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都城”到“县城”:西安古都,近二十年怎么一步一步消失的?

2018-02-12 文琳资讯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资讯 关注!



来源:   西安城记

发现身边这座城



前言 | Preface

西安行政辖区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城墙面积仅1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自1980年代铁市长修完城墙后,西安近几十年都在“挖历史的墙角”。


西安城墙内改造,始于1990年代,疯狂于2000年代,至今未曾停止。根据资料:1990年,书院门改造;1992年,湘子庙街改造;1996年,柏树林改造;1998年,北大街改造;2001年,西大街改造;2005年,洒金桥改造;2009年,解放路改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三区合一”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史为鉴,站在大西安角度来审视规划、文化、产业和布局尤为重要。


从差点消失的高家大院谈起

被拯救下来的古院落



了解改造过程,便知改造问题。这个名字,值得所有关注西安的人铭记:高家大院,柏树林兴隆巷42号。


它是著名剧作家、教育家高培支先生(1881-1960)故居。1912年,高培支创立了易俗社,是世界上现存三家最古老的剧院之一。高家大院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院内两侧厢房是“房子半边盖”的陕西民居特色。多个著名影视剧,曾在此拍摄。(北院门,也有一个高家大院)



柏树林兴隆巷高家大院的“拆”字(图by网络)


多年来,这座古宅一直在拆迁部门和房地产商的虎视眈眈中度过,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当时,高培支之孙高公信还住在这里,多年来一直感慨“又躲过一劫!”这期间,它遭遇了“拆迁”所遇到的一切:断电、停水、墙被喷字和人身威胁。


十几年前,我实地探访兴隆巷,正是秋风萧萧时节。彼时,周边像高家大院这样的院落有好几个,已被拆得七零八碎,凉风之下异常萧条。


经了解方知,要毁灭它的是个房地产项目:最初名叫“卧龙商城”,后改为“古韵沁园”,如今叫“文昌门古玩城”。十多年过去,它从来没有经营成功过。

✄小贴士:看看当事人怎么说

“据碑林区处安办的同志介绍,卧龙商城工程是1996年经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实施的建设工程,对该地区实施拆迁也是合法的。由于该拆迁地区容居率较大,造成拆迁工作难度大、进行缓慢,加之在外资公司投资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港湾公司已着手大面积拆迁,造成后续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拆迁安置问题遗留至今。”

来源:2012年10月11日南方网


为何叫“卧龙商城”?因为,它背靠“西北第一禅林”——卧龙寺的这座金山(点击隐藏在西安城墙内的禅境寺院,很多西安土著都未必知道)。它差点毁在“十年动乱”,如今成了香饽饽。卧龙商城,正是借“卧龙寺”名义进行开发。2012年10月8日《华商报》报道:“柏树林道路拓宽卧龙寺素食斋工程(现改为卧龙商城工程)原是碑林区重点工程计划搞一个综合性旅游房地产项目,发展商为西安港湾工贸实业总公司。


萧条的“卧龙商城”,成为西安古城改造讽刺的样本:对于投资者而言,它始终“高空置”;对于租赁者而言,它“门可罗雀”;对于文脉而言,它“贻害无穷”……唯一的胜者,也许是当年在“道路拓宽”名义下,附着在房地产各链条上的开发者。



被“卧龙商城”包围城孤岛的高家大院(图:by聂海峰)


秦始皇兵马俑周边那个村子,曾有幅著名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秦始皇”。对于西安来说,文物能不能致富、或者能不能靠它致富,是判断它是否为“文物”标准。


“西部大开发”时,陕西执着要开挖乾陵:原因除“保护性开发”外,更重要的“能为陕西带来旅游收入”。


西安城墙内改造疯狂于2000年前后

真正的古都开始消失



西安老照片,街巷阡陌、院落处处(图by网络)


《三联生活周刊》有篇专题,写了许多西安城墙内的故事,读起来令人慨叹不已。


据西安当地媒体报道,1990年以前,西安古城墙内,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院占宅院数的一半以上。但随着城市开发和低洼棚户区改造,老宅院逐渐消失,目前存留的老宅院尚不足1/200。西安古民居消逝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吃惊。


