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小种子,大故事,种业商业模式深度起底(下)

2017-04-09 吴立 智种网NOVOSEED


编辑 | 新锐恒丰研究院

来源 | 新财富

作者 | 吴立(作者已授权)


前言


今天从一个资深农业证券分析师的角度述说种业的发展逻辑(下)。


5. 农业现代化带来经营模式升级


(第1部分,请看种业的商业逻辑:“资本+ 并购+ 全球化”)


国内种子销售主要通过经销商渠道,尤其是县域经销商进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类公司并不能称为种业企业。受传统体制及种子行业经营特点的影响,县域种子企业或者经销商是我国种子经营公司的主体,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但是却是打开国内种子市场的核心环节。


在传统销售模式下,农产品经营依赖于经销商对当地的人脉及声誉积累。目前,种业销售一般都是三级经销商体系。由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到乡村零售店。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渠道环节分去近 50 %的利润。

▲ 来源:吴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出现,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农人”逐渐崛起,并很可能在未来替代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营的主体。规模效益的推动下,“新农人”对于产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种子销售模式悄然出现了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从单一渠道变成渠道共享


传统上,种子经营销售主渠道是县域种子公司或者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只销售种子。但是,最近两年,种子销售渠道和农药、化肥等其他农资销售渠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即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希望能够直接购买“套餐式”产品,在购买种子的同时,购买配套的农药与化肥。中农发集团旗下的农发种业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已经明确提出了“种药肥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


2) 从销售产品变成销售种植系统化解决方案


农资领域的产品同质性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化很大程度上更多的只能通过产品服务来体现。而“新农人”的规模效益,使得农业技术服务有了投入的价值与需求。例如,为种植5亩地的农民做测土施肥是毫无意义的,农民的收益提升也无法去覆盖这部分成本。但是对于种植 500 亩的种植大户而言,测土施肥则是其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条可行途径。目前,大北农旗下的种子企业金色农华,已经开始在探索建立以种子为核心,提供包括品种选定、测土施肥、农药喷洒、农机使用、保险服务、资金筹措、粮食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合作系统。

▲ 来源:吴立


这种产业趋势背后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来讲,当前农民的核心痛点在于: 怎么种(养)、如何卖、从哪融资。想要解决这三个痛点,就 必须构建了一个闭环的产业生态圈。从产业链低位来看,农资产业在种植产业链中的地位与饲料产业在养殖产业链的地位其实是一致的。 种植业工业化、规模化程度的不同,使得饲料工业过去及现在正在走的道路,将是农资企业当前及未来要走的道路。 


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企业,非温氏股份莫属。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首先,通过技术指导及标准化养殖流程,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率。其次,在预交保证金之后,养殖户每次通过记账方式即可领取仔猪、饲料、疫苗等生产资料。养殖户不需要像自养时以现金支付饲料、疫苗等投入,这实质上是变相解决了养殖户养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最后,育肥成功的生猪,由公司负责收购,农户获取相应的代养费用,帮农户承担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解决了销售问题。而在这套模式中, 饲料已经内化为养殖生态圈中的一环,而不是外部的孤立的原料。温氏这种经营模式,与其说是养殖公司,不如说是养殖服务公司。


以饲料产业的发展来对比农资行业,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目前热火朝天的农资服务商模式,在种植业规模化经营初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有其较高的产业价值,但也仅在这个阶段有价值。二是在产业结构极为分散的饲料领域,都能通过解决农民的痒点、痛点诞生像大北农、新希望、温氏集团这种三百亿、上千亿市值的公司,在竞争格局成熟、下游种植业规模巨大的农资领域,诞生千亿市值的公司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种植领域千亿市值公司的诞生将更多的依赖于国家土地改革的推进进度。


3)  互联网带动经营模式升级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电商及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种子电商也逐渐兴起。B2B 类型的种子电商有易种网(顺鑫农业投资),淘种网(依托武汉蔬菜种子交易会),主要是聚集各商家展示品种的平台。针对客户主要是各地批发商,主要的服务由各种子公司与销售商线下沟通完成。B2C 类型的种子商城则以爱种网(隆平高科、敦煌种业、荃银高科等 11 家种子公司和中国种子协会共同投资创办)为代表。C2C 类型的种子电商则主要是淘宝网店铺的家庭花卉种子销售。


