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限”15天,是为企业争取了“生”的机会,为200多名员工保住饭碗
如果无法在原厂完成生产,那这笔订单就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出货、验货。
如果这笔订单无法顺利完成,那我们企业的直接损失就是上千万。
如果这笔订单出事了,那我们企业也将面临生死存亡。
5月28日,金华晟博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博公司)办公室主任余娜一连用3个“如果”道出了1个月前企业曾面临的状况。
所幸,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而这,要归功于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在强制执行中的审慎和善意。
租赁厂房遇上强制执行
位于金华市宾虹路一段118号(以北)的工业园区,原为金华某知名门业企业所有,2013年因该门业企业向银行贷款而设定抵押。此后,借款纠纷经法院审理后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该园区房地产因之前的抵押面临法院强制拍卖。
2018年11月7日,婺城区法院在园区发出了第一份腾房公告,要求被执行人在2018年12月7日前腾空抵押房产,其他合法使用者向法院书面报备并提供合法使用的依据。此时,园区里还租赁着40余家企业。
“40多家企业情况不一,诉求也各有不同。”案件承办人、婺城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董新贵介绍,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对园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多次召集园区租赁企业协商腾空事宜。
租赁期快满的企业爽快地同意尽快搬迁;也有企业提出园区拍卖后,想向买受人继续租赁,可以把后续租金先交存到法院;还有个别企业提起了执行异议之诉,认为“买卖不破租赁”,要求继续租赁在园区……
园区拍卖推进缓慢,直到2019年7月22日,执行异议之诉经过一审二审有了“被驳回”的定论,园区抵押房产拍卖工作得以继续推进。
2019年8月27日,园区抵押房产由婺城区法院通过淘宝司法拍卖平台拍卖,金华星程科技有限公司以1.1178亿元竞拍成交。
疫情突袭干扰生产节奏
晟博公司是租赁在园区的企业之一,并且是租赁面积最大的租户,主要生产健身器材、脚手架,产品出口欧美。
“晟博公司是2015年开始租赁的,是在园区抵押登记给银行之后,按照法律规定,这样的租赁无法对抗抵押权,应该腾空。”董新贵介绍说,在法院启动园区拍卖后,晟博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厂房,准备搬迁,并承诺在园区拍卖成交后3个月内腾空。
“有些地方租赁时间衔接不好,有些地方厂区面积不合适。”余娜说,寻找新厂房并不顺利。
2019年10月22日,园区拍卖成交后,法院再次发出公告,要求所有相关企业在2019年11月21日前腾空,到期不腾空的,将采取停电等强制措施。
此时买受人已经明确不再出租厂房,所以此前想继续租赁的企业也没有了退路,开始陆续搬迁。到了2020年4月,园区剩下十几家企业没有腾空,包括晟博公司。
2020年4月13日,法院第三次公告腾房,责令所有企业在4月28日前腾空,4月29日10时采取强制停电措施。
此公告一出,租户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纷纷在限期内腾空,但晟博公司却面临新的难题: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晟博公司的外贸订单明显增加,一笔千万元的订单原计划可以在法院最后通牒的时间期限内完成,但没料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使正常的生产节奏受到很大影响,出货时间被迫延后。更让企业犯难的是:按照与国外客户的合同约定,产品必须在原厂房完成,否则货品无法通过验收。
“通融”半月挽救千万订单
“那段时间,我们老板急得连觉都睡不着,我的白头发也多了好多。”余娜说,“当时还有700万元的货品要在5月5日、5月15日验货、发货,如果这个时候转厂生产,那就构成合同违约。只需要再给我们宽限半个月时间……”晟博公司向法院“求救”。
而此时,园区房产买受人则催促法院尽快腾空厂房,“我们要谋划新的用处”。
董新贵很清楚千万订单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疫情发生后,许多企业遭受重创,甚至关门倒闭,我们决不能机械地强制执行将晟博公司挤到生死存亡的境地。”
如何在晟博公司和买受人之间权衡双方利益,董新贵首先在双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企业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充分地转达给买受人,争取买受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后,他提出了尽量顾及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买受人对园区其他厂房进行拆除、平整的同时,再给晟博公司15天时间在原车间赶货、验收,完成这笔订单的所有流程。买受人通情达理,同意了。
在这期间,晟博公司在多方努力下也终于租赁到新的厂房。5月10日,办公场地搬出园区;5月15日,千万元订单按时圆满验货出单;5月16日生产车间动迁。
如今,在晟博公司的新厂区,上万平米的大型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地操控机器运送原材料和产品成品,一切都有条不紊。余娜说,企业生产在新厂区里迅速步入正轨,新的生产车间也将接受客户验收。“要不是法院的柔性执行帮我们迈过这个坎,我们厂200多人就散了!”站在新的车间里,余娜感慨万分。
编后:
后疫情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人民法院如何作答?在落实“六保六稳”目标中,人民法院如何作为?
这些宏大的问题,在细微的司法举措中都能找到答案,在一个个具体的司法案件中都能找到回应。在婺城区法院的这起强制执行案例中,法官努力居中沟通协调,审慎权衡双方利益,积极主动拿出解决方案,在特殊时期为企业争取到15天时间,就是为企业争取了“生”的机会,为200多名员工保住了饭碗。这就是司法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最好诠释。
浙江天平 转载发布
来源:浙江法制报
长按二维码加入“浙江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