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重点中学老师对谈的压轴戏:大语文学习有什么科学方法?
北京家长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人大附的家长,实验的老师,四中的学生。这三类人,在家长心目中,都是“牛人”级别的。
其中,实验指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位于西城区。10月底,我去了实验中学,就见到了一位“牛人”——于晓冰老师。
他还写了一本《减法教育》,是他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书背后,还有我的推荐语。
通过和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也问了很多书里没有提到的内容,整理出了一篇采访稿,分为三期推送,今天是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
01
第一期:
一、如何摆正短期应试和终身必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从中高考命题新趋势,看孩子语文学习的关键。
在这里戳蓝字可以回顾第一期内容:《我和一位重点中学老师聊了聊,他说这几点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02第二期:三、为什么说很多课堂讨论都是假讨论?如何才叫会听课?四、课后这样安排作业,更能减负增效,鼓励孩子主动学习。
戳蓝字可以回顾第二期内容:《一线名师谈语文|如何才叫会听课?课后作业怎样安排才有效果?》03
第三期则包括大语文学习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方法,敬请关注:
五、大语文学习中阅读写作古文各要注意什么,有哪些科学方法?
六、减负时代,家长该如何做?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师大实验,但是通过这三期文章,你们也能获得这位优秀教师毫无保留的分享。
大语文学习中,阅读写作古文各要注意什么,有哪些科学方法?
★1 关于书籍的选择,经常会有一些读者向我反映,孩子迷上一些层次不高的图书,总在低水平徘徊。或者是,总是看一种类型的书,比如魔幻故事,让他看一些非虚构的,比如科普的、历史的都没兴趣。请问,如何引导孩子去看一些经典的作品,培养更广泛的口味?
于老师: 用“引导”这个词可能是很合适的,甚至还可以说“诱导”。
最违背规律的是强制:应该读这个,把不应该读的都收起来。要知道,读书和吃饭不一样,家长可以说:“你不能吃这个,这个是垃圾食品……不吃?不吃你就饿着。”反正孩子总得吃饭。而读书就不一样了,家长说:“你必须看这个,不许看那个。”那孩子到后面,就什么书都不读了,反正不读书也不会饿死。
即使说引导或者诱导,绝大多数家长是不知道如何去引导的,反而会陷入误区。
比如说,读书没有办法去和别人比较,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思维方式。你永远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一模一样。
具体到孩子的每个阶段,他会在某一个阶段对某类书比较感兴趣,但过了这个阶段,兴趣点自然而然就转移了。比如我儿子在二三年级时一直看米小圈马小跳,几十本都翻过几遍后,自己就觉得没意思了。
你在孩子还没完成这个阶段时,硬要去规定他结束,这才是有问题的。
家长在没有很好的能力去引导时,我能看到最好的办法有两个:
❶ 如果不差钱的的话,在家里做一个书房,多买各种各样的书,你买了都放在那里,看孩子能对哪个点发生兴趣。
❷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去图书馆,去书店,你让他在其中不断去选择。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规定哪本书能读,哪本书不能读,比如不能有自杀情节,不能有暴力倾向……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四大名著没有一本能读的。其实越是纯粹的东西,你从中能获得的越少,甚至会营养不良,就像只想靠喝纯净水维生。
有一句话:好吃不如饺子。那也一定是比较出来的,垃圾食品都吃过了,才会觉得饺子是好吃的。只有在不断选择和判断中,才会形成这样的能力:一本书翻上10分钟20分钟,就知道有没有价值。
★2 那写作呢?对于写作,您对日常写作和考试作文,会不会有不同要求?
于老师: 两者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都需要语言表达能力。
不同的是,考试是限定性的,就好像一道问答题,你只要用一个故事,把这道题回答好就可以了;而平时的写作,很多是你思想的表达,是你的欲望和需求促使你这么做。
我更看重日常写作,考试作文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去应对的,但是必须建立在平时练习的基础上。
写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你将来人生重要的一环。
关于如何做好写作这件事,我的看法是:
❶ 有输入才有输出,输入是海量的,不见得每次有输入就会有输出,你输入的东西也不见得明天就能用上,可能会在很久以后发生作用。这就是我们说的厚积薄发。
❷ 输出本身,也要有方式方法。写作和阅读一样,都是实践,必须亲自去操作,不断积累,次数和时间到了,才能有提升。
简单的来说,其实就是欧阳修的一句话:“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如果既不想好好读书,又不想多动笔,写作水平不可能提高。
★3 在我经验里,写文章,修改这个环节很重要,是不是这样的呢?
