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将一把“扎”进心里的琴做到了极致!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扎念”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在藏区不少地方,堪称“户户有把‘扎念’”。虽然可能不是家中每一个人都会弹唱,但人们却乐意把它挂在家里,以备日常庆典聚会之用,同时它也具有汇聚福禄的意蕴。


在拉萨市城关区贡布堂路有一家制作“扎念”的手工作坊,作坊的主人尼玛次仁是一个有着20多年制琴经验的老艺人。触摸尼玛次仁制作的扎念,如同在抚摸一个婴儿的皮肤,如此的温润光泽,想必是用最稳定的手最纯净的心,在二十余载的时光里,重复积累的打磨,匠心才能做到这样的极致。


尼玛次仁手工制作“扎念”


一把“扎”进心里的琴


尼玛次仁出生于林周县边角林乡的一个村子,年过半百的他扎着一个小辫,散发出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气质。


在10岁的时候,尼玛次仁被挑选到生产队当宣传队员的学徒,每逢农闲的时候就要去宣传队学习唱歌、跳舞和其他的表演。18岁的时候,尼玛次仁在澎波农场成为一名正式的宣传队队员,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扎念”。


“那时候,‘扎念’及其珍贵,在我的眼里更像是一个宝贝。林周县会弹‘扎念’的人极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制作和维修一把‘扎念’十分不容易,老师不会轻易让外人碰。”尼玛次仁回忆说。


不管是激昂的革命歌曲还是悠扬的藏族民歌,在宣传队老师手指一上一下有节奏的拨动下,“扎念”发出的声音是如此让人沉醉,尼玛次仁像着了迷一样地喜欢上了“扎念”。趁老师外出的时候,尼玛次仁悄悄地拿起了“扎念”,躲在房间的角落里,把琴抱在胸前,学着老师的模样,手指在琴弦上拨来拨去,认真识别每根琴弦发出来的声音。


尼玛次仁的儿子次旺在上琴弦


“有点像是无师自通吧,我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弹奏‘扎念’。”在宣传队的时间里,尼玛次仁一边听着录音机里磁带放出来的扎念琴声,一边用老师的琴弹奏学习。


23岁的时候,尼玛次仁从宣传队辞职了,跟随父亲当起了一名木匠。从小耳濡目染,加之兴趣所在,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没几年,尼玛次仁就学会了门框、房檐、家具的制作,并开始四处接活。


有一年,尼玛次仁到那曲地区帮一户人家修房子,有一个朋友听说他会弹奏“扎念”,极力邀请他当老师传授村民弹奏的方法。尼玛次仁忙完手中的木工活,答应了朋友的邀请,在那曲地区一待就是8个月。第一次当老师的经历,让尼玛次仁因为会弹奏“扎念”还可以教授学生充满了自豪感。


1981年的一天,尼玛次仁在拉萨的街头闲逛,走到北京中路的时候,看见一家琴行,他停下了脚步。一把做工精致的羊皮琴面的“扎念”高高地悬挂在琴行的中央,轻轻一拨便发出纯净悦耳的声音,从此,这把琴“扎”进了尼玛次仁的心里。


“老板开价2500元,可以说是十分昂贵,那时候一碗藏面才卖到6毛钱。”尼玛次仁摸了摸空空的口袋,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把那样精致的“扎念”。


尼玛次仁(左)为“扎念”爱好者教授弹奏方法


四处奔波学习制作技艺


那年,尼玛次仁来到林芝市,朋友邀请他去朗玛厅表演“扎念”,尼玛次仁欣然同意,但是没有“扎念”怎么办?


