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速溶咖啡开始反击星巴克瑞幸

杨泥娃 电商在线 2020-09-20


文/杨泥娃

编辑/斯问


“我要喝手磨咖啡。”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赖在地上要喝的手磨咖啡,一下子成了2019年的网红。


去年一整年,咖啡无疑是食品圈最靓的仔。


瑞幸光速上市一年内股价涨幅达106%,星巴克的新零售步伐加快,雀巢、可口可乐甚至农夫山泉等饮料巨头也以即饮的方式切入咖啡市场。全家、7-11这些便利店的现磨咖啡逐渐出圈,坐拥3万家便利店的中石化也加入卖咖啡阵营……


资本的聚光灯频频照向即饮咖啡的品牌,但咖啡市场真正的根基不在于此。跟耀眼的星巴克们相比,不起眼的速溶咖啡,占据着70% 的市场份额。


这个低调的领域,如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去年崛起的“三顿半”这匹黑马,在双11、双12接连问鼎天猫咖啡品类第一名,超过“老大哥”雀巢,并在年内完成了数千万的A+轮融资。


与此同时,精品速溶咖啡的风潮骤起,鹰集咖啡、永璞咖啡等开始跻身这条赛道。


被速溶咖啡教育成长的中国消费者,似乎也在速溶咖啡这条路上走出了新的模式。



中国式咖啡之路


“下午两、三点,办公室就飘满咖啡味儿了,咖啡比奶茶更能‘续命’,这是刚需。”就职于某外资金融机构的张小佳说。


和大部分白领一样,张小佳每天要靠咖啡抵御困倦,公司里众多的外籍人士,浓厚的咖啡文化,“刚入职的时候完全喝不惯咖啡,从一开始解困到现在成了一种习惯,就像喝白开水一样。”张小佳说。


星巴克、瑞幸、各种冲泡咖啡品牌,白领们桌上的各式咖啡,正在撑起一个近千亿的市场。


1836年,一名丹麦人开出了大陆第一家咖啡馆。当时咖啡还不叫咖啡,而是被称为“黑酒”,昂贵的价格、古怪的味道,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喝到。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雀巢和麦斯威尔为代表的速溶咖啡进入中国市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海报广告,这种新鲜的进口货,第一次让普通老百姓认识了咖啡。

(咖啡伴侣组合是许多80后的童年记忆)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咖啡的最早启蒙,起源于一两块钱的速溶咖啡。


1999年,星巴克第一次进入大陆,不过当时人们并没在意这个绿色logo的品牌,更多是走进了“上岛咖啡”、“雕刻时光”等一批台式咖啡馆。


彼时的咖啡消费开始从尝鲜进入场景化模式,西式文化的逐渐渗透,让吃西餐喝咖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台式咖啡馆这种“中西结合”的模式很快占领了消费者心智。


在CBD喝着星巴克的白领们,开始把拿铁、卡布奇诺为代表的意式咖啡文化发扬光大,2005年后,星巴克开始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变为直营经营,一方面加速开店,下沉二三线市场。


到2019年,星巴克在华门店已经从2011年的400余家猛增至4000多家。


但从2017年开始,中国咖啡市场就开始迅速扩容,进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阶段,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零售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专业咖啡馆现磨咖啡、便利店咖啡、互联网咖啡、快餐咖啡、茶饮店咖啡等群雄并起,相互交融。


王欢在东北一个三线城市经营了家咖啡馆,作为资深咖啡爱好者,他觉得,咖啡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有些另类。


国外一直有“三波咖啡浪潮”的说法,从速溶咖啡开始,到即饮咖啡,再到精品咖啡,咖啡技艺和供应链的不断成熟,就像工业革命一样,带动了消费方式的变革。


“但在中国,还没来得及明显的咖啡变革,就开始了野蛮生长。”王欢经营咖啡店三年,恰是国内咖啡领域爆发的一段时间。


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与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惊人速度增长。


与西方市场相比,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需求,加之新零售概念的催化,让咖啡行业在中国走出了新模式。



谁还想起老土的雀巢“三合一”


“大部分顾客都是买店里的现磨咖啡,或者冰柜里那些即饮咖啡,买冲泡的很少了。”在杭州城西喜士多便利店工作的赵敏如是说。


在资本与互联网的推动下,现磨咖啡在这一年的增速势不可挡。截止目前,瑞幸开店数量达到4507家,超过星巴克。星巴克则在发力新零售,牵手阿里巴巴,在盒马、饿了么等平台下单30分钟就能送上门。



与此同时,平台用补贴撬动用户,仅花10元,就可以享受外卖小哥把热腾腾的现磨咖啡送上门,很难有人还会想起老土的雀巢“三合一”。


但热闹之余,真正的咖啡领域,速溶咖啡才是重量级玩家。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速溶咖啡占据着高达71.8%的市场份额,现磨咖啡的市场份额仅约18.1%,其后是市场占比为10.1%的即饮咖啡。雀巢在速溶咖啡领域算“一家独大”,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不过,在速溶咖啡的老家美国,情况则截然相反。现磨咖啡在其咖啡总消费量中的占比超过87%,速溶咖啡占比小于13%。


