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疯狂存钱,存款利息却在下降
1
2023年开年,理财小白们又学会了一个新名词“超额储蓄”。
在专家、学者那,关于这个名词有各种拗口的解释,暴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过去一年,百姓囤积了巨量的存款,且明显的、大大地超过了往年的存款储蓄量。
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4.9万亿,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我们简单加上过去5年12月居民新增存款均值的1.4万亿(预测值),2022年全年我们的居民新增存款或超过16万亿。
这是什么概念?
过去几年,我们每年大概存款增加9到10万亿(2019、2020、2021年分别为9.7万亿、11.3万亿和9.9万亿),再往前则普遍低于5万亿。
而2022年,一年就足足多存了6万亿。这6万亿,就是我们口中的“超额储蓄”。
史无前例暴增的存款,来自哪里?
事实上,消费和投资都受收入预期的影响。因此,影响储蓄的核心还是在于可支配收入的预期。
最近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增速分别为4.7%、6.9%(两年同比)和5.3%,显著低于2019年疫情前水平8.9%的增速。
表面上看,我们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同比增速5.3%),但增速下滑实质上就是预期的可支配收入在下降,这也就彻底压制了我们消费信心。
另外,今以来年楼市持续低迷,尤其是房企爆雷,加之年尾的债券风暴导致理财投资收益下行甚至亏损,都减少了购房和理财等投资性支出。
上述原因,造成居民部门2022年超额储蓄的创下历史新高。可以这么说,超额储蓄挤占的是本该用来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资金。
但普通人都有一种感觉,全国“天量超额储蓄”,为何我口袋空空,超额储蓄是谁存的?
超额储蓄的大头来自富人。
很多普通百姓,中产阶层困于房贷,收入与开支刚好持平,甚至有人入不敷出,其实穷的一逼,根本没有存款。
疫情三年,为了提振经济,央妈也没少放水,而最受益的其实还是富人。而现实情况是,这几年经济不好,投资回报差,越来越多的富人只能把自己手里的资金、头寸,从投资端、股市端撤退出来,存进银行。
微博上有个大V提供了一组数据,很直接的说明这个问题,暴哥在这里直接引用。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是这样,其它省份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小老板不投资不创业了,手里的钱都留在银行准备应对不测风云,所以储蓄额就相对增加了。2、招商金葵花客户(日均资产超过50万)数量为例,2015-2019年,年金葵花客户增量约20万。2020和2021年的增量均约为50万。2022年前三季度的增量就超过40万了。在封控模式之下,财富向极少部分人集中,乃是全球性的趋势。位于社会顶层的富豪更有能力对抗封控并把握住其中的挣钱机会,而绝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
两个因素叠加,小老板不投资+顶端富豪更有钱,合起来造成了2022年住户存款大增的结果。
2
居民疯狂地存钱,压力最大就是银行了!
央妈放水,商业银行本来就资金充沛,加上大家不消费不投资,全部都拿来存着,存款存得太多,贷款放不出去。银行想尽办法促销贷款,大家却在提前归还各种贷款。
银行本就是赚息差的金融机构,由于钱都囤积在银行了,降低高成本负债就成了银行当下重点工作。尤其是一些中小行和城商行,净息差压力更大,所以不得不提前降低存款利率。
近期,乌鲁木齐银行、新疆银行、五大连池农商银等将三个月至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利率进行下调。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那国家一定是要引导资金从银行端进入市场。资金面的宽松,存款产品降息是大势所趋。现在还只是中小银行,接下来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国有大银行都会加入降息的队伍中。
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继续下降,能带来三个利好。
业绩的修复并不意味着银行利润的大增,降低息差压力,只是增加了利润的弹性空间。银行想要赚更多的钱,还是得看消费、投资市场恢复后,居民、企业端对资金需求是否增加。
买银行股票的韭菜们还要意识到,压制银行股估值不仅仅只是业绩,还有房地产这个大雷。这是这2年,银行股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钱多必然就要想着去投资。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普通人对稍微高一点的投资回报就会趋之若鹜,未来甚至会出现资产荒。那些有做大规模的理财机构,就会有用高息来吸收存款的冲动,因此这些理财机构必然就会去冒险,投资一些风险性更高的资产。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意味着暴雷。尤其是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后,我们去买理财产品更加要小心一点。
在池子里的水盛满溢出后,利率的下行会让资金流向股市,2023年股市应该不会太差。但这个不会太差,只是相对于个股而言的。目前A股市场有5000多只股票,筹码太多了,再天量的水也不够这么多上市公司忽悠的。按照A股过往的尿性,不要期待过去那种鸡犬升天的全面牛市了。
所以打算冲进股市抄底的新老韭菜们,自己掂量掂量。
虽然现在房贷利率已经降到了历史的低位,随着银行负债端的利率下降了,资产端房贷利率自然还有下降的空间。
但是,银行一定会区别对待。对于存量房市场,LPR的下降幅度一定会小于新房增量市场的利率下降幅度。
逻辑很简单,到嘴里的蛋糕,银行肯定舍不得松口;而没到嘴的蛋糕,银行肯定都想咬一口。另外别忘了,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中,房地产毫无疑问将出演“男主角”。
丁辰灵:全国第一波疫情已尾声,75%已杨康,疫情趋势推演(七) 刚刚,又一地发现XBB!主要攻击脑部和肠道?阳康后会再感染吗? 两省"一把手"调整,他成为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地铁客流揭秘:哪些城市“闯关”成功? 突发!韩国新冠管理系统崩溃,啥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建议:进行临床分型!雷军内部信释放重磅信号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实施,指南来了 打响第一枪的,怎么又是它…… 从大繁荣到大崩溃:是怎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