于老师: 是的,作文应该反复修改。修改过后,下一次就会站在更高的层面。而不修改,只是写新作文,那每一次还是原地起跳。修改,从不好到还行,从还行到更好,每次都会比原来提高一点。
★4 那在作文修改过程中,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可否具体说说。
于老师: 指导,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❶ 首先看选材立意,如果素材和立意就不行,那就直接Pass;
❷ 素材和立意立住后,就要看结构,看有没有问题,需要如何调整;
❸ 接着就是语言了,如何更简练、更好,这涉及到每个人的文字基础。
有时我会建议把文章放一放、凉一凉,把你现在的感觉消退一下,过段时间,再看有点陌生的文章,你就会发现新的问题。
关于具体的、基本的方法,我举几个例子:
一般中考作文会以第一人称为主,很多学生在整篇里写了很多“我,我,我”。我的建议是,但凡可以省略的“我”都去掉。
在结构上,从读者角度来看,特别想知道你主要想说什么,你应该把最想突出的部分放前面,后面再具体交代细节。
至于如何追求更高级的语言,如何调整句式……语言的把握和提升,真的是无止境的,这需要在不断练习中,慢慢去体会。
★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言文和古诗词,这几年比重和要求都越来越高。但是不少孩子觉得语文教材里要求背诵的东西太多太烦,所以导致他们对文言文古诗词不是很感兴趣。对于提升孩子这方面兴趣和学习效率上,您会用什么方法?
于老师: 要背的东西是挺多的。当我们说起背诵,古文学习的基本思路是“熟读成诵”,读到相应遍数,就能背出来。
还有就是,朱熹说过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最关键的是心到,读书的时候要用心,这样读到一定遍数,就能牢牢记住。
另外就是,为了测验或考试的目的去背书,会很难记住。因为从人的心理来讲,相对愉悦的事情容易记住,而痛苦的事情倾向于遗忘。我即使布置背诵任务,一般也不会要求明天就要背出来,而是给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段再去检查,这样学生熟读多遍,完成起来也会相对轻松。
任务驱动型的背诗,只会让孩子越学越无趣,越背越头疼,看不到诗歌之美。而真正热爱诗歌的孩子,都是从中发现了美好。
减负时代,家长该如何做?
★1 面对“双减”的变化,一些家长还是比较焦虑的,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于老师: 家长对孩子总是很关心的,但经常是“关心则乱”,我的建议是:家长应当适当地放手,有意识地观察,默默地关注,而不是总去干涉。如果你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干涉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有学生生病去医院,家长还盯着我要当天的课件和作业。这其实是忘了一个常识,生病最重要的是干什么?是休息,而不是学习。
如果家长焦虑到一定程度,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这还是家长的问题——情绪极端不稳定;反过来,我看到家长特别淡定的,孩子的心态也很从容。
培养孩子,家长应该和孩子多谈理想,少谈具体的目标。很多具体的目标,今天实现和明天实现,并没太大差别。
★2 我的读者,有中学生的家长,也有很多是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妈妈,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素养培养,您认为有哪些事情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做起?
于老师: 还是要多读书。
此外,读书和背诗都不要攀比,不要拔高,不要强制。
小学阶段,选在教材里的古诗有112首。据我了解,一些学校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就要把这112首全都背下来,很多孩子背得死去活来的。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毁灭性的。
从另一面来讲,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就只能讲教材里的112首古诗吗?也不是的。比如我开车的时候,有时会想到某首古诗,觉得挺有趣的,就会讲给儿子听,但是从不要求他去背,只要去接触、去了解,这就可以了。
说到拔高,今天有两个极端需要引起我们反思:
一个是过于拔高,孩子明明没达到这个程度却去强求。
另一个极致是,一说什么就是超纲,一说超纲就是犯罪。学习是很有弹性的东西,有些知识是很高深,但是能不能给孩子一个接触的空间?比如孩子在小学,能不能给他讲概率?概率是要到高中才学,但是放到小学也不是不能讲——不是拿中学的概率题来考查孩子,而是用具体的例子,让他知道一下,有这么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可以的。
那如何判断是否超纲呢,就要不断观察孩子的能力,既不要拼命拔高,也不要压制他。教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会观察,你看他有需求时,在适合的时候去提供给他,这就足够好了。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