西安知名作家商子雍说,他八十年代曾住在湘子庙一处古宅:六进院,典型的关中民居。九十年代,湘子庙改造时他去看旧居,早已变成一地瓦砾。


1993年,西安市建委、规划局、文物园林局经较为全面的调查,提出三十处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和历史纪念性建筑。2002年,针对旧城改造中传统民居不断减少的情况,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又组织了一次调查:原提出的三十处,只有十六处还存在;2004年5月初,再次对2002年提出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现存二十一处


这其中,必须提西安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书院门,这里和对面的湘子庙也是西安古民居破坏最多的地方。



书院门是拆了真民居,盖了假的明清一条街


书院门七十九号的黄士桢老人,已九十多岁。他说,“书院门原来都是老宅子,街面上的房子都是三进院,有门房、过厅、厢房;当年,西安很多名流都居住于此,比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民党高等法院院长袁家、当时碑林区政府的王道台家等。”


1990年,这里改造为仿古旅游文化街,所有街面上的宅子一律拆除,建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街上的树木一律挖掉,改栽龙爪槐。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采访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副局长孙福喜,他说:“我们一般都不说这是明城墙,而说是修建在隋唐皇城基础上的明城墙;这样,它历史内涵就不一样。”在西安这座传统古城,任何文物似乎都必须给自己加上一个帽子。东西不在了,名有何用?


清华大学教授的韩骥老先生,有句话形容西安规划:“辛辛苦苦忙一场,直把都城当县城。”是的,皇城的西安,沦为县城西安,何等的讽刺!


你可能不知道“西大街”改造的故事

这是西安毁灭样本



比起高家大院的“商业利益”,西大街督军老宅的命运,则反映出当年西安规划的短浅目光,根子上缺乏对古都文脉的基本尊重!


督军老宅的拆除,一直被认为是西安古城改造最大的一次失败。督军老宅,是解放前陕西督军、省长陈树藩的宅第。该院落坐北面南,三开间三进,在西安市三十二处“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性纪念性建筑名单”中,列第十位。


2002年12月30日,老宅收到西安市拆迁办通知,要求七日内自行搬迁,以便拆除。此后的一年多,《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共发表一百多篇呼吁保护督军老宅的文章;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十多次播发了有关督军老宅的电视报道;一些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交议案,要求保护督军老宅;数万市民自发从四面八方来到督军老宅参观声援。


这并不能左右拆迁部门的决心,他们在门前架了大喇叭,每早喇叭先放一段“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再播放:“莲湖区政府第××号强制拆迁令。”陈树藩之子、西安著名书法家陈泽秦上诉法院,以失败告终。


强制拆迁的那晚,老宅遭到毁灭性哄抢。当时,文物部门计划拆迁后寻机异地重建。但在哄抢中,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各类建筑构件和历史文物被抢掠和毁坏,西安市文物部门只得一边向警方报案,一边派人在瓦砾中寻找残留的古建筑构件。督军老宅,最后剩下的只有两棵百年古梧桐树,被转移到小雁塔文物保管所内养护。

✄小贴士:《督军老宅将异地选址重建》

拆迁过程中,西安市文物局小雁塔保管所业务科的乔卫新科长一直留守在院内,搬家工人每搬出一件老、旧物品,他都要仔细鉴赏,以确定是否是文物。对于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宅,文物局尽力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以后在适当的时间他们将重新选址进行异地重建,最大程度再现百年督军老宅古朴、典雅的原貌。

来源:2004年3月18日新华网


百年老宅要拆迁,陈树藩的长孙女陈长慧黯然神伤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历经百年的老宅不复存在


户主陈长慧(左)看着父亲照片百感交集


2003年初古香古色的陈宅

(本组图片:2003年《华商报》,王智/申重重/王鹏摄)


对此,有西安民间人士表示:“西安许多老宅面临三种命运:一种像北院门高家大院受保护;一种像都督大院被无情拆迁,第三种像生不如死的年羹尧故居。”


当年,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西安市规划局副局长周平说:在传统保护、房地产开发这两种力量之间,规划人员只能尽量做到“疏导和平衡”。是的,城六区达八百多平方公里的西安,竟然容不下几条真正古街和几十个院落,这说明了什么?