目前,种子电商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1)种子销售需要贯穿技术服务,这是种子电商最大的致命伤。如果配备技术服务人员,则资产负担加重,且对小种植户效益贡献不明显,而对种植大户的服务效果,跟种企直销并无本质性区别。2)种植业当前从业人员普遍在 50 岁以上,对互联网接受程度较低。3)种子行业空间偏小,单纯种子电商则品类及客单价偏低,还是需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农资的销售。而在这点上,种子电商的竞争力则明显弱于化肥、农药背景出身的农资电商。


6. 行业整合加速期:资本介入,并购浪潮兴起


1) 国内种业规模小,高度分散


 理论上,种子的高技术壁垒性意味着种业必然将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但是,国内种业当前还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显示,截止 2014 年底,国内在册的 5064 家种企中只有 3558 家有本企业商品种子。以拥有本企业商品种子做为种企的定义标准,则国内种子市场偏低的市场集中度以及较小的收入规模,为行业并购提供了可能。 从国际对比上看,世界前 20 强种企的市场份额为 73 %,但国内仅有25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来源:吴立


而且,国内种子企业的规模整体偏小。2014 年,年销售收入在 3 亿元以上的种企,全国仅19 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额超 10 亿的仅 2 家,5-10 亿规模的也仅 2 家。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额超 5 亿的仅 1 家,3-5 亿规模的仅 2 家。

▲ 来源:吴立


2) 并购整合是种业发展的必然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兼并收购是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前产业化阶段:现代种子产业的产生应归功于杂交技术的发明和杂交种的引入,以北美的杂交玉米,欧洲的杂交甜菜,东南亚的杂交蔬菜为代表。种子企业基本上以地区性的家族企业为主要特征。


第一次并购浪潮(60 年代末-70 年代):农业机械化与化学农业为代表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给农化企业带来超额利润。60 年代末期,竞争加剧导致种子行业利润率的降低。同期,玉米种粮比达到 25:1,种子企业发展放缓。70 年代中期,主要是投资于制药和化工企业等的少数大公司,通过并购活动进入迅速扩张的种子产业,并购主导了整个种子产业。


第二次并购浪潮(90 年代):该阶段生物科技迅猛发展,并首先在医药和种业领域得到应用。生物育种成为育种的重要手段。通过第一次并购,拉大了巨头和中小种企的差距。这阶段的并购有两类型,一是种子公司之间横向并购。一项技术或基因可以用于多种作物,避免重复研发的高额费用。例如,抗虫基因特性产品(Bt)基因可以不仅使用于基因棉花育种,也可应用于转基因玉米育种。二是种子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之间的纵向并购,生物科技公司需要以种质资源为载体来研发,研发成果则通过种业得以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如孟山都。通过将转基因种子与农药业务实现对接。


产业调整阶段(00 年代):经过两次并购浪潮,种业巨头迅速壮大,产业优势已经建立起来。但是随着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导致成本高企,利润下降,行业进入调整期。由多元化发展转向专业化,将业务部门剥离,再进行横向同业并购重组成为专业种子或者农化公司。多区域的营销策略也调整为构建产品组合,越来越重视服务。

▲ 来源:吴立


将国际种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种业相对比,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正类似于美国 60-80 年代时候的情况, 即将进入第一轮并购浪潮期。表现为:1)种企企业数量多,但是体量都不大,行业集中度不高;2)种子行业平均利润较高,市场前景广阔;3)市场监管趋严,种子行业准入门槛提高;4)作物方向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大量出现(SMEs),并逐步被种企并购(国内的表现为公益性研究所“事企脱钩”);

▲ 来源:吴立


3)  社会资本持续介入种业


产业并购需要资本的支持。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种业巨头一般都依附于资本实力雄厚的农化或医药集团存在。资本对于种子企业意义主要体现在支持品种研发及支持并购成长两个方面。


当前,各路资本蜂拥进入国内种业。以中化集团、中农发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加大对旗下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中农发种业的扶持力度,在产业内展开大肆并购。未上市企业则加快上市步伐,或选择在新三板的挂牌,如北大荒垦丰种业,河南秋乐种业、德宏种业等;或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实现间接上市。而在上市公司中,则掀起一股定向增发热潮,纷纷引进金融、产业资本,为后续资本运作埋下伏笔。或者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直接通过增发收购种业企业。

