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朝守田园暮守妻”|执行法官李佳长期主义的胜利

孟焕良 浙江天平 2021-07-11

朝守田园暮守妻。

    

这句话出现在16年前婚礼上父亲的叮嘱里,被李佳写进宁波市镇海区法院工作时日日记录的“小本本”上,也被他带到高新区法院的舞台上。李佳说自己不善言辞,其实不必说太多话。他的“日课”里有着一切。法学、政治、家人和爱。他用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这些母题。



文|孟焕良


1981年出生的李佳,硕士毕业后考入镇海法院,分到执行局,开始深耕执行的“田园”,每日用文字穿梭在案件和法条之间。直到2018年底调往新成立的高新区法院,任执行警务局局长。还是那片田园,开出了花——他的《强制执行规范总整理》出版了。


“关于执行,如果你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那就基本上可以确定还没有相关的执行工作规范。”李佳第一次如此“张扬”地说话。


他是长期主义者。妻,是大学一年级开始的笔友,写了四年信,每周一封。第五年见面,闪婚。


从在武汉读书,赴宁波工作,长相守。共育二子。有时怄气,妻会偷看他的“小本本”,看到标题《对老婆好》心底就在说:“明白了”,再看又想“心里有就行了”。


朝朝暮暮。


“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李佳说。

    

15册“小本本”,取名《问题与火花》,像一颗颗种子,长成了执行“法典”大部头。那只是长期主义者阶段性胜利,这也只是个开始。李佳知道这一点。他快40岁,来到高新区法院,亲历一个法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还有很多挑战,也必当有更多历练,他想继续“日课”,继续“事上练”。

    

镇海法院的李辉和陈蓉蓉都知道那个“小本本”。李辉说,他写得越多,大脑像个U盘一样容量越大,要调用时,就能呈现在脑海里,表达出来。看我们一般人写东西,有了主题再去找资料。他不同,他坐下来咔嚓咔嚓写,大纲就出来了。


对这满肚子的墨水,陈蓉蓉的理解是,这一点一点的信息,被他记下来,慢慢归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走进他的办公室一样,各归各类,有条有理。

    

而副院长叶建园得知“小本本”时,它已化作了执行说明书,成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时镇海法院执行人员“葵花宝典”。

    

胡碧云、张科士都是高新区法院执行“新兵”,享受那份按图索骥的执行“条理性”。而前几天和李佳一起疫情值勤的张科士,还从他分享的王阳明心说里悟着“事上练”:“事情给到你,是机缘。如果觉得很烦,推掉,自然无法练。找事做,多做事,无论大事、小事,都拿来练。”


以下来自李佳的自述。



我们穿法袍吧


我上中学时,香港律政剧非常流行。你看《法网柔情》里法官身着法袍,多么帅呀!我就想当法官了。


高考填志愿从武汉大学到中南政法,一连串全填了法学院。读完研究生,考入法院,就要穿法袍了,真高兴。


谁曾想分到了执行局。你看我斯斯文文,说话做事都慢条斯理,一点没有风风火火干执行的样子。跟想象中的执行干警相去甚远,有点“儒生着战袍”的味道。


而且,执行局是最没有法官感觉的法官。刚上班就来考验我了。


接手了个案子,外来务工人员在农村盖房时不幸摔伤,半身瘫痪。法院判决房东和包工头共同赔偿40多万元。


可是,包工头也摔成了重伤,房东也没钱,只赔了10多万元。当事人不理解啊,连续一个多月,每天都推着轮椅来法院找我要钱。


那段时间,我每天出门都要在心里多给自己喊几次加油,喃喃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踏进办公室。


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执行局发生,一有不慎就会遭遇到冲突和危险。我还差点被关在厂房要靠报警求助。


有时太想帮当事人,做梦都会梦见被执行人把欠款主动送到法院,别提多开心了。


更开心的是,2008年6月,执行裁决的案子也要开庭了,我立马拿出压箱底的法袍:“我们穿法袍吧!”


