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深圳探索,基层治理更趋专业化

唐萍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2-05-23


以前我们在社康等病人

现在可以上门体检了


在龙华区龙华街道清联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里,杨成医生的电脑上收到一条弹窗——“待办事项提醒:山咀头一区陈玉英上门”。


点开弹窗一看,提醒杨成,要给陈玉英做定期体检,并上门送高血压药。


这是一套社区与社康联合建立的预提醒软件,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居民健康档案,与网格员收集到的居民需求,让社康的医疗服务能够及时直达居民家中。



半个小时后,杨成出现在陈阿婆家,为陈阿婆量血压、嘱咐用药,询问她的身体状况。


“杨医生和社区都对我们很好,现在有国家和医生对我们老人的关心,”陈阿婆大笑着说,“我们最好长命一点,幸福咯!”



这种协同机制的建立得益于去年成立的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往社康掌握着医疗资源但难以精准定位服务对象,社区了解居民需求但缺乏专业的服务资源。而在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立后,社区与社康联动,更高效精准地提供医疗服务,尤其是有利于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


杨成告诉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以前医生一般都是在社康里面等病人,而在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立以后,社区与社康建立了协同机制,使社康医生能得知老年人的需求,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医生可以上门进行基础的体检和送药服务。


“我们跟居民的感情更紧密了,开展工作更方便,辛苦一点也值得。”杨成说。


不能忽视社区里讨生活的人的需求


在龙华区和联社区的每个小区、城中村卡口,都贴着社区书记邓磊的联系方式。邓磊有两台手机,每天直到睡前都在接电话,社区居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



在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成立后,邓磊又添了一个新身份——狮头岭公共卫生委员会主任。


14日上午,和联社区正开展大规模核酸。一大早,邓磊在工作站安排同事去各个检测点,又带着一台小打印机,现场为没有手机的老人打印检测码。


核酸检测点设在一个大白棚下,这里平时是篮球场,疫情后,大白棚发挥“平战结合”的功能,成为大规模核酸检测点。社康医生也在这设立服务台,居民做完核酸后,还可以过来做体检、咨询打疫苗。



进入4月后,深圳气温逐渐升高,记者注意到,大白棚下立着几架大风扇,为排队的居民送来徐徐凉风。大白棚旁边还有一排免费充电桩。


基层治理、便民服务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和联社区。



邓磊告诉记者,和联社区有1.01平方公里,8.2万人,5个工业园区、5个花园小区、8个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为社区治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疫情暴发后,更为社区的服务与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封控期间,在守住防疫底线的同时,邓磊为社区内的快递员和骑手开具出入证、开辟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将他们的核酸检测时间由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接单效率。



“我们社区很多讨生活的人,外卖小哥、快递员,他们都是手停口停,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邓磊说。


在坚持防疫要求的同时,考虑居民的现实生活需求,也是疫情防控“人民至上”的应有之义。


这些快递小哥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后,也会主动回报社区,在上午接单不忙时,主动做义工,协助维持核酸检测点秩序。


“我们关爱这些外来务工者,让他们感受到小区的温暖,爱上深圳这座城市。”邓磊说,“我始终坚信,好的制度会激发人最善良最美好的一面。”


我有两件马甲

分别是绿色和红色的


麦长青有两件马甲。绿色那件写着“美团买菜”,红色那件写着“龙华义工”。



2007年,麦长青从老家江西赣州来到深圳,从此扎根龙华区。现在,他已经成为美团外卖的一位领队,月薪上万。


他的故事让人不难想起龙华区随处可见的标语“无奋斗,不龙华”,也为“来了就是深圳人”写下了生动注脚。



在工作之余,麦长青也会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是“小蜜蜂义工队”的一员。除了在核酸检测点帮助维持秩序,在送外卖时,麦长青将公共卫生宣传卡钉在包装袋上;发现道路有水坑,他拍照上传到龙华志愿积分APP。


龙华区和联社区党委副书记陈焕彬介绍,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积分系统,外卖小哥或者居民群众通过服务可以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可以兑换礼品。


深圳是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经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有280万名注册志愿者,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积极投身基层社区治理、城市站点服务、交通枢纽引导等志愿服务,成为像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这样的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麦长青带记者来到一间“暖蜂驿站”,里面有舒适的沙发、有免费的充电器、饮用水、书籍,提供工具借用、应急药品等服务。


“暖蜂驿站”的墙上贴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北京市前门东区看望快递小哥时说的一段话:“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社区对我们很好,在深圳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也想守护这个家园。”麦长青说得朴素又动人。



疫情之下,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去年底,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起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而早在去年6月,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率先探索,已在全市821个居(村)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在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下,不仅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区防疫战线筑得更宽更牢,基层治理也向着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升级。



和联社区以公共卫生委员会为纽带,探索构建党委引领、专业化支撑、社会化协同的新型治理格局。有条不紊推进“六个一”平战结合体系建设,包括:一套运行机制、一个运行团队、一个战备结合阵地、一批应急战备人员、一批外围社会力量、一套公卫指南。


“六个一”体系中,11家药店16名药剂师、学校幼儿园医护人员、3家诊所、物业企业员工、社区文体指导员,以及社区居民自组织,构成了公卫服务的外围社会力量,同时,社区党委广泛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青年人群组建起应急战备队伍,形成第二梯队。


疫情期间,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发挥“平战结合”的运行体系,高效运转,积极参与到社区重点人员排查、小区封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为基层抗疫的“中场发动机”。



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设立,推动了基层治理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升级,并正向其他领域扩散。接下来,深圳还将推动建设社区居委会下属的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探索推行“居代业”等创新做法,进一步打造专业化治理型社区居委会,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行政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贠杰分析,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探索,具有重要的治理层面的现实意义。对于全国其它地区加强基层治理,以新冠疫情防控为重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深圳市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面临的诸多防控问题和条件,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人口存量大、外来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而且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基层社会面管理和服务压力大等等。



目前,全国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社区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疫情能否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治理能力。而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和主要载体,在应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特别是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卫生服务和需求的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就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记者 / 唐萍

编辑 / 李雄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