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育名家聊未来趋势,我的3点启示和思考
记得高中暑假时,我翻看新概念英语(当时正式版本还没引进国内,是一叠印刷的讲义),看到一篇叫做《布洛斯先生的双重生活》的文章,当时真的挺震撼的。
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如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收入一般要比坐办公室的高出许多。
这已经大大突破我的认知了,再接下来,文章的走向更有意思了:
布洛斯先生是个清洁工,却很为这份职业难为情,结了婚后瞒住了老婆,只说自己是公司职员。然后每天出门穿着黑西装,到了单位换成工作服,下班前洗个澡,又换回黑西装。这种秘密的双重生活持续了两年多,直到他真的找到了一份办公室工作,虽然挣得只有过去一半多,但是他觉得地位提升了,值回了金钱上的损失。
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仍然在看《新概念》,新概念里描绘的欧美现实,在中国也慢慢实现了。
10年前,我所在外企招人时,工人的起薪已经超过了办公室销售;
在北京,请个保洁一般一小时要40元,虽然和美国还不能比,但只要是单干的,收入不算低;
身边的妈妈聚会时,一个头疼的话题就是阿姨,说阿姨又要求涨薪了,其实算上年终奖月薪已经5位数了……
北上广深的工人似乎也并不好招,我有几个创业开工厂的老同事,总是能看到他们在朋友圈发招工启示,一年要好几回。高级技术工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既然蓝领收入不低工作也好找,按理说地位应该不低,那人们心目中对蓝领的看法有没有改观呢?
欧美对于技术工人接受度越来越高,我有亲戚在加拿大做水电工,收入比起普通白领真的要高出一倍。
上次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她对我说:在德国当学徒的时候,你成为一个理发师仍然是骄傲的,对你的职业没有优劣的评判,但是我自己的观察,中国职业教育这一块其实是有道德压力的。
据我自己的调查,问起身边一些学历较高的父母,他们会对我说:孩子以后想做什么都可以,愿意做个手艺人也不错。当然,他们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和这么做的,还有待观察。
但当我接触到自己没上大学的蓝领父母,他们大多数希望孩子能上个大学,二本三本也好,至少能坐办公室,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
比如我原先认识的按摩师,她孩子今年在杭州中考,学校位于杭州中等偏下,孩子排名在学校里也是中等偏下,当她了解到这种状况孩子无法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只能去上职业学校了,还是失落了很长一阵子。
受搜狐教育邀请,前段时间我作为主持人和家长代表,和两位中国教育名家聊校外培训,主要是我问他们回答,也谈到了家长焦虑和未来教育及就业趋势。
这两位专家是: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战略规划专家高书国老师 (左2)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郑德林老师 (左3)
对话视频,可看以下两个链接:
https://m.sohu.com/a/460887680_484992/?pvid=000115_3w_a
https://m.sohu.com/a/460545794_484992?spm=smwp.media.fd-s.14.1619926251265alIBCVH
重复的话我不多讲,这次聊完,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今天就说说3点。
能力评估体系的重塑
随着中考和高考的不断改革,分数虽然还是很重要,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单一的唯分数论已经在发生变化,其中也包括了平时的素质教育评估。
比如说体育中考计入中考总分,在北京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也计入中考总分,另外各地重点高中把越来越多的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来实现教育公平。
家长之所以焦虑,有很多因素,但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用人单位招人和给予薪资还是要看学历。
其实我和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发现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后面能走得更远的,往往是能力更强的人。也就是,学历可能在刚开始相对重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减弱。
在对话中,我提出学历容易衡量,能力却比较难评估。郑德林老师告诉我一个新信息:不唯学历不仅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个技术问题。在未来,像区块链这样的新技术,也会支持建构能力评估体系,更科学,也更有延续性。
职业教育的上升空间
上面说的分配生(北京叫校额到校),其实主要还是照顾优秀生,只是这个优秀,从全市比、全区比变成了校内比。
如果孩子不管放在哪个维度,成绩都不算优秀怎么办?如果考不上普通高中怎么办?
家长对升学的焦虑,归根结底也还是担心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
现在大学扩招,高考的大学录取率大多数地区能达到80%,而中考大约是60%上下。中考比高考分流更剧烈,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就面临着去职业学校,未来很可能是个蓝领。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就像欧美一样,越来越多的蓝领收入并不比白领差。但是,白领和蓝领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收入,而是上升空间。
做阿姨做得再好,可能就是成为一个家庭助理,除非她自己决定开一家家政公司。
而做销售,一开始工资是低一点,但是未来还是可能上升成总监甚至总经理。
高书国老师说,以前我们只重视知识,而不承认技能。未来的变化,首先在于对技术技能的承认,我们将会摆脱一种学历的走独木桥这样的恶性竞争。
好消息是: 这几年中国教育布局也在发生转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是一个未来的方向,现在有些优秀的职业学校,也转成了大学,也就是孩子选择职业学校,也可以拿到本科学历。如果想接着读硕士甚至博士,也都是有渠道的,虽然目前还不多,然而以后给职业教育更多的上升空间,会是一个趋势。
现在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职业学校比起普高更抢手,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了重点高中,比如杭州的中策职高,还有大家总拿来开玩笑的蓝翔技校,因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的前景还是不错的,比起上普通高中还要有前途。
所以,我们对蓝领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改变和进化的,或许未来做一个蓝领,对于很多家庭也将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增长还是未来的主旋律,我们有理由对孩子的前途感到乐观
去年有个热词叫“内卷”,我们所谓的内卷,其实心里有个默认的前提:就是蛋糕做不大了,成了零和博弈,所以才要你争我夺。
但是这个前提真的正确吗?我要和大家说个乐观的数字:
2020年10月五中全会,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约是人均GDP 2万美金,而我们现在才到哪里?人均1万美金。经济目标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是很严谨的,有很大可能实现。那么,未来15年内,中国经济还要翻一番,我们的“蛋糕”也要做大成现在的两倍,摊到我们人均的机会也就多了。
打个比方:个人命运就像个股,走势是由自己业绩和大盘走势共同决定的,大盘就是国家命运。如果大盘走高,蛋糕做大,个股也会走高。在这样的增长前景面前,我们有理由对孩子的前途感到乐观。
有这么一句话:悲观的人总是正确的,但乐观的人往往成功。说的是,未来其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不是未来的旁观者,而是未来的参与者和缔造者。
我们相信明天,并且积极付出行动,我们和孩子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