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我和南科大都乘了这股“东风”|全国两会微镜头
“我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是一名从事量子科学研究的物理学工作者。”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走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
如果说全国两会是一堂生动展现中国式民主的“公开课”,那么“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则是联接世界的舆论场。
“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始于2018年全国两会。过去五年,有200多位代表、委员走上通道,与中外记者交流。外界从他们讲述的生动故事中,可感知中国前进的脚步。
“改革开放让深圳的‘土特产’从荔枝变成了企业家。”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在“委员通道”上这席话,让人深刻地记住了深圳民营经济发达、企业家活跃、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把这座城市很好地推介了出去。
薛其坤这次走上“代表通道”,则向中外记者解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攀登科学高峰、南方科技大学实现飞跃式发展背后的“东风”。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也再次在他讲述的故事中,呈现在世界面前。
(点击观看视频)
他是“量子王国垂钓者”,
也是三个“第一”精彩演绎者
“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高度重视,不但使我们中华民族走上了富强之路,也成就了我们这一代科学和教育工作者。”薛其坤和他所在的南科大,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彩演绎。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为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的,正是薛其坤。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触发了第一次量子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晶体管、激光、硬盘、GPS等都属于第一代量子技术。
在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时代,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和拓宽项目布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薛其坤有“量子王国垂钓者”之称。2013年,薛其坤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因为这个重大科学突破,薛其坤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20年成为首位获得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这项重大科学突破被杨振宁评价为“诺奖级”的科学发现。
“以前,我们国家没有经济能力支持类似这样的重大科学研究,即使有非常好的想法思路,也只能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薛其坤说,国家的强大对科教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攀登更高的学术山峰。
02
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年轻的 “双一流”大学
薛其坤,41岁时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南方科技大学则在“11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目标锁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明德求是、日新自强。”南方科技大学扎根中国大地,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快速成长为一所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在2022年2月,成功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薛其坤眼中“深圳新的春天的故事之一”。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现任校长,薛其坤直言,学校的飞跃式发展,是因为赶上了中国科教事业腾飞,以及深圳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东风”。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科大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政策,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优秀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南科大科研成果、国际国内排名快速进步。
2019年、2020年度连续两年评选出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南方科技大学均有科研成果入选,分别为张立源教授团队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杨学明院士团队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2021年10月,泰晤士高等教育连续发布了两份榜单:世界大学排名和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均跻身中国内地高校前10名。
目前,南科大全职院士人数达43人,教学科研序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验,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60%,是深圳首屈一指的“人才高地”和“人才蓄水池”。
本质上,三个“第一”就是应对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靠的就是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创新驱动。这所“萌新”双一流大学和它所在的城市深圳,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03
深圳,薛其坤选中的创新沃土
薛其坤是在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在来深圳接棒南科大之前,他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深圳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的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国第一。薛其坤曾公开表示,深圳是我国实现颠覆性创新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深圳系统性重构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并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归于科研机构。
2022年深圳全市基础研究投入增长67.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164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全职院士17人,总数91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2万人。
5年新增5所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过去几年,深圳曾一度因为“疯狂建大学”冲上“热搜”。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深圳将继续“狂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圳今年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一体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开工建设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推进与香港大学合作办学。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深圳今年将实施165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开展20个重大科技专项、300个科技攻关项目。
坚持人才第一驱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深圳将积极培育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和实用型、工匠式人才,力争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8万人年。
“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首次到团组,再次指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局之年,世人瞩目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题。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路径上,责无旁贷、当仁不让、脚踏实地。
“我也将更加珍惜时代给予的历史机遇,不断努力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将毕生都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争取实现更多重大的科研突破。”薛其坤在“代表通道”上最后坚定地说。
主笔 / 郭保瑞编辑 / 杨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