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线城市,终于对自己下手了!
深圳终于对自己动手了。
一线城市户口、年薪26万起步、事业单位编制、全年带薪休假165天……最近,一场中小学教师招聘,让深圳成了顶级人才竞争的激烈战场。
根据报道,此次深圳龙华区中小学招聘共吸引超3.5万人报考,最终491人入围体检,报录比大约为71:1,难度高于2019年公务员国考。录取人员中,清华北大毕业生76人,研究生占比86.2%。
深圳有一流的互联网氛围,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来自清华北大的顶级人才,却争相涌向中小学教育系统,如此魔幻的一幕到底暴露了深圳的什么秘密?
1
以深圳龙华区为例,近三年来平均每年招聘中小学老师400人,A类双一流院校、部署师范院校、世界排名前100院校的占比达82.2%。深圳中学之前一份流传出来的录用名单同样显示,28名拟聘用应届毕业生,清华北大占半数以上,另外还有4人是博士。
清华、北大、港大等名校的优质人才,削尖了脑袋要在深圳当个中小学老师,首先无疑是看中了优厚的待遇。有编制,有寒暑假,三十万左右年薪,放在哪个城市都是万人争抢。
厚待中小学老师,深圳不缺这点钱。不谈北京、上海,和还要向省一级上缴财政以供养粤北贫苦兄弟城市的广州相比,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是足够土豪的——2018年深圳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9100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约4.6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今天的深圳,本科毕业落户,还可以享受市一级1.5万元的补贴,砸钱引进清北人才,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对深圳来说,真的太急缺中小学老师了。
众所周知,深圳没什么大学资源,其实相对于高等教育,深圳的中小学学位资源,那才叫真正的紧张。
一个可能让很多非深圳人意外的数据是,深圳的公立中学的升学率,近些年一直维持在50%以下,去年只有47%,今年进一步降到45%,远低于全国平均线。和一线城市比同样有天壤之别,比如北京是87%左右,广州是70%左右。也就是说,至少一半人上不了公立高中。
毫不夸张的说,在深圳中考比高考更难,决定个人命运和阶层的,可能是中考。因此在深圳出国读书的现象很常见,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承担相应的成本;那些家长也可以把孩子送去民办高中,送去职业高中,只是这意味着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收入不菲的深圳中产们,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学位竞争,多半也是有心无力的。而且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流入,竞争的激烈程度还在不断加剧:2018年,深圳初一新生超过10万人,小学一年级新生超过20万人,幼儿园在园总人数更是多达51万人。
学位极度紧张的深圳,不得不多次承诺扩建、新建中小学,增加学位的供给,让自己看上去更加“一线”。建学校,就得招揽优质的老师,所以在清北毕业生为了一个中小学教师岗位激烈厮杀的背后,正在进行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学位战争。
2
就在几天前,当地媒体报道提到,深圳福田区红荔村一位业主卖房,因为学区不错,当天下午就有买主一次性拿出了760万元,成功签约。
这样的故事,在深圳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守护中学学位,也成了深圳中产们的绝对底线。去年深圳一名校限制50平以下学区房,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公告不到30小时就被下架。
深圳是年轻的移民城市,没有北京、上海那种历史久远的老土著,不过在学位的竞争上,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依旧有着一道明确的分界线。
尤其对深户来说,他们的心情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深圳的开放成就了它的造富能力,他们受益于此。但另一方面,深圳的教育资源实在太过紧张,而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构成了更为激烈的厮杀。
事实的确如此。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高达49.83万,排在全国第一,比广州和大手笔抢人的西安都要多。而且深圳的常住人口总量只有1300万出头,低于成都等地,实际管理人口却早就超过了两千万,完全不输北京、上海。
庞大的外来人口,激烈的学位战争,揭开了深圳这座科创之都、亚洲第五城的最大痛点。
今天很多人谈论广州掉队,其实在教育和医疗两项影响城市软实力的领域,深圳依旧有太多的欠账要补。中小学学位紧张是其一,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几乎都没有和武汉、南京等二线城市在一张牌桌上对话的计划。
目前深圳只有1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勉强10万出头。深圳的神奇在于,靠着磁铁一样的吸引力,和超过4%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和GDP比值),硬生生地将人才和科教的短板弥补了很多,PCT国际专利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只是这种模式仍然有代价。高度的流动性,未必能留住人才;而教育、医疗的短板,无时无刻不在劝退那些赚够了第一桶金的外地人,同时制造出各种隐含社会风险的不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抢人大战的赢家,西安去年有38.7万人的涨幅。就在前不久,西安出台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未来将大量新建中小学,扩充学位。很显然,深圳和西安一样,比如支付人才引进的经济成本。
3
这一方面源于深圳的产业足够多元,另一方面,也是土地资源极度短缺的结果。深圳的全域面积,只有杭州的八分之一、成都的七分之一左右,没有那么多可开发的地块。
不过对深圳来说,其影响是双向的。往积极的角度看,产业多元,经济才有韧性;往消极的角度看,意味着深圳地价和房价的火苗,随时处在一点就着、不断上窜的地步。
地价、房价飙涨,不仅对人才有挤出效应,还会导致制造业大量外迁。之前华为研发团队从深圳搬迁到东莞,地价成本提高,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前不久,深圳收获了先行示范区的重磅利好,楼市再次猛烈升温。尤其黄金周期间,在房住不炒的政策高压下,一二线城市普遍错过了金九银十,深圳却一骑绝尘,黄金周的成交面积同比大增85%。而作为对比,北京同比大跌75%,上海大跌95%,广州也下跌11%。
不靠卖地的深圳,还是没能阻止楼市的火爆。也正是考虑到这点,最近一段时间深圳终于对自己对手了,它连续出台了多项稳地价、稳房价、稳租金的措施,试图为楼市降温,也为汹涌而至的外地人提供更能接受的生存成本。
比如最近深圳率先推出了标定地价,让地价更加透明,减少操作的空间;还推出了全国首个稳租金商品房租赁项目,规定租金年涨跌幅不超5%,面向那些未买住宅、未租保障房且社保缴纳达到一年的群体。
另外,深圳最近还宣布大力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明年年底前完成筹建40万套公共住房的目标。而按照远景规划,2035年深圳的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将不少于100万套。
看得出来,深圳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教育资源紧张,那就重金砸钱,招揽优秀的清北毕业生来当老师;外来人口涌入导致房价猛涨,那就牺牲卖地收入,大力兴建公共住房。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它足够特殊,足够有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其他城市很难复制。
然而问题在于,即便财政再宽裕,深圳这座张五常口中的未来地球经济中心,同样面临着一些很难调和的矛盾。比如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是盖更多的房子,还是修更多的学校?
不管怎么说,只要深圳源源不断地扩张,而不是像北京和上海那样,向外疏解部分功能,那么就得为它的开放买单。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一座年轻的城市来说,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烦恼。
文琳编辑 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