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洲:拼凑出的幻象,离真相有多远?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

他以虚构、迂回、细腻的方式进行摄影创作

打开对二元对立概念的思辨

真实与虚构、自然与人工

整体与局部、沉寂与鲜活

直面真实的复杂性、生命的复杂性

他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计洲



计洲,1970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5年获得法国巴黎索尔邦第一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计洲曾学习过多年绘画,但他最终选择摄影为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 摄影或许更能表达他对真实和虚构、自然与人工、整体与局部等二元关系的思辨,特别是在这些二元关系的边界趋向模糊的当代社会。


 《温室No.7》,计洲,2019
艺术微喷于多种纸张,摄影拼贴,150 × 126 cm




  01 

被架空的感知:
纸质的山峦,纸质的摩天大楼




我们看到的画面都是很美好很漂亮的,但它里面是空的,什么也没有,而且这种美都是我控制出来的,都是人为的。生活也给我这感觉。



计洲在美国纽约的个展“文明的景观”(Civilized Landscape)呈现了艺术家用地图和书本虚构出的景观,让观众直面真实与虚幻的胶着。


《地图 No.3》,计洲,2014
艺术微喷,80 × 173 cm

《地图 No.2》,计洲,2014
艺术微喷,111 × 150 cm

在《地图》(The Map)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把收集来的地图塑造成起伏的山峦沟壑,用镜子制造倒影,皱巴巴的彩色地图摇身一变成了生态系统循环良好的“自然”景观。在同一展览呈现的《模型》(Marquette)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将成堆的纸质书垒出成群的“摩天大楼”,模拟出钢筋森林、甚至城市天际线。


《模型 No.3》,计洲,2014
艺术微喷,150 × 242 cm

《模型 No.5》,计洲,2015
艺术微喷,138.5 × 110 cm


同样都是人为塑造的虚假景观,艺术家为两个系列选择的两种纸质原材料藏着他的悉心思考——他认为,地图与景观的联系是固有的,它就像是景观的二维信息库;但同时,地图“信息库”功能角色本身,某种程度上又削弱人们通过自身去感知、辨别世界本身的能力——当人们将自主意识都交托给技术,有问题一查地图便通通知晓,几乎导致“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里面都是空的”;因而倘若地图失效(想象导航过程中听到“手机gps定位信号弱”),无助感是否会蓦然袭来?


另一方面,书本是人类接受、积累、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艺术家自己对文明的认知主要就来自他阅读过的书。 用地图呈现自然固有的静谧山水,书本呈现人类的创作成果,促成“自然”和“城市”景观的诞生;最后再用相机纪录,镜头下的虚假与真实挑动着观众的思考与想象。



 02 

亦幻亦真:
拼凑出的幻象,离真相有多远?




摄影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摄影师的工作是取景定格。



在《温室》(Greenhouse)和《公园》(Park)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分别在温室和公园的固定地点取景,又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拍摄。随后,他将这些图像拆解成片段,再重新拼组,形成不同时间点上相同地点的景观凝聚。


《温室 No.3》,计洲,2017
艺术微喷,120 × 120 cm


《温室 No.2》,计洲,2017
艺术微喷于多种纸张,110 × 250 cm


一方面,艺术家选择公园和温室两个地点,是因为它们都存在着一个悖论关系:这里是城市居住者们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地方,但同时它们却又充满了人为干预痕迹。另一方面,艺术家的拆解、拼贴等一系列动作,更加深了对“自然”生成的人为干预。


《公园 No.2》,计洲,2017
艺术微喷,
166 × 120 cm × 3

《公园 No.1》,计洲,2017
艺术微喷,
110 × 180 cm


在《楼》(Building)系列中,艺术家采用了类似的手法,用散碎的局部拼凑出全新的城市景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市图景全都是用长焦端镜头拍摄的,因而拍摄的时候,就连艺术家本人也看不到画面整体—— 长焦段镜头拍摄本身就象征了人在认知上的某种局限,无论任何情况,我们所看到的永远都只能是局部,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视野。


《楼 No.2》,计洲, 2017
艺术微喷于多种纸张,摄影拼贴,120 × 234 cm


最终,散碎局部被整合成一张完整的全景图,这样拼凑而来的全新幻象,像极了当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明明在视觉上、在认知上的局限,却任凭散碎的局部拼凑成似是而非的全景,而如此支离破碎的认知,离真相又有多远呢?



 03 

沉寂与鲜活



尘土,对我来说它是‘时间’和‘事件’载体。



多年前当计洲还住在巴黎时,邻居工作室的一场火灾令他震撼。明火熄灭,燃烧余留的灰烬覆盖了事发现场,混乱浩劫后是满眼的沉寂。2010年,已经回到北京的计洲在工作室开始拍摄“尘”系列摄影作品。 他将焦点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现场呈现出的静谧的景象,而不是灾难本身。经过精心布置的场景被艺术家用尘土覆盖,镜头里是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自然景观,但它们都呈湮没在尘土中,纯粹且深邃,虚幻又真实。


《尘 7》,计洲,2012
艺术微喷,150 × 270 cm

《尘 No.2》,计洲,2010
艺术微喷,150 × 184 cm


到了2020年,计洲将焦点从人工干预转移到自然植物上。最初吸引计洲的是“忍冬纹”中的“忍冬”一词——因年初疫情爆发,所有人都处在混乱状态中,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无尽寒冬,苦苦忍受着病毒的肆虐——“忍冬”仿佛就是在描述这种状况。而忍冬其实就是金银花,因叶片经冬不凋而得名。


《八天堂1》,计洲,2021
艺术微喷、UV打印,150 × 150 cm,1/2 AP版(3+2AP)
LYC私人收藏

忍冬纹在佛教中与生死轮回有着联系,它最早随佛教自西天传入在古代中国,在此落地生根,之后又继续传播,至今仍作为一种纹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久不衰,其意涵也随时间衍生出丰富层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中的单叶忍冬波状连续纹,北魏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设计的忍冬纹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计洲通过摄影与这种纹样建立联系。他收集了各种与忍冬纹有关的植物,放在一个大型灯箱上,制作成类似纹样的造型,再用照相机垂直进行拍摄,实现了纹样的“还原”——当作为装饰的曲线回归植物本身时,“仿佛抽象的精神找回了肉身”,流转的历史、丰富的意涵、混沌的当下,全都被注入生命力量,缠绕在画面上。


《八天堂1》,计洲

知美术馆“幻·季”展览现场


艺评人、译者林叶曾在关于计洲的文章中提到:影像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也可以成为阻挡在人与世界之间的高墙,将世界置换成影像,将人完全包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去破解所有影像的幻境,但是却能够始终保持足够的警醒,努力去触碰世界的真相与生命的本质。计洲的创作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画面,正藏匿着细腻的思辨,以及与真相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


重要个展
“忍冬”,马刺画廊,北京,2021
“Spectacle”,Su画廊,首尔,2019 
“文明的景观”,凯尚画廊,纽约,2015
“尘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1
“在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8 


重要群展
“幻·季”,知美术馆,成都,2022
“巴黎实验摄影节”,巴黎 11 个地铁站,巴黎,2020
“CLEAN”,马刺画廊,北京,2020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8
“想象的边界”,Boghossian 基金会艺术中心,布鲁塞尔,2017
“第二届三影堂实验影像开放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5



如无特殊标注,文中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刺画廊提供,特此致谢。


编辑|Kasey

审核|王从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