▲ 来源:吴立


7. 转基因育种发展提上日程


1)  国内转基因政策改变


1999 年之前:“严格限制”阶段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早期以经济作物为主,并对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进出口进行严格限制。1983 年转基因烟草问世,并于 1986 年获得批准进行田间试验,再到 1996 年开始商业化种植。


1999-2008 年:“技术储备、商业化生产逐步放开”阶段:1999 年,政府启动《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也是中国首次推动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投入 5.1 亿元开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与转基因平台建设是重点。之后,2005 年下半年,16 位院士和其他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提出我国转基因水稻已具备商业化生产所需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策放开的局限性。2006 年 2 月,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是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截止 2006 年底,424 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获批,456 项进入中间试验。211 项进入环境释放,181 项进入生产性试验;包含作物种类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2007 年 10 月,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主动研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同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许可”下放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2008-2016 年:“国家重视、有 条件支持”阶段2008 年 7 月 9 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务院审议,转基因政策进入“有条件支持阶段”。 2009 年 10 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检定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将成为国内权威、国际先进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检定机构。2009 年 12月 22 日,农业部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许可证书,批准在国内试种。2010 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问题。2010 年 6 月 1 日,政府重新强调“科研举国”,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育种;同年,国家取消“农民养殖、种植转基因动植物审批”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过境转移审批”。2014 年下半年,国务院取消农业部“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规定,明确为后臵审批。


2016-至今:“战略清晰、有序推进转基因产业化”阶段: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2016 年 4 月 13 日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对转基因发展战略明确:转基因产业化循序渐进,未来中国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此次农业部就转基因问题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是历史第一次!正面解读“转基因路线图”是:历史第一次!预示着国家已将转基因工作提到行动日程上来,“转基因路线图”要实施了! 2016 年 4 月 17 日,农业部明确了转基因产业的监管重点,从转基因作物试验、基地繁育、品种审定、制种基地、种子加工经营销售环节以及进出口等进行全产业链“无缝”监管,明确提出未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应用证书的品种一律不得进行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


2) 现行转基因政策


目前,我国推进转基因产业化将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种子法》、《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开展,根据法律法规进行转基因作物种子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种子的种植需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申请极为严格,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以水稻为例,相关申请者 1999-2000 年经过批准进行中间试验,2001-2002 年开展环境释放,2003-2004 年进行生产性试验,并于 2004 年取得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 2004-2008 年针对转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等指标进行复核检验。之后,农业部于 2009 年发放了“华恢 1 号”和“Bt 汕优 63”在湖北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转基因水稻品种仍然需要通过品种审定,才能种植;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经过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意后,才有可能进入商业经营销售。转基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转基因标识政策: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较为严格。《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4 年 7 月 1 日修订)规定: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强制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但这一规定与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农业生产主体分散的现实不符。2006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颁布《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提出“转基因植物种子要经过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转基因植物种子要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发布转基因植物种子广告要经农业部审查批准。”2014 年 4 月 25 日,国务院关于《2014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规范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提高消费者对质量标识与认证的甄别能力。


转基因安全评价及管理政策:2002 年以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转基因安全等级、申报审批、安全监管等方面作出规定。2011 年 4 月 10 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统一鉴定标准,提高品种审定条件,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转基因全程监管政策:我国现行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我国转基因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包括生产、 加工、 经营和运输各环节必须建立安全档案并上报县级农业部门,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2015 年 10 月 11 日,转基因农业做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服务得以简化,(1)用于“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时的“种子生产许可申请人注册资本证明”取消,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注册资本证明;(2)“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的“提供种子生产涉及计量的检验设备检定材料”取消,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检验设备检定材料,检验设备的检定依法由质监部门开展。


转基因进出口管理政策:《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2004 年 7 月 1 日修订)规定: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2002 年以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进口转基因大豆必须经过安全评估及检验检疫,并符合相关的标签要求等。2004 年 5 月 24 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提出“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检验检疫”。2015 年 4 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提出:禁止投资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


3) 现行的转基因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转基因生物标识政策缺乏具体阙值规定,包括种子企业、农户等生产主体、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农产品产业链参与者无法准确判断转基因产品范围,只能将可能混杂转基因成分的农产品统一标识成转基因产品,特别是对于以轮作方式为主的地区。


