藏族文学的传播整合,做了大量的工作,享誉民族文学界;其次,在“互联网+人物”,“互联网+文化讲堂”等诸多方面,都在民族网络界积淀深厚。


藏网来来去去的工作人员,以及创始至今仍在兼职、义务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在做公益,他们同时也是“互联网+藏文化”这一大潮的弄潮儿。


当然了,我们也一直在说,藏网是和兰州市网警共同成长壮大的,他们见证了我们的发展,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甘肃省,我们弱弱地闪烁,和他们不离不弃。最终在2017年,我们被甘肃省网安支队挂上了“网安警务室”的牌子。在甘肃八家IT机构中的四家网站中,我们占了一份子,这不能不说明,经过长期的监管,管理部门对我们是放心和认可的。

 

                         8

 

随着藏网核心团队人员个人生活的一些变故,也因为藏网造血功能日益被我们有意地砍去、萎缩,在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繁荣的时代,藏网明显地显得有些落伍了。


尽管如此,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些年,我们通过分流人员、降低成本、减少开支,使藏网一直保持在一个基本的存活状态。


我们虽然曾原地踏步,但是却一直没有放弃。之所以如此,是我们一直在期待,如此好的资源和品牌,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转机。


无论如何,藏网被我们养大了。


纵观创业20年,藏网15年,我们尝试做了太多的事情。


以下文字是我们这几年尝试总结的对藏网商业价值的综合表述:


藏网品牌涵括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图书营销、藏文化门户网站藏人文化网运营、藏族题材影视策划制作、藏文化NGO、藏地旅游等多个领域,前后历时20年,是藏地不多见的、由藏族人创办经营的跨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品牌,也是历时20年时间打磨、沉淀的极富含金量的一个享誉藏内外、海内外的藏文化知名品牌。


这一品牌完全可以立足“互联网+藏文化”,充分利用藏人文化网+新媒体,服务藏族文化产业资讯需求,服务西藏迷的生活需求,服务藏传佛教信众的心灵需求、服务日益增长的藏文学习需求,服务藏文出版资源数据库,藏文化数字图书公众服务,服务大型文化艺术节庆策划、涉藏图书项目策划,涉藏大型影视策划,大型音乐盛典活动策划实施等需求。


藏人文化网致力于文化内容的信息对称,拥有架构藏文化资源和整合藏文化人才的优势,是藏族互联网+文化——产业资源全方位辐射、积聚、整合最优平台;藏人文化网是藏族互联网+文化——最有影响力和投资潜力的文化品牌,蕴育无限商机,发展前景广阔。


这一品牌辐射五省藏地,还可以服务藏族文化产业资讯需求,服务藏文化活动及产品的品牌合作、共建;服务藏族文化艺术精品的标准制定及贴牌、背书、监制、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藏文化、旅游、生态食材、地产、金融等领域的资讯及平台需求;服务西藏迷、藏传佛教、藏地游客的心灵及物质生活用品需求;服务日益增长的藏文学习需求;建立藏地文化艺术产品(图书、影视、音乐、唐卡、藏药、藏饰)+雪域高原纯净水、食材的研发、生产、采购、整合、囤积、展示、配送基地及流通平台,打造环喜马拉雅地区文化生活艺术精品的电商平台。


……


藏网被我们养大了,但是我们需要更有实力的机构或团队联合经营好她。

2011年在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留影


如果有心人、有力量的人从拐角处出现,有意愿合作,或是接手经营,我们非常欢迎(有意合作者,可致电:13541291216,或写信至:mybudala@vip.qq.com)。


女儿大了要嫁人,再说民族文化也不是一家、一己之力能传承弘扬。


所以,作为创始人,这一点我们日益明白。


我们是内容供应者,是资源整合者,是文化守护者,但我们不是好的创业者,不是运营能手,不是资本大鳄。


联合对的人,做对的事,这就是创业20年最真实的认知。


于是,2018年,藏网拿出一部分资源,和运营商、制造商三方联合,新零售产业的“云端藏地”平台应运而生,“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这一愿景期待通过这一平台,能够让热爱西藏的用户真切体验、感受到。

 

                          9

 

如同一壶开水,慢慢平息了她的沸腾,静静地酝酿在壶中,适时地浇灌那一杯杯含苞待放的茶叶芽,看她们在杯中翻滚起惬意的浪花,杯子上方氤氲着清香的气息。——创业20年,藏网15年,坐下来想写些什么的时候,这样的一些句子和感觉从指端流出。


虽然从经济效益来说,藏网一直在烧钱,但藏网获得了一定范围的认可,为族群留下了一些经验、故事,也为见证者们留下了梦幻一样的经历。从文化传播的初衷来说,我们做到了力所能及的,问心无愧。


我们没有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野心,也没有成就霸业傲视群雄的梦想。我们只是作为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汇入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活在每一个阶段的当下,没有辜负自己的人生。


西藏历史上的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大师说:“问心无愧,乃是誓愿清净的征兆。”


我所敬仰的顶果仁波切曾说,任何一个能够充满信心地说“我已全力以赴”的人,拥有一个满足而宁静的心。


2017年在台湾国际会议作报告


对于母亲民族的文化事业,我们不敢说问心无愧,但是我们是努力了。


维权,传播文化,出版,影视,公益慈善,致力于信息对称等等,藏网团队做了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甚至一些事情超出能力,也不自量力地尝试去做过。


2018年6月份,我在微信朋友圈写到:早年受海子诗歌影响颇深,无怨无悔为“族群”做一切事情的时候,有一个愿景就是海子诗歌的内容:“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现在想来,此理想虽曾闪闪发光,却也有一份矫情。甚至,对这个理想的回望,也是一份矫情。


我也曾经在一首组诗《天堂镇短章》中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一些时间用来埋葬记忆

一些陈旧的账目需要清理

孩子生下,就得养大

今天比明天更值得重视

 

文章结束之前,要向十多年以来,始终默默无闻在精神和财力上支持我们梦想的、慈悲智慧兼具的、尊贵的父亲、母亲表示由衷地感谢:


如果不是他们的鼓励,我们兄弟俩的理想之旅无法开展;


如果不是他们的扶持,我们在梦想之路上无法走这么远!


也特此向父亲的学生张彤丽女士、奔嘉教授、陈远明大姐等为代表的20多年以来曾给予我们实质性帮助的无数无量大菩萨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所以,即使仅仅是为了说出这一份感恩,我也要写下这样一篇文字,我想以此点滴心路历程,祝愿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全人类共享!祝愿所有族群永远能和睦相处!祝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2019年4月22日—25日,海南清水湾

有您真好


藏网文摘

您每天的文化大餐


来源:本站原创

往期

回顾

藏网15’ | 蛋蛋君等: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藏网15’| 羚城妩姆等:家园里,多少花朵盛开

藏网15’ | 丹正嘉等:眼前浮现完整的你

藏网15’ | 洛绒泽仁等: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一部电影

藏网15’ | 桑丹等:温暖的过去和诗意的未来

藏网15’ | 曲世宇等:藏网,十年成就在线视听“那烂陀”

藏网15’ | 拉毛吉等:藏网,一所没有证书的大学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扫描或长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