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自鸣:太阳的声音

知美术馆 2023-12-30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独立于世,以“静”自鸣

她被誉为中国画界的贝多芬


她是中国第二代留法先驱艺术家

她极为纯粹,与绘画相伴一生


静默、真诚地描绘周遭世界

她是知美术馆“幻·季”参展艺术家刘自鸣



刘自鸣(1927-2014)出生于昆明,父亲刘柏君是护国起义将领之一,母亲刘淑清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家中姊妹三人,刘自鸣排行老二。

11岁时,刘自鸣因患脑膜炎双耳失聪,自此她被迫减少社交,远离人情世故。幸而家庭教育开明,且家境优渥,母亲请来了徐悲鸿、张书祈的得意门生,留法艺术家刘文清教习她绘画,开启了刘自鸣的艺术启蒙之旅。在东西方多元文化的陶冶中成长,刘自鸣在艺术中找到希望之光。





无论是巴黎的街道,云南乡间的集市,还是家中摆设的一盆花、几只果,她总以质朴的手段画出一种深沉的气氛,她以存在层次的真诚去描绘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在画中表现出来。


——熊秉明|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




  01  

巴黎求学


1946年,刘自鸣进入国立北平艺专,先后跟随艾中信、李瑞年、叶浅予、宋步云、蒋兆和等学习西画和水墨画。1949年,经徐悲鸿推荐,刘自鸣跟随姐姐赴法留学,期初在大茅屋画院习作。1952年,刘自鸣考入巴黎美院,先后在纳波尼画室和夏白兰·米地画室学习,接受了正统的学院派教育。在此期间,刘自鸣结识了潘玉良、熊秉明、吴冠中、赵无极等艺术家。

1951年,刘自鸣在法国大茅屋画室

图片致谢:真宝艺术空间“太阳的声音”展览


刘自鸣(第二排右三)1955年在巴黎高立高等美术学校纳波尼教授画室,图片致谢:真宝艺术空间“太阳的声音”展览


刘自鸣巴黎求学期间,正是抽象主义兴起的年代,但真正打动她的却是带有抒情意味的具象作品。她系统研究古典和现代艺术,崇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大师,但她更倾心塞尚和布拉克的深沉,梵高的愁苦,卢梭的稚拙,郁特里罗的忧郁,马尔凯的单纯。

SACRÉ COEUR DE MONTMARTRE ET RUE DU CHEVALIER DE LA BARRE,毛利斯·郁特里罗,1936,油彩 画布,100.3 × 80.3 cm,作品来源:ARTPRO


MISTRAL À L'ESTAQUE,阿尔伯特·马尔凯,1918,油彩 画布,65 × 81 cm,作品来源:ARTPRO


这一时期,无论是作品中的人体或是风景,都以简练富于力度和略微变形的线条为主,与简化的大色块构成,不追求光影空间的微妙变化。其油画作品《冬天的早晨》《庭园》《站在镜前的人体》和《坐在椅上的人体》等,先后入选巴黎法兰西画家沙龙和巴黎秋季沙龙。


《窗前静物》, 刘自鸣,1953,油彩 纸板,52 × 38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她将西方的油彩、画布、笔触作为媒介,与东方的审美情趣相融汇,以写意的手法、简洁的造型、略带夸张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深得野兽画派艺术之精髓。经历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使她获得了艺术创造观念的自由精神与绘画塑造能力的自由。其作品的“意象”风格已初步形成。


《花前读书女》,刘自鸣,1950
布面油画,26 × 20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法国南部尼斯风景》,刘自鸣,1950
布面油画,33 × 26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红玫瑰》,刘自鸣,1951
布面油画,34 × 25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巴黎郊外》,刘自鸣,1954
布面油画,60 × 50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02  

家国乡情

刘自鸣于1956年回到祖国,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她的艺术创作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富于变化和表现力。


她以静物、瓶花和景物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线条运用率性洒脱,不见巴黎时期的粗率僵硬。笔顺的轻重虚实,可见东方传统“书写性”。作画常留下一些空白处,似中国画用笔的飞白,有一种未完成感。偶有投影,但又绝不是光影和空间的如实写照,而是为了增加画面的层次与丰富感。


《有光影的瓶花》,刘自鸣,1958

布面油画,65 × 50 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1961年回到家乡昆明,刘自鸣在云南画院任专职画家,在亲情的浇灌之下,她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再次发生巨大的转变。较之北京时期,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更具东方意蕴的情趣,雅逸、素美,灵空,虚实相生,极具东方的婉约。从深受西方绘画风格影响到中国“写意”创作的转变,她更加注重“意境”的表现,使整个画面更具有韵味。


《庭院》,刘自鸣,1961
纸上油画,33 × 26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白玉兰》,刘自鸣,1963
水彩,37 × 27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昆明东郊风景》,刘自鸣,1970

水彩,39×27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葡萄》,刘自鸣,1974

纸上油画,23 × 33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03  

生命的从容


晚年的刘自鸣在绘画创作上回归于东方,她以竹笔,在宣纸上作抽象、半抽象的水墨、墨彩画,笔简形具,意蕴更加深远。她晚年创作的油画亦高度单纯化,更具意形、意色、意境的形式趣味。在很接近的色彩中,没有光影的强调,在朦胧与模糊的构成中,透出一种动人的雅逸、虚静和生命的从容。


《大小菊花》,刘自鸣,1978

水彩,39 × 27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玻璃瓶插白花》,刘自鸣,1980

水彩,37 × 27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山果》,刘自鸣,1985

布面油画,65 × 50 cm 

中国美术馆藏


静观默察,内省自知,刘自鸣是一位极为纯粹的画家。没有声音、利益的纷扰,艺术仿佛就是刘自鸣的全部。她静默、宁和、真诚地描绘着周遭世界。画里的氛围、画外的画者,都质朴而纯粹。宁静、洗练、妥贴,一如她的心境,亦如她的一生。


《自画像》,刘自鸣,1961

纸板油画,33 × 22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1952年,刘自鸣在埃菲尔铁塔前
图片致谢:真宝艺术空间“太阳的声音”展览


1980年,刘自鸣(右)和老画家方君璧先生(左)

图致谢:真宝艺术空间“太阳的声音”展览




编辑|Sidi

审核|王从卉、Kase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