当前,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参与者规模有限,强制转基因标识带来高额成本,难以贯彻执行。另外,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者分散,特别是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者,对转基因农产品各个环节控制难以执行


4) 政策亮点: “十三五”推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


8 月 8 日,国务院引发十三五科技规划,规划指出,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标志着国内转基因政策重大突破。由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研发时间长、效率低,转基因产业化已经是中央保证粮食安全的既定战略。国内转基因重大专项开始于 2008 年,期间经历了一些波折。2016 年 4 月13 日,农业部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业转基因情况,实际上就是吹风十三五期间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的放开。本次规划发布,是官方首次正式明确放开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之路。预计未来,中国将继续按照“非食用”(如棉花)-“间接食用”(如玉米、大豆)-“直接食用”(如水稻、小麦)的路线有序推进农产品转基因产业化。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转基因技术储备完善、成熟,具备推广能力。以转基因玉米为例,国内已经研发出转植酸酶玉米、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玉米等,其中中国农科院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已于 2009 年达到安全证书。转基因抗虫玉米完全可以与国外转基因品种抗衡。丰富的技术积累是推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中国农大、农科院、大北农集团等公司都有相关储备品种,产业化条件相对成熟。

▲ 来源:吴立


8. 全球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1) 全球转基因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抗生物逆境:通过表达抗性基因提高植物抗病虫能力已成为经典的转基因育种手段,当前在抗病、抗虫等领域正进一步更新和优化。2011 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开了 571 件有关转基因植物及其生产方法的专利申请,其中抗病虫等生物逆境的专利 120 件。广泛挖掘并应用 Bt 资源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热点。科学家还从不同生物来源中鉴定出多种对蚜虫、夜蛾、甲虫等具有抗虫活性的抗生物素等蛋白,未来有望发掘更多有应用价值的抗虫基因资源,提高转基因作物的广谱抗虫性。


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市场开发与研发态势也日趋加速,2010 年,先正达公司研发的抗秋粘虫、甘蔗食心虫、玉米穗蛾等多种害虫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已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获得种植批准。


抗非生物逆境:围绕功能基因、转录因子、信号因子等方面开展抗旱、耐盐碱、抗高温、冷害研究,以获得性状优良的作物新品种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重点之一。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转耐旱基因(cspB,蛋白调节基因)玉米 DroughtGard(MON87460)能在干旱胁迫下使产量显著增加,于 2010 年12 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食品和饲料,2012 年美国农业部对其解除管制,2013年我国批准其进入转基因玉米进口名单。孟山都公司还针对非洲的水资源现状,计划于 2017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推进抗旱性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


另一类抗非生物胁迫的转基因研究主要针对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是最早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植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在转基因作物中所占比例最大。


产量提高: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作物增产主要从库容(穗粒数、粒重)、光合产物分配(蔗糖转运子、细胞壁转化酶、淀粉合成)、株型(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来源强度(CO2 吸收、卡尔文循环、光敏色素、叶片衰老)、氮和水利用效率、转录因子调控等多方面加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为规模化、高通量基因筛选提供了快捷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效率。目前越来越多的产量相关基因被分离鉴定,如异戊烯基转移酶(ZmIPT2)控制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水稻细胞壁转化酶GIF1 调控蔗糖在籽粒中卸载,促进籽粒灌浆;CCT 结构域的核蛋白(Ghd7)控制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高产大豆已进入高级开发期,在全球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种植季进行了测试,均表现出抗性稳定,产量提高的特性。


品质改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为改良植物营养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其在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已发展了包括内源蛋白质序列的修饰、异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转移和表达、同源优质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人工合成新蛋白基因、以及增加游离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等改良作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目前研发成功的有富含叶酸的西红柿、高蛋白含量的土豆、高维生素 C 含量的西红柿、草莓和马铃薯、高油酸大豆、高Ω-3 脂肪酸油用大豆、高花青素西红柿等。水稻作为人类的主粮之一,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研发重点主要放在稻米品质改良、营养强化,以及后期的医疗保健等方面,如富含维生素 A 的金米稻,高铁、高赖氨酸及富含叶酸的转基因水稻等。