速溶咖啡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为解决过剩的咖啡库存问题而研发的一款产品。它易于保存、方便携带,很快就流行开来。但其烘焙方式,也让咖啡失去了本身的香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咖啡文化浓厚的欧美地区,它很难成为主流。


国内缺乏咖啡文化的基因,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在意咖啡本身的品质。“速溶咖啡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类标品,外加价格便宜,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很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电商在线」说。



实际上,咖啡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农产品,同样的咖啡豆,在不同的烘焙方式和品牌营销后产生了巨大的溢价空间。


以往,咖啡市场的价格段呈现两极分化,速溶以解决功能需求主打低端市场,现磨以卖空间场景的社交、情感需求主打中高端市场。


消费升级趋势下,速溶咖啡的市场被夺走。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几年中,国内咖啡行业保持着15%-17%的增速,但速溶咖啡的增速已经陷入停滞,只有1%到3%。


“行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现磨咖啡,其中既包括了从速溶咖啡和奶茶产品升级而来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西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咖啡文化普及带来的新消费增量。”王振东说。


“中国的速溶咖啡市场已经进入天花板效应。”朱丹蓬坦言。



速溶咖啡的创新“自救”    


对于速溶咖啡来说,这是压力最大的时刻,也是机会最好的时代。

数据显示,中国咖啡消费量12年增长近500%,但人均消费仍不足5杯/年,相比美国261.5杯/年的数量,存在着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消费观念转变,更起到了关键助推作用。


“中国人对咖啡的消费正在从格调型转向日常型。”德龙家电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宗延平此前在接受「电商在线」采访时说。


这家入华十多年,且一向慢节奏的咖啡机巨头也开始加快步子,背后原因正是中国人高涨的咖啡需求。 


即便大环境在变,但吴骏也没想到,自己创办的三顿半会迅速蹿红。


创立于2015年的“三顿半”,在今年的天猫双11和双12,两次问鼎咖啡行业第一。也让外界迅速关注到,这个在雀巢速溶咖啡一统天下之外杀出的一匹“黑马”。


吴骏对「电商在线」坦言,三顿半一直从产品的品质和便捷这条路径去做创新切入。自有研发的“无损风味萃炼系统”,在原有的速溶咖啡系统上面经过了更精细化和更智能的调整,使得产品风味更接近于现磨咖啡,同时拥有超级速溶能力,3秒钟溶于各种液体。



5元一粒,不需要再等外卖,在任何场景下随时可以冲杯精品咖啡,三顿半所争夺的,正是星巴克之外更细碎的场景。


瞄准了更精准的赛道之外,新品创新能力成为三顿半崛起的核心抓手。


吴骏介绍,此前团队一直在产品端打磨,靠脑暴出新品。进驻天猫之后,三顿半获得了一系列的数字技术支持,这些支持将三顿半的产品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他们了解市场趋势、消费趋势、消费者偏好。


(三顿半也开始了线下快闪店的探索)


“当你积累了商业链路又积累了策略跟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洞察都变得有意义,这些意义能够支撑你不断地调整。”吴晗在分析其新品背后逻辑时说。


速溶咖啡原来的消费场景偏向线下,互联网属性不强。三顿半选择计划性消费场景切入电商,消费者在网上一次性购买 24 甚至 36 杯的组合装咖啡,就能满足当月的咖啡需求。在今年双11,三顿半销量最好的产品就是64粒桶装版。


“这就计划性购买心智增强的阶段,在这个需求应运而生的时候发生这个新品进入市场,就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吴骏说。


正如吴骏一开始定位的那样,三顿半更多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品牌,精品速溶咖啡这一品类成了时下新的网红。打开小红书,有关三顿半的笔记就有3000多篇。



“我们之前在营销上并没有过多投入,我们关注真实的流量,这样可以更好的打磨产品。”吴骏说。


很多变化也开始在这一赛道发生,天猫速食茶饮冲调行业运营专家昆成对「电商在线」表示,三顿半所带来的新颖包装结合冷萃还原技术,为咖啡行业带来巨大变革。随之,鹰集咖啡、永璞咖啡、中啡咖啡等大批品牌开始将精品速溶作为一种全新速溶类型。小杯装也成为咖啡行业新包装类型。 


不过在朱丹蓬看来,速溶咖啡市场的创新更迭会爆发出更多的品牌,但整个格局却难以被改变。


“如果网红能够长期红,那也挺好。”吴骏说。


电商在线2019互联网商业年度关键词已正式完结。

系列共10个关键词,10篇年终盘点,点击下方文章标题直达。

一、撒百亿补贴、下注极速版,2019年的下沉市场,从未冷场

二、“会员”经济,2019年的流量解药

三、5G频频叩关,诸侯争相卡位

四、直播带货,风口狂舞

五、买菜之役,互联网巨头的又一块拼图

六、短视频的中场战事:变现不止,出海不停

七、网约车合纵连横

八、汉服、潮鞋、盲盒,90后炒出了几百亿大生意

九、“炒币”散场,区块链“国家队”入场

十、罗永浩咪蒙王思聪,网红创业阵亡在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