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3000米的坚守!走进离“天空”最近的三局人
战天斗地记使命
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荒凉的戈壁滩中坐落着一个西北小城——德令哈,“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诗人海子的著名诗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让这座平均海拔2980米的高原重镇更添了几分诗意。
2016年9月10日,当西北公司8名管理人员抵达美丽的巴音河畔时,除了沉醉在美丽的高原风情中,也实实在在“醉”倒在雪域高原极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里。项目海拔高,全年平均气温只有3.5℃,空气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一半,“高原环境极度不适应”成了建设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项目经理鲁力力刚来时高原反应严重,整天头痛欲裂、寝食不安,但真正的考验是在工人进场后。德令哈常住人口只有7万,本地劳动力匮乏,只能不断从四川、陕西等地寻找技能娴熟的建筑工人。但外部输入仍未能解决劳动力匮乏的阻力,“刚开始进驻的班组,跟班作业没3天就出现高反,头疼、流鼻血,许多人活不干了,转身就走。”
为留住工人,项目在施工现场、办公区、工友生活区均配置便携氧气瓶,设置急救医疗站,及时为高反严重人员提供救治,帮助施工人员逐渐克服高反问题。
“聚宝盆”内保供应
项目建成后是德令哈市第一高楼,建设要求高、难度大。由于地处偏远,气候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让物资“安家落户”十分困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确保施工全过程的物资供应,必须要筹建物资储备库。先头部队的“领头羊”鲁力力每日奔波在项目周边,寻找合适的地块。要么位置不好,要么面积不够,又或者是天价的农用地。一个月下来,25平方公里的市区,他竟往返奔走了1500余公里。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艰辛地往来奔走,与牧民反复谈判,合适的物质储备库终于落地。但因自然环境恶劣,落成的储备库周边环境并不理想,满布杂草、泥土和沙石,极大地影响了物资的进出运输。
工人尚未到位,项目管理人员便拿起工具,投入到紧张的“粮仓”建设中。历时半月,物资库焕然一新,项目团队在最短时间内为物资找到了“家”,建成了属于自己的“聚宝盆”,为接下来4年的项目建设做好了坚实的保障。
雪域高原克难题
为了保障设备最大的工作效率,设备部通过对柴油机械设备增设增压器以提高充气密度和充气量,提高空气过量系数,使燃料充分燃烧;同时定期检查振动电机绝缘组和连接头焊锡情况,并及时更换。“温度常年都低,除了夏季,我们日常都要对电机进行加热保存,保证温度在-15℃以上,避免润滑油结冻。”
“青藏高原冬季来得早,9月份就开始下雪,平均气温零下十摄氏度,这就出现了平原地区极为少见的混凝土开裂问题。”项目总工郭志雄说。
项目团队及时与设计院取得联系并了解到,项目基础基本都采用筏板基础形式,塔楼区域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随后,这支高原三局小分队连夜召开会议,大家一致赞同使用新技术解决问题。
经过连续两个月的气候监测和试验,他们大胆向设计院提出建议——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增加抗裂纤维,不仅能有效地进行施工,更能控制混凝土裂缝。在确认可行后,项目团队迅速行动起来,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逾5000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
除此之外,在设计施工中,海西创业服务大厦项目共应用8大项、21小项新型技术,项目QC小组荣获2018年陕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为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立项打下了良好基础。
巴音河畔讲奉献
技术总工郭志雄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这次“出征”,他从离家150公里处来到了离家700公里的项目,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
项目商务经理王国雄还兼任西宁机关商务部工作,自打来到项目,便在德令哈、西宁来回穿梭,白天工作,夜里赶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夜行侠”的称号也因此在同事之间传开了。
实际上,在海西创业大厦项目建设过程中,类似王国雄这样在一线忘我付出的职工,并不在少数。施工高峰期,项目参建人数达到1000余人,每个人身上,几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如今,进入竣工验收阶段的海西创业大厦已成为“州府之巅”,闪耀在雪域高原。鲁力力说:“我想象着项目交工的那一天,我们全体人员要站在最闪亮的玻璃幕墙前拍一张合照,这座高楼能证明,我们曾在这里奋斗过。”
主创丨西北公司
文案丨李贵东 江海莉
编辑丨邓 蓓
审核丨叶 青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中=͟͟͞͞建=͟͟͞͞三=͟͟͞局=͟͟最=͟͟͞͞有=͟͟͞͞“风=͟͟͞͞度”=͟͟的=͟͟͞͞项=͟͟͞͞目
【近期热点】
【抢鲜看】4周年!中建三局打造“雄安质量”,跑出“雄安速度”!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