养分高效利用: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改造作物营养调控通路,从而提高作物对土壤固有养分资源和肥料高效利用是当前转基因作物研发的重点之一。随着水稻等植物的全基因序列被完全破译,大量与养分吸收、运输和利用相关的基因即将被鉴定出来。创制的锰高效积累、磷高效积累、酸性磷酸酶缺失和硅吸收弱等突变材料,对深入研究植物高效吸收土壤固有养分肥料和对养分高效利用养分分子机制,进而培育养分吸收利用高效性转基因植物有重要作用。如孟山都研发的氮高效玉米可在正常氮含量的条件下增产,在较低氮含量的条件下稳产,这将为农民提供一种既稳产高产又节约成本的重要选择。

▲ 来源:吴立


2)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概况


至 1996 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快速增长。2015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 20 亿公顷,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从 1996年的 170 万公顷增加了 100 倍,达到 1.797 亿公顷,年均复合增长率在 25%以上。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 29 个(越南于 2015 年首次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 21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

▲ 来源:吴立


1994 年至 2015 年,共有 40 个国家(39 国+欧盟 28 国)的监管机构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粮食和/或饲料,或释放到环境中,涉及 26 种转基因作物(不包括康乃馨、玫瑰和矮牵牛)、363 个转基因事件的 3418 项监管审批。获得监管审批最多的五个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玉米仍然是获批事件最多的作物,其次是棉花、马铃薯、油菜及大豆。


1996 年以来,商业化的转基因性状主要包括抗除草剂、抗虫、复合性状(抗虫+抗除草剂,抗多种虫和抗多种除草剂)等。各种性状的商业化面积也是逐年增加的,其中复合性状的增长速度最快。2015 年复合性状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3%,2014 年这一比例是 28%,表明复合性状仍是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同时促进了转基因种子的繁荣。1996 年以来,转基因种子的市值由最早的不足 1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53 亿美元。转基因种子在全部种子中的份额也不断增加,目前约占全球种子市值的 1/3。预计全球已收获的最终商业产品( 转基因作物和其它收获的产品 )的农场出场收入为转基因种子单独价值的 10 倍以上。可以预见,未来由于对高产作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可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转基因应用的市场价值还将继续增长。

▲ 来源:吴立


3) 推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初,全球人口只有 17 亿,而现在已超过 70 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 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 97 亿。从全球来看,目前有 8.7 亿人口长期面临饥饿,20 亿人口营养不良。


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的小麦和水稻绿色革命之后,作物生产率的增速开始下降,很明显仅靠传统作物技术,到 2050 年不能供养 90 多亿人口。未来只有在使用传统作物技术(适应性更好的种质)的同时采用生物技术(适当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性状),才能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生态安全 。转基因作物对于减少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化肥等来减少虫害以及增加土壤的肥沃力,农药及化肥的过度使用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转基因种业的应用,能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产量同时减轻耕地使用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保护生态安全。


ISAAA 数据表明,1996 年-2014 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作物产值增加了 1500 亿美元;减少了 5.8 亿公斤杀虫剂活性成分的使用;节约了 1.52 亿公顷土地;仅 2014 年一年就减少 270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一年在公路上减少 1200 万辆汽车。转基因作物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农业生产率/产量能够在现有的全球 15 亿公顷耕地上实现增长,因此也保护了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4) 转基因技术对全球种业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良好的市场前景与高额的利润回报,吸引了大量种业公司进行投入,也使得全球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发展高速化:转基因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培育出了许多高产优质的良种,全世界逐步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种子产业,推动了种业高速发展。目前全球的种子市场规模约 500 亿美元。市场垄断化。近 20 年来,大型种子企业对全球种业的垄断不断加剧。1996 年,世界前 10大种业公司的种子销售收入仅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 16%,而 2012 年则提高至 62%,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垄断化。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制了全球超过 9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1996 年孟山都公司开始进入阿根廷市场,2002 年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已占据了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 99%。


技术精准化:生物技术近 30 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引领种业的创新日新月异,作物育种已经由培育新品种向创造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由选择育种向设计育种、由传统育种技术向传统技术与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结合等方向发展。


作物育种已经步入分子技术育种的新时代:跨国种业公司基于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开发出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抗病抗逆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构建了庞大的分子信息数据库;依靠精密设施设备和长期的基础积累,记录了包括光学、近红外、X 射线在内的作物表观特征数据,形成了庞大的表型数据库;在发展生物信息学基础上,构建了表型数据和分子数据的有效衔接,架起了种质基因资源信息和庞大的表型数据的桥梁,建立起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向“科学”的根本性转变。


