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哀哀!"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逝世!他一生奋斗只为中国人吃饱吃好,这才是国士无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新闻联播》50秒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珍贵画面曝光:袁老在田间地头调查,健步如飞,在黑板前用中英文讲课。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就在一周前,“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在崖州湾和三亚的两个示范点中分别收获了平均亩产926.5公斤和1004.83公斤的好成绩。而去年11月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测产显示,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打破世界纪录。袁隆平兴奋地表示,“第三代杂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亩产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增产10%~20%。”
从亩产250公斤到1500公斤,袁隆平做到的,可不仅仅是“让中国人吃饱”这么简单。
他曾说过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那是个粮食非常短缺的年代,很多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而这也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袁隆平深为触动,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对比之下,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这是一次重大发现,却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以这株水稻的种子直接播种的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
袁隆平并没有气馁,相反,受到启发的他开始培育起人工杂交水稻。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一株取名"野败"的野生稻终于培育成功,并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新闻网等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