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娃从小也看了很多书——总有一面墙吧,但学校每次考语文,为啥阅读理解还是错一堆,语文瞬间变学渣? 阅读量的确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阅读量是不行的,但只有阅读量也是不行的。孩子看了一面墙的书,只能说明阅读量有了,考语文特别是阅读理解考不好,则说明只注重了量没注重到质,阅读能力并没随着阅读量提升。人们经常拿读书和行路来比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带思考的行万里路,只是做个邮差,而缺少策略的读万卷书,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书童。说到语文考试,昨天杭州中考放榜,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两分之差,和他的梦想学校学军中学擦肩而过。今年因疫情体育免考,杭州的中考里,语文满分120,数学120,科学160,英语120,道德法治历史社会50
杭州中考满分是570分,孩子考了536分,一共才丢了34分,5门学科平均下来一门丢了不到7分,已经很优秀了,还是可以上杭州前三的杭高。在北京也差不多,如果孩子想考入海淀六小强高中,体育满分的前提下,其他6门课最多只能丢40分(按前两年六小强中最低的录取分数线来算),也就是说,每门平均失分也要低于7分。语文有作文,扣个5分都算得上是优秀作文了,所以语文失分很难控制在7分内,只能追求其他科目考出高分甚至是满分。我朋友复盘下来,觉得按照孩子的水平,其他分数再提高比较困难了。唯一有可能提高的就是语文,丢了15分,按考后对的答案,有好几分都是在阅读部分丢的。积累运用(基础)20分
阅读理解55分(包括古文20分)作文45分再说说小学,花生在海淀小学的语文考试里,阅读理解的分数比例也是最高的。这是他五年级的期末试卷,100分里阅读理解占了32分。我说过,作文其实是可以提前准备的,要和别人拉开距离有一定难度,所以就得在阅读理解这个大项目上下功夫。关于“为啥看了一堆书,语文仍然考成渣?”的谜题,谜底是:孩子阅读量上去了,阅读能力却没有效提升。要在阅读能力上使劲,我们得首先知道阅读能力包括什么。花生和玉米从小上的最多的课外班就是学而思,学而思定义的六大阅读能力我也是很认可的:只是,仅仅告诉家长要培养这几项阅读能力,家长还是不清楚培养得对不对路,孩子能力究竟如何。所以,除了推荐书单,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阅读能力测评体系。比如像下面这样的测评题目,你可以看到右边括号里的黄色字迹,就是针对其中某项阅读能力的检验。以上图片来自学而思大语文分级阅读 《阅读力培养和测评》手册
孩子看了很多书,也要检查下他看书的效果和阅读的能力,这样家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而不是稀里糊涂地等到考试失分才知道娃阅读不行。 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随着阅读量发展起来,具体的原因我总结出4点,这样家长也就能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改善了。
古文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部分,还有非虚构阅读,很多孩子小时候看虚构阅读,比如绘本故事、童话类的还挺有兴趣,但是一到古文和非虚构阅读就有点薄弱。孩子阅读量大,但都是泛读,看过算数,没有针对性的精读训练,造成阅读能力总在原地徘徊。而精读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比如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结构分析、情节内在逻辑、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分析、艺术风格赏析、言外之意判断等等……在泛读的基础上,选一些经典进行精读,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像英语,有很多类似于《牛津树》、《红火箭》或《大猫》的分级阅读材料,到了中文环境里,感觉分级阅读体系和资料就很欠缺。针对这个不足,也有些机构正在开发中文的分级阅读体系,其中学而思是我感觉做得很好的。对于娃的阅读能力,如果没有测评的话,家长只能看考试,考得好就觉得不错,考得不好就觉得很渣,这就有点盲目和被动。如果像这样,给每本精读书配上一本练习册就好多了。其实只是薄薄的一本,但题目都是刻意在训练并检测六大阅读能力,这就做到了科学、全面和客观。 现在家长面临的选择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毕竟孩子的日程表已经很满了,经不起屡屡人肉试错,更需要家长精心选择资源,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刀刃上。这也是我一直在说的,我们不仅仅要努力,也要学会抛弃无效的努力,既要全情投入,更要追求有效产出,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孩子的底层能力。
一篇文说清娃的大语文怎么鸡
我为娃选书的两个标准,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海淀妈的古文鸡娃绝招:别成为坐在宝藏上的穷人
从暑假计划看学霸家长鸡娃四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