资本 扩张化:国际种业巨头的形成基本上都是走一条借助资本收购兼并的跨越式扩张之路,而不是仅仅依靠自身的滚雪球式发展。现在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孟山都其前身是化学工业公司,在 1980 年代以前并未涉及种子与生物技术领域。1981 年孟山都成立分子生物学团队,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孟山都的战略研究核心。1982 年,孟山都的科学家首次从基因上改变了植物细胞,并收购了以大豆种子业务闻名的 Jacob Hartz 种子公司。1984 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切斯特菲尔德成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1987 年在美国进行了生物技术作物的首次农田试验,1995 年以后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大量并购及公司间合作。比如,收购棉花种子龙头企业 Delta & Pine Land 公司、大豆和玉米种子龙头企业 Asgrow Agronmics 公司、全美第二大种子公司 DeKalb,收购 Seminis 公司进入蔬果种子领域等。通过收购兼并,其在 2004 年超过当时的种业老大先锋,成为全球种业的第一。与孟山都类似,其他种业巨头发展路径也基本如此。实践证明,资本融合、兼并重组是目前种业公司做大做强最有效的路径。


不难看出,目前种子产业已经由传统的种植业演变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市场垄断型、人才密集型、经营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

▲ 来源:吴立


9. 国内转基因技术积累


1) 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领域上的应用


我国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方面的领域主要在于提高作物的抗除草剂、抗虫害、抗病毒及抗逆等特性:


抗除草剂: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将除草剂作用的酶与蛋白质基因转入植物,从而使得转基因作物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第二种是以除草剂为底物的酶的基因转入植物中并在转基因作物中将除草剂催化分解,达到保护作物的作用;第三种利用除草剂能识别和作用植物特定酶的特定位点功能,运用基因突变方法使相应位点发生突变。


抗虫害: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成功人工合成和改造了植物抗虫害 Bt 基因,获得了高棉铃虫转基因棉花品种和品系。目前拥有我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花已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大大地减少了农药的用量。


抗病毒基因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人工合成和改造了天蚕蛾的抗菌肽基因,导入了马铃薯主栽品种米拉,获得抗病性提高 I~III 级抗青枯病的转基因株系,并在四川省获批进行环境释放。目前我国已运用抗菌肽基因对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及番茄青枯病、桑树及桉树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等进行基因工程研究。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形状,包括抗寒、抗寒、抗盐等。在抗盐性方面,我国已成功克隆了普氨酸合成酶、山菠菜碱脱氢酶、磷酸山梨醇脱氢酶等耐盐基因,并已进入了田间试验阶段。


2) 我国转基因技术 已为商业化种植作好准备


二十世纪 80 年代,我国制定“863”计划,正式把换基因作物列入国家发展重点,转基因作物正式与载人航天、登月工程、信息技术等项目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转基因技术开始处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的重要位臵。1996 年,我国投入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到 47种,设计各类基因 103 种,接近 20 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及环境释放阶段。


1997-1998 年,中国农业部共批准 5 种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生产,包括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延熟番茄、抗病毒甜椒以及番茄,随后,转基因木瓜和转基因杨树也批准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阶段需要经过两个程序:①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②按照《种子法》及相关办法规定,经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批,进行区域试验并获得品种审定证书。我国转基因育种开始踏入商业化阶段,在各个转基因品种均取得重大成果:


我国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中最大的成果是抗虫棉花。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人工合成和改造了植物抗虫害的 Bt 基因,并获得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和品系。目前,抗虫棉花扔是我国主要种植的转基因品种,国产棉花中95%都来自于转基因。种植了转基因抗虫棉后,每公顷抗虫棉化学农药用量可减少 47 公顷,国内每年化学农药使用量可减少接近 1-1.5 万吨。相当于我国每年化学农药总产量的 7.5%。