那时法袍早就发了,没机会穿。只能偷偷在家穿给老婆看帅不帅。


穿着法袍的李佳


机会来了。同事说:“神经病啊,大夏天的。”


法袍成了心病。2011年,执行裁决科成立后,我要求以后开庭时,都得穿法袍。 



|执行“找法”难


真正上手执行工作后,最难的其实还不是性格,而是“找法”。


每个从事执行工作的,内心深处应该都是希望依“法”执行的,因为这不仅彰显执行水准,更是自我保护所必须的。


比如拿到一个案子,要去银行查扣存款,你要去找谁?要带什么文书?如果对方不配合怎么办?还有执行拘留后,24小时内要提审,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想要找“通用教材”,一网打尽,尽快掌握执行领域的法律知识,但找不到。


答案通常是“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做的”、“这是惯例”。


相关的法律依据非常零散,体系化严重不足。需要找某个法条时,犹如大海捞针,耗时费力。就这样一直迷茫着,偶然看到了李国光主编的《民事执行法律分解适用集成》,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不如我来解读法条并进行汇编吧!


那天是2006年10月27日,我找了个笔记本,取名《执行问题与法律规范》,写了一段话:


我认为一个法律规范对应解决一定的问题——执行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再把不同法律渊源下的规范条文汇集整理——解决同一问题的法律法规整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方便在实际执行中需要寻找法律依据时的“找法”。


自此念已生,又恢复了做“研究生”的感觉。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我们一个教授说,“研究生”不仅是我们的起点,而且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教授教我们从古义上去理解“研究生”:“,是以工具在石头上细细地磨的意思。引伸为反复推敲琢磨事物的道理。,就是穷尽,就是从深秘的洞穴中寻找,就是追根究底、探微发隐、探索奥秘。,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君子,二是学问上的先生,即大学问家。”


可见,这个“生”是不好当的。 


从学生到法官,从法学理论的象牙塔,到司法实践的前沿阵地,在执行惯例和“找法”之间穿梭时,这是开始了新的研究生涯。


我想,岁月没有改变我,我愿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安放自我


在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执行工作中,每天静下来一小时。


一小时“找法”研究,逐条逐条读法条,归纳每个法条对应的执行现实问题。你可能觉得很枯燥,但脑子里有问题,读法条就津津有味。


就像我考司法考试时,也是读法条,每个法条背后所反映的法学理论都随着阅读一一出现。我可以看法条一看一天。


而这精神世界里的求索,可能是世间最少受外界限制的,成果也完全取决于你的努力。这里不需要“拼爹”,这好像是一个绝对公平的领域,能够安放自我。


“找到一个值得你探究终生的问题,并一直坚持去研究它。”读本科时,我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分享治学经验。我很幸运,我找到了它。


哪怕曾经失落,曾经以为法官梦想遥遥无期,法袍也穿不上。但工作就像读书,需要融入和体会。有很多好书都是慢热型的,读着读着才会渐入佳境。


李佳的书架


我以前读《三体》,一位高人推荐才读,刚开始,很多硬物理知识,晦涩得几乎要放弃,但基于对推荐人的信任,啃着啃着,越读越不舍得罢手,越读越觉得震撼,直到全书读完惊得合不拢嘴,真是庆幸幸好坚持了一下下,差点儿错过一本如此精彩的书。


执行工作就是这样,随时遇到问题,激发着我学习欲望常常在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研究动力。


首先,坚持读书。读书已成为生活的习惯,一日不读,就觉得一日虚度。如果把作文比作输出,读书即是输入,没有输入哪来输出?


其次,坚持思考。我的确不善言辞,但这也给我更多的静思时间和沉思癖好。


第三,坚持写作。写文章确实是个很艰辛的过程,每每事到中途,各种各样放弃的杂念就会充盈大脑,要对自己狠一点,多逼一逼,事也竟成了。



|融合


在每天的这一个小时里,先逐条阅读法条,然后概括出每个条文解决的问题,再以“问题”为线索,构建体系、归类整理,编制“强制执行法典”。


那个小时,已是铁打不动的习惯。


2009年,我轮岗到民事审判庭,这整理方法也运用到民事诉讼法、合同法、公司法等与当下工作相关的领域,做了好几个类似的规范整理。


两年后又回到执行岗位,发现无论哪一点整理都没有浪费。整理“法典”的初衷,是为了更加高质效、高标准地办理执行案件,但很多时候,要干好执行不仅需精通执行规范,还得对民商事法律规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研究。


执行案件中,对行为的执行往往比金钱的执行难度大,特别是探视权的强制执行。


有次,我就碰上了这样的难题。申请执行人在探视孩子过程中,对小孩有不当行为,被执行人以保护孩子为由拒绝探视。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否可以中止执行?查找执行规范性文件,找不到明确的依据。我尝试着用“法典”纲目式检索方法,竟然在《婚姻法》这部实体法里找到了明确的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


