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育华:会“发光”的教授

张文静、龚哲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育华在实验室工作(5月6日摄)。张文静 摄


从甘南大草原走出来的王育华,有一个响当当的美誉:会“发光”的教授。


王育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个藏族家庭。


王育华小时候,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小学辍学半年。在中国政府的资助和身边亲友的帮助下,他重拾学业,先后以全校第一名、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一中首届民族班。回想这段经历,他说,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没有中国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倾力“充电”,他的人生将平淡无奇。


1984年,王育华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后又成为兰州大学一名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决心扎根西部,留在兰大。他说:“是西部给了我成长成才的机会,服务西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7年,他抓住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材料化学家远藤忠教授。


王育华选择了等离子彩电与无汞荧光灯用新型发光材料作为研究领域。当时,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他的选择让远藤忠“两眼发亮”,毕竟这一领域难度大,如果做不好,很难如期毕业。


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勤奋认真的态度不但助力王育华如期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为他深耕材料科学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2001年,博士毕业后,王育华回到兰州大学,开启材料科学的创新之路。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育华(左)指导学生修改论文(5月6日摄)。张文静 摄


远藤忠看中王育华的科研能力,将参考书及相关资料寄赠王育华,并为兰大和日本知名化学企业“牵线搭桥”,促使他们在新材料研发上达成合作。


经过对一系列发光材料发光机理及其在应用中的二次性能的深入研究,王育华和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制出了发光亮度高、色度纯好、性能稳定的新型三基色节能灯,以及安全标识用发光材料,改善了现有发光材料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研发出多种新型发光材料,有效提高了“中国造”照明和显示产品等发光材料的国际影响力。人们渐渐地称他为“会‘发光’的教授”。


独行快,众行远。王育华认为,要做出更大的科研成果,就需要有更优秀的人才队伍。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材料领域的人才培养发光发热。


回顾求学和科研经历,王育华认为,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享受到了充足的“阳光雨露”,使他的人生“发光”。


 “如果我的求学和工作之路,没有中国的好政策,没有一路走来的老师、身边的好心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王育华说。


王育华希望将这种关爱传递下去。他筹资100多万元成立了面向学生的奖助学金,还帮助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继续深造。


如今,王育华和团队正在攻克发光材料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着手进行成果转化。他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包括光转换材料与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打下基础。(原标题:会“发光”的教授)


来源:新华社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8000多年前的磨制石针长啥样?史前遗址中有哪些新发现?看西藏最新考古成果

阿夏·彭措达哇 :玉树《格萨尔》文化推动者

品读张鹰的早期油画作品:老拉萨的慢时光

修复文化瑰宝 还原文明记忆——藏文古籍修复师央拉的一天

嘉塘草原黑颈鹤采访手记

论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佛教思想

于小冬的“西藏面孔”:画作中看见真实纯粹

索南多杰:青海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人

那座山 那群人——走近祁连山巡护者

边巴次仁:数字化工作让珍贵藏文古籍“活起来”

杨积庆:红色土司 革命烈士

难忘的歌声、波密的记忆——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创作始末

拉萨探幽:桃花掩映武圣居 岁月流年人世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