古街,是古都的脉络;民居,是古都的细胞。可惜,今日西安只剩一围四方城的“外衣”。今天,西安城墙内只剩下钟鼓楼等这些如孤岛般的古建筑。


目前,城墙内除北院门、三学街等还像古都,其它地方已“泯然众人亦”。在大西安时代,仅十二平方公里的城墙,应从文化高度、整体统筹、多规合一来进行“三合一”。这座古都千年历史,但我们的时间已不多。



大西北需要大城市,西安可以“一城独大”

文|孙不熟


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正式揭晓——西安。


昨天,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这被认为是第八个国家级城市群。该城市群跨越了陕西、山西、甘肃三个省份,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63万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59万亿元(2016年),分别占全国的1.12%、2.79%和2.14%。(据第一财经日报)



《规划》还明确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西安,并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件共有三处提到“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自此,西安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之后的第九个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西安来说,终于得偿所愿。对大西北来说,则终于有机会拥有一个大城市了。



西北是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涵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级区划,幅员辽阔,面积约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7.3%。然而,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上,至今缺乏一个具备中心城市效应的大城市。


西安是目前这个大区的首位城市,这从电话区号、副省级行政级别、大学与科研机构数量等方面可以看出来。不过,这个首位城市的经济体量实在是太小,2016年西安市的GDP只有6257亿元,不要说和一线城市比,就是与同为中西部的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大约只相当于武汉与成都的1/2,与无锡、佛山、东莞等地级市也不可同日而语。


就首位度来说,西安GDP是省内第二大城市榆林的2.25倍,而成都、武汉、长沙的这个比例分别达到6.65、3.2、2.95。这表明,西安在省内,都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心城市效应,其对全省人口与经济的聚集效应暂不及格。


滴滴出行统计的西安市“城市星云图”。


省与省的竞争,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竞争,本质上是各自核心城市、首位城市竞争,如果首位城市太差,直接影响的是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


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话语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绵阳与成都的区别,不是GDP乘以6,而可能是话语权乘以100。


所以,湖北拥有武汉、四川拥有成都,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规模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系统——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湖北与四川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事实上,在承接一些国家级的政策利好方面,四川与湖北在中西地区的确表现出一定的优先权。


再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河南与四川,论人口与GDP,二者基本相当,论区位优势,河南还更胜一筹,但四川的媒体存在感、人才吸引力、产业高级感都胜过河南。原因不复杂,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四川有成都。我们看到,很多跨国公司、互联网公司都把中西部地区的业务中心放在四川,甚至连文艺青年都对四川青睐有加,毫无疑问,这些资源都是冲着成都来的。


不过,这几年,郑州上升得很快,未来有望重塑中西部两个大省的力量格局。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没有条件像沿海地区那种通过港口与外资实现多中心发展,最佳策略实际上就是先集全省之力把省会做大,提高全省人口与经济的集约化指数,等省会具备中心城市效应之后,然后通过一个强省会的溢出效应带动全省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其实存在一个时差,前者只有先解决的是集约化发展的问题,然后才有条件像后者那样实现“均衡发展”,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就搞均衡发展或者平均主义。


最近两年的“国家中心城市”大扩容,国家的意图可以说明确,就是觉得目前的全国性中心城市太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亟待培养几个大城市出来。对武汉、成都、郑州、长沙、合肥、西安等省会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在此意义上,中西部省会普遍降低户籍门槛、急切招揽大学生、大搞基础建设均为应有之义。


从房产投资的角度,我个人很看好这些还处在粗放式发展的城市,因为它不矫情,对增量的兴趣大于对存量的兴趣。这类城市往往表现为:人口大量涌入、暴发户涌现、地段秩序紊乱,而且各行各业的竞争对手少,就像20年前的北上广深,充满着山寨、草莽、包容、热情的气息。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文琳读报

  2. 31个省市区,谁“占中央的便宜”最多

  3. 大暴跌!这篇文章提前预言,针针见血!(值得反复阅读)

  4. 定了!国家终于动手,3月26日大终结!

  5. 中美之间差的可不止一个“马斯克”!人民日报都发话了,我们还要自我催眠吗?

  6. 重磅!西安莲湖、新城、碑林,城三区将合并为“唐都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