这是我在解读婚姻法时认为与执行程序有关顺手整理到“法典”里的,没想到,真的用上了。


这也让我信心倍增。条文的解读汇编与执行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汇编并不是“空中楼阁”,建立在解决执行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法条解读、编纂,是很接地气的。 



|日课


一路走来,最大的诱惑其实还是自己的内心:“执行太累了”、“明天再看吧”、“地方性文件也要梳理吗”、“凑合着用吧”……总会冒出各种阻却坚持的声音,诱惑放弃想做的、中断在做的。


我有个“刻意练习”的办法。我从2008年开始使用管理软件,叫EssentialPIM,可能属于比较早用这种时间管理工具来督促自己做事的人。


很好用,不需安装,不用注册账号和密码。我设定10:30—11:30是整理写作时间。每天自动提醒我。


那一年4月6日,我又给自己弄了个“小本本”做日课,取名《问题与火花册》,用A4单面打印剩下的纸手工做的,比较粗糙,字也写得比较随意。


李佳的“小本本”


把每天关于工作、家庭里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奇思妙想,都写下来。每写完一册会做个目录存档,存档前再把目录电子化,归入我“法官智慧”EXCEL表格,那里有问题与火花册目录、法源解读目录。以后需要时,关键词查找很方便。


火花册正在写第15本。


我想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事上练”,时时事事都能“致良知”,也需要练习。我自己做过尝试,遇事时扪心自问寻求答案,脑海里会浮现若干“声音”,通常这些“声音”给出的答案还不一致,怎么样在这些声音中确定“本体”心声,已是一难,找到后还要排除其他基于私欲产生的念头的诱惑又是另一大难关了。解决之道就在于“多做练习”、“刻意练习”。


日课,即是练习素材,也是做研究的素材。多做练习,日日练,最终成就“光明”人生,也是一大美事。


你们可能觉得艰辛,坚持不易。但其实,吵吵闹闹一天天,这一小时里,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写去思考,与自己对话,心慢慢静下来,思绪稳下来,建立自己强大的内心秩序。这是享受。对抗外界的噪噪切切。


现在,我每天都和局里同事强调:“钉钉功能很强大,要用起来。”让大家养成每天“钉任务”习惯:自己要做的、要和别人一起做的。 



|执行“说明书”


整理法典,原本只方便自己,也方便同事。2016年才发现,或许还有出版价值。


那一年执行工作“说明书”突然成为镇海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大法宝。“说明书”再常见不过了,最大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


我有两个儿子,每次乐高积木来了,不用我动手,一堆塑料组件,他们按说明书一块块拼装,变成精美的房车甚至航空母舰。


我就想,执行工作本质上也是一套流程,像流水不间断流下去,其规范化也需要这样操作性强的“说明书”。


于是,在“法典”的基础上,我又制作了浓缩版的执行、保全等多个“工作流程书”,诸如厂房拍卖注意事项、冻结支付宝账号流程、新案款系统使用方法等,都逐项、逐条写在里头,简单明了,只要拿起流程书就可以依序执行。


这相当于为执行新人提供了一份入门“说明书”。


执行工作“说明书”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有三点:


一是行为分解,明晰流程。将执行行为分解为若干步骤,把步骤作为最小单位予以规范。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走,“零经验”也能走万里长征。


二是整合规范,融入流程。将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以至地方法院规范性文件中,与流程相关的规范提炼出来,再综合形成每个步骤的“标准作业程序”。


三是督促鞭策,形成习惯。在流程中设置检查环节,以掌握作业是否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发现了问题,是流程的原因则改进规范设置,是执行人员的原因则予以鞭策督促,久而久之,规范的行为内化为习惯。


实际效果也比较突出,执行新人在一个月内掌握保全工作要领,可以独立办理相关事项了,其他的效果也在逐步呈现中。


省高院和中院领导来镇海检查执行工作时,都说这是执行百科全书。还有领导发邮件说,很好啊,可以出版。我当即给出版社发了个邮件,一个星期后出版社就来电话约去北京面谈了。完全是无心插柳。 



|宅


朝守田园暮守妻。2004年,我结婚时父亲叮嘱的这句,一直在做。


法官这个职业、执行这片田园,如果说对我有影响,那应该是我更宅了。


有人说,法官是孤独的隐士。这个职业为我的“宅”又提供了理论支持。


我生活很规律、做事讲究条理,仿佛就该学法。去年看《朗读者》,听说郑渊洁父子都早上4点起床,我就试试看。发现其实问题不大,一年中大半时间4点起来做“法典”整理工作。