自己是木匠,再加上林芝的木材丰富,何不自己做一把呢?说干就干,尼玛次仁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把“扎念”。20多年过去了,这把“扎念”如今还被放在尼玛次仁的工作室里。朱红色的外漆随着时光变得色彩斑落,做工不是那么精致,外表看起来凹凸不平,但这仍是尼玛次仁最珍贵的回忆。


怎样才能做出一把“扎”进心里的“扎念”,尼玛次仁决定拜访西藏各地的制琴高手,学习不同地方制作“扎念”的方法。


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研究,尼玛次仁熟练地掌握了使用核桃木、桦木、杨木、香樟木作琴身,蛇皮、鱼皮、山羊皮作琴面,古筝8号线、鱼线、羽毛球线等作弦的技艺,能够制作出阿里“扎念”、定日“扎念”、拉萨“扎念”、芒康“扎念”等9种不同地域的“扎念”。在外形上,主推桃形“扎念”和瓶形“扎念”。


“仓赛”乐队在外演出


“首先进行最为重要的制作工序,将整木掏空制成共鸣箱;制作中空、兼具小共鸣箱的琴杆,并配好称为‘卡杺’的面板;制作‘达果’即‘马头’‘鸟头’或‘龙头’形状的琴头,并嫁接在琴杆顶端;制作附在琴头的呈半圆形、向后弯曲、中间开有弦槽的‘扎念’弦轴;选用包括古筝线、鱼线、羽毛球线等多种质料的弦。为了琴身的美观大方,初制完成后的‘扎念’还需要精心雕刻一些花纹图案在上面。”尼玛次仁说道。一把琴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为复杂。一把桃木的“扎念”,从材料的加工到成品就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尼玛次仁凭借着对“扎念”乐理的精通和娴熟的手工技艺,经过多次尝试,在2010年,他用一个精巧的可移动的木隔片,通过在琴弦上下移动划分出了高低音区,成功解决了一把“扎念”不可同时兼具高低音的问题。


代表吉祥安康的桃形“扎念”(中间)和拉萨风格的“扎念”


父子同心发扬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藏家儿女皆能歌善舞,在藏民族地区歌舞、音乐活动也非常频繁,因而西藏享有“歌舞海洋”之称。作为藏区传统乐器之一的“扎念”究其起源,众说不一。其制作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前后的吐蕃时期。后来,“扎念”成为了在西藏流传很广、极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并传播至甘肃、青海、四川的藏区。


由于“扎念”悠久的历史和藏民族文化中的突出影响力,“扎念”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尼玛次仁也被选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虽然自己的技艺很成熟,但尼玛次仁也有很多担忧:“扎念”制作技艺难度大,工序复杂,制作较为辛苦,如今许多年轻人多不愿学,再加上许多民族乐器厂家开始用现代化机械制作“扎念”,如今精通这门技术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他越发觉得他的工作不只是将一堆木头制成“扎念”,而是有责任将这门西藏民间代表性乐器的传统制作工艺技术传承下去。


儿子次旺本来在一家酒店打工,闲时也不忘抱起一把“扎念”练练手,并向身边的人推广。2016年,尼玛次仁成立了林周县仓赛“扎念”发展有限公司,次旺辞职到公司上班,一心一意跟随父亲学习制琴的手艺,帮助公司经营发展。


尼玛次仁(左)向前来购买“扎念”的客人讲解自己纯手工制作的“扎念”的特点


除了严加要求儿子学习制琴技术以外,尼玛次仁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教学“扎念”的教室,但凡有愿意学习弹唱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免费学习。


制琴作坊和教室远离闹市区,十分安静。“选择在这里开设是因为这里离西藏大学的校区很近,学音乐的老师和学生来这里挑琴和更换琴弦都很方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现在,“扎念”很受退休人员的欢迎,前来学习的老年人很多,还组建了一支乐队,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术,享受音乐给人生带来的美妙。


“我们打算建立一家西藏最大的‘扎念’博物馆,筹备出一本较为全面的‘扎念’乐谱。”如今,“扎念”越来越多地被区内外的人们熟知,尼玛次仁制作的“扎念”也远销国内外,他说,“扎念”的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西藏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来源:西藏日报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相逢在青藏高原——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一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下)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

叶星生与《珠峰叠彩》的故事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高原上的文化宝藏

丹增:漫谈读书

阿来:满目苍山皆是自在文章

传承,如今扎木念琴声依旧

宗日彩陶:千年陶文化“塑造”新生活

郭须·扎巴军乃: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专业领域的大学者

阿旺泽仁扎西:攀登民族出版高地的引领者

与油画之间的“对话” ——记西藏油画学会的画家前辈们

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德钦刀赞舞

薪火相传 史诗流芳——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斯塔多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