转基因水稻是我国在全球转基因技术领先的成果之一。转基因技术能够是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新的飞跃,水稻从原来的粮食转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转基因水稻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奖不同品种的水稻或者近缘物种的抗虫基因、抗病基因等导入到某种水稻基因组内培育新的水稻品种。1995 年,中国农科院开始 Bt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工作,1999 年获得农业部成果鉴定,开始中间试验。2002 年,中国农科院 Bt 抗虫转基因水稻完成环境释放,2003 开年开始生产性试验。随后多个抗病虫性的转基因水稻都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华恢 1 号”和“Bt 汕优 63”首次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并批准在湖北省种植。但由于“转基因水稻事件”以及“反转”人士的反对,获得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一直没有完成品种审定,因此转基因水稻难以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目前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油菜4种作物进口安全证书,但目前只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的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我国法律规定进口用的加工原料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在国内种植,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的能够在国内种植。因此,2009年转植酸酶玉米获得了安全证书后,一直没有进入商业化种植。


目前, 我国转基因玉米 的研发方面已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独创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已经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并完成了产业化的准备阶段,具有知识产权的转 EPSPS 基因耐除草剂玉米和转 Bt 基因抗虫玉米也已经进入生产性试验和环境释放阶段,均具有产业化推广的优势。2015 年 7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科技研究所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 BVLA430101 继 2009年获得安全证书并过期后,再次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国务院指出“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玉米产业化进程。


10. 相关种业公司投资建议


国内目前涉及种业的上市公司共有 9 家,从长期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大北农。


1) 隆平高科


公司是国内杂交水稻种子的龙头企业,杂交水稻育种实力稳居全国首位,雄厚的科研积累是公司长期成长的基础。中信集团的入主,因一部夯实了公司发展基础,为公司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基础,为公司增加科研投入保持科研领先、持续并购做大做强以及走向国际化创造了前提。而这也是国际种业巨头做大的主要路径。


我们预计,加入国家队之后的隆平高科将在政策扶持力度、资本优势、产业布局等方面远远领先国内竞争对手,且未来两年产业整合步伐、国际化战略将加速落地。公司是国内最有可能成长为国际种业巨头的企业。预计公司 2016-2018 年净利润分别为 6.04 亿、7.96 亿、10.13亿元,对应 EPS 0.48、0.63、0.81 元,同比增长 23.07%、31.79%、27.24%。12 个月目标价 25 元,对应目标市值 310 亿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价格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2) 登海种业


公司是国内国第一个民营玉米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其研发的杂交玉米品种多次刷新了我国玉米的高产记录,科研基础雄厚。当前公司品种体系完备,先玉 335 处于成熟期,经过前期退货事件渐入正常。登海 605 99 作为中坚品种,还处于成长期,是推动业绩增长的主力。代表籽粒收获方向的登海 618 等新品种正在导入期,未来成长有持续性。


公司是国内杂交玉米种子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实力雄厚。公司品种储备丰富,梯队完善。虽然当前面临行业下行的局面,但公司底子仍在,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预计 2016-18 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4.9、6.2、7.83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56、0.7、0.89 元,同比增长25.81%、26.2%、26.16%,给予 17 年 30 倍 PE,则 6 个月目标价 21 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品种推广速度不达预期;病虫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3) 大北农


公司旗下金色农华,其华占系列杂交水稻种子和农大系列杂交玉米种子,在国内种子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集团下属生物科技公司,是承接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研究中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在转基因种子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一旦政策环境齐备,具备迅速推出转基因种子的技术储备。公司前瞻性的进行种植服务商转型,符合行业发展大趋势,为公司后续发展积攒新动力。


随着养殖景气传导及公司管理改善,4 季度起将是饲料销量加速增长阶段,销量增长有望贯穿 2017 年全年。由于客户结构定位、产品定位及品牌、市场影响力等相对较强,上市公司销量增速大概率在行业增速以上。公司“互联网+生猪”领域顺利推进,战略布局“互联网+水产”,打造“渔联网”,提升水产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缩短行业供应链,加速周转流通,引进金融服务,提升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产出效率。预计公司 2016/17/18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11/14/19 亿,增速同比分别为 56%、32%、32%,对应 EPS 为 0.27/0.35/0.47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0 元。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完)

编辑@新锐恒丰研究院

联系: novoseed@163.com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查实原作者,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相关报道:


种业的商业逻辑:“资本+ 并购+ 全球化”

我国未来玉米研发新趋势

 在玉米种业”巨头“环境下生存的那些“小公司”

未来中国种业将只剩下约5-8家种子公司

研究种质基础仍是未来玉米育种的关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