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百度热点!新华社全媒体点赞中建三局“大国重器”!
近日
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
获新华社旗下全媒体平台点赞
新华社文字通稿、视频通稿、图片通稿发稿
在新华社重点栏目
新华全媒+、GLOBALink推送
新华网视频号、《瞭望》视频号
《新华每日电讯》抖音号和视频号等
全媒体矩阵发布
探秘如何将露天工地变室内“工厂”
让施工现场在百米高空如履平地
最快4天就盖好一层楼
新华全媒+
热点鲜报
Xinhua News
新华网
新华号
新华报业网
新华网视频号
瞭望周刊视频号
相关报道被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
中工网、中国青年网、极目新闻
《长春晚报》《今晚报》等百余家媒体转载
累计阅读量超5000万次
相关话题成为百度热点要闻——
让露天工地变室内“工厂”
探秘空中作业的“造楼机”
△点击视频观看
新华社武汉2月18日电(记者侯文坤 方亚东 田中全)它让露天工地变室内“工厂”,让建筑施工在百米高空如履平地,它能帮助工人最快4天就盖好一层楼……近日,记者探访在建的武汉长江中心项目主楼,揭秘“造楼机”在百米高空的作业场景,感受工地上的忙碌劲和智慧建造的“加速度”。
湖北武汉,规划高度386米的武汉长江中心主楼建设正酣,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一派忙碌景象。记者远远就看到一顶蓝色的方形“帽子”盖在楼顶,将建筑顶部围了一圈。
“那就是‘造楼机’,内部是一个随结构同步爬升的‘空中建造工厂’。”中建三局武汉长江中心项目副经理包泽顶指着楼顶的“帽子”告诉记者,随着项目施工的推进,“造楼机”已“攀爬”到了180多米的高度。
登上“造楼机”顶部,眼前是一个开阔的钢制平台,平台四周是钢制围网。虽然是百米高空,但走在上面有如履平地的踏实感。平台上,除了钢结构护栏外,还分布着2部塔吊、2台混凝土布料机,以及大大小小的材料堆场。
图为2月7日拍摄的“造楼机”作业场景。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钢平台的下方,也就是“造楼机”内部,内容则更为丰富。包泽顶说,“造楼机”的垂直高度覆盖了3个作业层,最上层为钢筋绑扎层,工人借助挂架系统,进行墙体钢筋绑扎作业;中间为混凝土浇筑层,工人借助模板系统,进行墙体浇筑作业;最下一层为混凝土养护层,主要是养护浇筑后的混凝土墙体。各作业层施工完毕且达到顶升条件后,“造楼机”便借助支撑与顶升系统向上“爬”一层,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作业。
包泽顶告诉记者,过去每当完成一层楼的施工,传统方式是将外围的爬架进行“加高”,即向上再加设一层脚手架,同时拆除已建好楼层所有的铝模板等材料,通过人工搬运或利用塔吊运往新楼层,耗时费力。运用“造楼机”后,施工所用材料和设备可以直接“搭电梯”去往新楼层。
图为2月7日拍摄的“造楼机”作业场景。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省去了很多物料搬运的环节。而且再也不用日晒雨淋,也不怕雨雪、大风那样的天气了,就像在室内干活一样,安全更有保障。”正在进行钢筋绑扎作业的工人林顺波在建筑工地干了10年,这是他第一次在“造楼机”里干活,既感到新鲜,又感觉更有干劲。
林顺波告诉记者,今年不少建筑工地开工早,春节假期刚过,他和很多工友便早早回到工地,“目前‘造楼机’内每天有130人施工,根据施工进度需要,最快的时候,我们4天就能盖好一层楼。”
图为2月10日工人在“造楼机”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记者下到“造楼机”的第二层,看到了“造楼机”的大脑——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控制室,里面的一个操作台和一个大屏幕十分显眼。“一个是‘造楼机’顶升的操作台,一个是监测平台,别看是900吨的庞然大物,顶升作业都是‘一键完成’。”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建造工程师吕紫峰说。
记者在监测屏幕上看到,上面显示着“造楼机”的运行状态,比如“造楼机”承重点受力情况、支撑系统的垂直度、钢平台的水平度及现场风速风向、温湿度等。“一旦出现异常、偏差超出预定安全值,就会自动报警。”吕紫峰说。
“一台‘造楼机’,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建造工厂’。”包泽顶介绍,相比传统施工方式,效率提高了20%以上,还可以对建造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包泽顶告诉记者,“造楼机”目前已经开始产业化推广应用,并且在不断更新迭代,应用场景也从修建超高层建筑拓展到普通高层住宅楼。“我们这个项目使用的已经是第四代‘造楼机’,多数使用的是标准化的构件,可拆卸下来重复利用。”
主创丨局融媒体中心、总承包公司
素材丨新华社
编辑丨童 威
审核丨叶 青
【相关推荐】
【大年初六·云直播】硬核拜年!中建三局“住宅造楼机”登上淘宝热搜!
【近期热点】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