运动少,又中年胖、脂肪肝,老婆就督促我锻炼身体:“你要我和你一起走路,还是自己一个人走路?”我选自己散步,边走路边思考。


2019年元旦,我在“小本本”上写新年愿望,除了新单位的工作外,写的是“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把母亲、妻、二子照顾好。”这都是萦绕心间的。


老婆是我笔友,大学一年级时,她要找中南政法法律系的同学,不小心把电话打到我宿舍,我居然还帮她找到了,她觉得这人不错,又打电话聊天时,我说我不太会说话,我们写信吧。


就这样,每周一封,没想到交男女朋友,就把对方当“树洞”倾诉,写武汉的天气、学校的生活、未来的梦想,还有没追上的姑娘等等。


一直到2004年3月第一次见面,像老朋友一样,5月就领证结婚了。


后来,我在武汉读研究生,她在武汉工作;我到宁波工作,她调来宁波做护士。用老婆的话说:“心往一处使。”


父亲在我结婚不久生病离去。我发誓要对母亲好。


有次母亲到武汉,逛街时啥也不要,当天就回家了。我哭,对不起母亲,母亲一个人孤单,要对母亲好。老婆说,“这话自不必说。那是肯定的。”


这些年,母亲都和我们一起在宁波,帮我们带孩子,也是彼此陪伴。


对二子,我做得最多的可能是,教会他们规则下的自由。比如孩子天性喜欢蹦跳,大人就一味阻止。我不是,我告诉他们,高度在多高以下的地方可以蹦,给他画个圈圈,在这个圈圈里有自由。跑出这个圈要受罚的。也因此,孩子拘束不大,体质也很好,小学多年田径比赛跑全区冠军。



|远方


2018年年底,我在“小本本”上写“去还是不去”。这是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否离开熟悉的、深耕的,也养育我的镇海法院?去新成立的高新区法院?


罕见的失眠开始频频出现,真是纠结!有利弊的权衡,有情感的割舍,有无数的对不住…… 


乘着周末,带着妻儿重回武汉,路过一家咖啡馆,小黑板上写着一句“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突然就决定了!


告别现在熟悉的生活,去挑战莫测的未来。芳华易逝,趁着还不太老,再去追逐追逐那并不明晰的未来吧!


我和镇海法院的告别,是发在内网的一封告别信,从《无敌破坏王》这部电影谈了我的选择和离开。


熟悉的同事还是打来电话,说“这封信好意外,又的确是你李佳的风格”。还有同事还是送来了离别的礼物——比我那“小本本”更高级的笔记本。


感谢这人生旅程中,有大家相伴!你们都在我的“小本本”里,我还在高新区法院写啊写。







后记


把“我”安放在长期主义里

孟焕良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李佳如果成名成家了,那无疑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工作14年,不间断地记录各种“事”,每日与自己对话,坚持事上练,“日课”甚至每册坚持目录电子化,多少有些执拗。丝毫不掩饰,显得还有些笨拙,就如字写得那样随意、本本做得那么粗糙。但时间最公正,人生的这场马拉松,不拼花活儿。    可能,“小本本”你我也有,但没有电子化的目录,没有日复一日的固定时间记录。当然,也还没有将“问题与理论”紧密结合成一本可供出版的大部头。    我那么喜欢这场胜利,主要有两点:
✨李佳让我们看到世界上真的没有垃圾,只有不知如何放置的资源。任何岗位上都有一堆信息散落在每日的日程里。从每个点出发,都可以理出一条线,附着在一定的面上。长期主义者看到那个点,坚持整理,就是一份独家的“我”贡献。    这14年里,朝守田园暮守妻,从未追求一城一池的得失。相反,在这长期主义里,你问他苦不苦,他说其实不苦,全然交付自我,融入当下,获得内心秩序,足以对抗外界喧嚣。这一份稳稳的甜蜜,即便没有后来付之梨枣的成绩,此心在自我的国度里也安之若素。    这是一份可以复制的胜利。




👉 民间借贷金额达300万需备案!否则罚款!8月1日施行!👉 宁波法院385份信用修复决定书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复工复产!👉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即将问世,每个人的生活将被深刻改变


浙江天平  原创发布


长按二维码加入“浙江天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