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这所“云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

张龙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点击上方“藏人文化网”关注



2020年8月31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来塘村学校,完么仁增在上课。

张龙 摄


天刚破晓,淡青色天空嵌着几颗稀落残星。59岁的藏族教师完么仁增骑上摩托车向山坳深处驶去,盘山路蜿蜒尽头,是他任教32年的来塘村学校。


来塘村学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年近花甲的完么仁增,既是校长,也是这所“迷你”小学唯一的老师。


从1990年起,完么仁增一直默默坚守在来塘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为村里两代人、200多个孩子授业解惑,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这一待就是32个春秋


1990年春天,27岁的完么仁增在家整理了好几天行李,买好了车票,准备走出大山务工。高中毕业后完么仁增在乡镇农技站工作多年,随着机构裁撤,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初中物理老师来找完么仁增,告诉他来塘村学校就要开学了,但没有老师教课,希望他能去教教孩子。


来塘村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近2800米,村里学校被称为“云端学校”。这里路途遥远,崎岖难行,薪资微薄,少有教师能坚持下来,村里每年都为找不到老师发愁。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知道读书的机会有多宝贵。”完么仁增答应了老师的请求,将出去务工的行李带到“云端”的来塘村学校,担任起任课教师。这一教,就是32个春秋。


记者从循化县白庄镇出发,翻山越岭约一个小时,抵达来塘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大片梯田沿着村落两翼蔓延向天边。校园就在村子中央,占地仅一亩,一间办公室、一间教室、一座厕所是这所“迷你”学校的所有建筑。


来塘村是一个撒拉族聚集的村落,村民平时都用撒拉语交流。由于环境封闭,很多孩子不会讲普通话,有些甚至听不懂普通话。


身为藏族教师,完么仁增刚来任教时,只会讲普通话和藏语。沟通成了最大障碍。为此,他开始苦练撒拉语。两年后,他已能用一口纯正的撒拉语和大家交流。


站在校园门口,远远可以看见坐落在对面山上的牙木村,完么仁增的家就在那里。虽然遥望可见,但两村相隔十多公里。以前,交通工具还未普及,完么仁增每天要走路往返于家和学校,整整走了12年。


让20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


早春三月,高原还浸润在料峭寒风中。太阳还未升起,完么仁增已将校园打扫干净,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这天是来塘村学校开学的日子,完么仁增说:“我对这个村有特殊感情,放假期间,几天不见孩子们,心里特别难受。”


不一会儿,7岁的马文辉牵着父亲马木沙的手走进校园。看见完么仁增,马木沙亲切地问候着“老师好”。马木沙告诉记者,他也曾是这里的学生,村里已经有两代人是听着完么仁增的课长大的。


来塘村学校只有一间“土担梁”的教室,夏季漏雨,冬季漏风。这32年间,就在这个“土担梁”的教室里,完么仁增一共教过200多个孩子。


“我没能走出大山,但他们走出去了。这30多年是值得的。”完么仁增回忆说,许多孩子考上大学后,又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


几年前,完么仁增的妻子卧病在床,家人都反对他再到来塘村学校任教。为了来塘村孩子们,完么仁增不顾家人反对,坚持每天来上课。


在200多个学生中,现年28岁的马成龙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马成龙总是充满感激:“来塘村山大沟深,只有完么仁增老师一直坚持给我们上课,让我们获得启蒙,看见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今,已经成为人民警察的马成龙工作繁忙,但偶尔回到家乡,总会去看望老师,顺便带上一些学习用品送给学弟学妹,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异乡人在村里有了亲戚


32年间,在来塘村两代孩子的称呼中,完么仁增从“藏族大叔”变成了“藏族爷爷”。称呼变了,但他对孩子们的关爱从未改变。


每逢农忙,村民顾不上给孩子准备午饭。完么仁增时常会从家里背一桶牛奶,提上点糌粑和酥油,带给孩子们吃。


2018年夏天,一场大雨引发山体滑坡。9岁的马美兰家房屋受损,情况危急。完么仁增蹚过淤泥,看到房屋墙体开裂,立即组织人手帮忙搬家,又为马美兰家购置几袋煤,帮助她们一家渡过难关。


由于父母都是残疾人,8岁的马福德生活困难,无论冬夏总穿着一身单衣。一年冬天,大雪过后温度极低。完么仁增看到马福德瑟瑟发抖,忍不住落泪。中午完么仁增带着马福德赶到镇上,自己掏钱给孩子买了棉鞋、棉衣。而那时,由于妻子生病、女儿上学,完么仁增的经济条件也不好。


孩子们与村民都喜欢这位藏族老师。村里谁家煮肉了,谁家蒸馍馍了,都会叫上完么仁增去家里做客。逢年过节,来塘村村民与完么仁增像亲戚一样相互走动。


32年来,这个异乡人变成了来塘村最熟悉的人。


带完这10个学生就退休


2013年,来塘村整村搬迁至积石镇河北片区。当时85户村民中有11户居住原址。村民少了,学生也少了。今年,学校只有10名学生,分了两个年级,7个孩子上学前班,3个孩子上一年级。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清晨八点,琅琅书声从来塘村学校的教室里传出,完么仁增将最小的孩子抱到座位上后开始讲课。


教室的黑板被分成两半,左侧写着一年级的内容,右侧写着学前班的内容,前半节课给一年级上,后半节课给学前班上。


一直以来,学校只有一位老师。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品德、音乐和体育,都是完么仁增任课。


课间休息,完么仁增的视线仍离不开这10个孩子。“最小的才4岁,有的孩子调皮,我得时刻盯紧他们,像带了10个亲孙子。”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下课后总喜欢倚在门框上,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跑玩耍。


32年间,来塘村学校的教学楼修缮过一次。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接收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完么仁增依然默默坚守。


“明年这些孩子要去镇上读书,我也要退休了。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非常高兴。”完么仁增说。


来源: 瞭望

兼听则明 tibetcul@126.com·投稿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敬请关注  藏文化系列公众号


藏人文化网

“来自藏地的叙述和诗章"


藏人文化网服务号

“网上西藏,心灵家园,藏文化图书及生活艺术精品"


云端藏地

“在最高处过一种生活”


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缅怀 | 西夏王朝与元代藏族历史—访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

西藏登山队成立60多年来,创造多项世界登山纪录——挑战极限 追梦不止

画出雪域高原的文明年轮 ——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汉藏民族交融史

扎西邓珠:歌声传向全国  追梦一路芬芳

贡觉杰:打破墨守成规更像是年轻画师的使命

画师仁青多杰:热贡唐卡的双面连接

德吉草: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阿爸多杰”和他的“金滩鸟岛”

雪堆白:古老西藏手工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志

云南雨崩村:徒步热潮中的藏族村落

周吉卓玛:十年公益路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科幻、科技和文化软实力:《格萨尔》史诗魔幻叙事解读

而立老将切阳什姐这十年: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

敦煌壁画中的大、小昭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