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解读】《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解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国档案卷帙浩繁、形成年代久远、载体形态各异,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别很大,加之档案保管条件各不相同等原因,现阶段,各地档案部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档案破损、虫蛀、霉变、纸张酸化、字迹褪变等老化现象。在开展档案修复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保存对象、技术力量、设施设备不同,抢救与修复工作方法、技术水平迥异,就使得档案抢救修复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和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以下简称《修复质量要求》)(DA/T 64.3—2017)是继《档案修裱技术规范》(GB/T 25—200)后颁布的一项与档案修复相关的档案行业标准,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档案修复质量要求,规范修复工作,以实现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从技术修复到技术加管理修复、从数量考核到质量加数量考核的转变。
《修复质量要求》的定位
档案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档案修补、托裱、去污、去酸、字迹加固、字迹显示与恢复、更换卷皮(卷盒)、整平、干燥等。档案修复技术的实施离不开修复工艺、修复材料和修复过程等。修复技术的发挥与修复方法、修复设备、修复工作者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上述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档案修复质量。在制定《修复质量要求》时,首先要考虑档案修复对象的复杂性、技术的繁琐性及具体方法,其次要考虑修复活动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修复质量要求》遵循档案修复原则,参考了如图书古籍修复、纸质文物修复等相关领域规范。针对手工操作难以判断质量好坏的特点,《修复质量要求》对修复工作中的每一项具体操作都尽可能引入量化指标,使其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修复质量要求》引用的标准有:《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 25—2000)、《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 1—2000)、《古籍特藏破损等级标准》(WH/T 22—2006)。《档案修裱技术规范》对档案托裱技术操作进行规定,涉及装裱材料、装裱方法和装裱步骤, 但缺少去酸、去污、字迹加固等技术内容;《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对装帧形式、修补质量、修复材料等有所规定,但讨论的对象是古籍。在编制过程中,除了参考和引用这些标准,还要兼顾档案破损的各种情况和修复技术的自身特点。
《修复质量要求》要符合档案部门修复工作实际情况,并能够在修复工作中被参考和应用。档案修复技术以手工为主,操作随意性大,因人而异,容易出现修复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此,仅有修复原则和引用标准是远远不够的。修复质量管理要依据一套可靠完善、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修复质量标准,档案修复操作流程、方法、选材、技术要求等都需要有普适性、中立性和规范性。普适性即一般操作者通常情况下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在实施修复技术时需要遵循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比如托裱过程中字迹不洇化、不扩散或纸张无皱褶等;中立性是既不能将标准定得太高,又不能将标准定的达不到质量要求。中立性要求技术指标要符合实际情况,操作中既有约束,又不失灵活性;规范性就是指修复过程中要遵循《修复质量要求》,针对不同程度的破损档案,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如选择修复材料时,修复纸张要比原件纸张薄、颜色要浅。《修复质量要求》不能覆盖所有档案修复的偶发性或特殊性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纸张和字迹的档案破损,该标准涉及较少,如硫酸图纸修复等。
纸质档案修复技术质量要求
《修复质量要求》规定了修复过程中的所有技术要求,其中涉及对每一项单独技术的要求,如去酸、去污、字迹加固、字迹恢复、黏合剂和修复用纸的选择、修补、干燥、裁切、装订、修裱、修复后档案外观等。
目前,去酸技术是档案、图书、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热点议题和难点问题。《修复质量要求》规定,档案纸张pH值在6.2以下的可以考虑实施去酸技术。去酸技术包括液相去酸和气相去酸,目前,档案纸张去酸技术一般选择液相去酸。液相去酸包括水溶液去酸和无水去酸,遇水字迹扩散的档案不能采用水溶液去酸处理。去酸后纸张要有一定的碱储,以便在日后保存过程中可以起到抗酸和缓冲的作用。
保存过程中,难免出现档案附有灰尘颗粒、泥斑、霉斑及有机物腐烂后留下斑迹的情况,针对不同污渍和污斑,应采取不同的去污方法。去污时要尽可能减少对档案原件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去污物质的残留。对水斑、泥斑、铁锈斑或霉斑等进行去污时,可考虑与纸张修补或修裱等步骤同时完成,以此来减少纸张遇水次数。
对字迹加固和字迹恢复技术的主要要求有:要做到加固剂对纸张、字迹基本无影响;使用字迹加固、字迹恢复技术后,要保证在日后保管中残留物对纸张、字迹基本无影响。字迹加固、字迹恢复技术要有明确的应用范围。
修裱技术是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补”和“托裱”的技术,可明显提高纸张强度并有效延长档案寿命。档案修补技术是对残破档案进行局部修整的技术,一般适用于载体整体强度适中,但存在局部残缺、有孔洞或装订边狭窄的档案。在操作中,修复人员应根据档案原件破损情况,采取补缺、接边、溜口、挖补等技术。修补时,补纸的性质,如原材料、加工工艺等应与原件纸张相同或相似,厚薄、颜色等应略微低于原件,补纸纹路应与原纸张一致。围绕破损边缘2mm处刮掉多余的残破材料,沿补纸边缘撕出或磨出一个斜面,避免搭接处过厚。随后,在补纸上垫撤潮纸排实,以免补纸脱落。溜口或加边时,档案的接口宽不能超过2mm,接口处垫纸排实。浆糊使用要适量,厚薄要均匀,补纸颜色、质地、厚度及帘纹应与原件纸张相同或相似。使用纸浆补洞机时,纸浆投放要适量并与纸张结合紧密。纸张正面要干净,无多余的纸浆残留。要做到修补过的地方不缩不皱,平整洁净,无浆糊痕迹和水渍。
最小干预是档案修复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除非档案破损程度很大,否则对能修补的破损档案绝不要采用托裱方式。对托裱技术的主要要求有:对凡字迹遇水洇化的档案原则上选择干托法,如需要湿托,则需要首先加固档案字迹,然后再托裱。刷浆水时,排笔蘸浆自右向左呈“米”字形或“介”字形运笔刷平,刷平后排笔从一端开始向另一端上下刷动,刷完为止,必须刷均,不能漏刷。每张托裱的档案必须垫纸吸潮排实,不能在档案表面直接使用棕刷,以免刷花、刷破;托裱纸张要平整,原件栏线要正、直,无死折;修补和托裱时字迹和印章要完整,不跑墨、不掉色、不洇化、不扩散。对修裱效果要做到“宁薄勿厚、宁软勿硬”,同时要“薄、光、平、软、长”。
对于纸张粘结在一起、难以分离的档案,如“档案砖”,在实施纸张分离的操作中,要尽力保证档案纸张完整。两张纸粘接十分牢固者,不能硬揭,要保留有字的部位,不能在揭取时因撕破纸张而导致字迹信息无法读取。修复后,裁切纸张时不能裁掉档案原边和字迹;裁切边缘要正、直,不得有毛茬。
档案修复后装订基本要求:要按原档案形式装订,不能破坏档案原装订形式;新案卷按三孔一线,用棉线装订,做到结实、整齐、不掉页、不倒页、不损坏纸张、不妨碍阅读;装订线不能遮盖字迹;档案卷皮的地脚和装订边应尽量对齐;装订松紧适度。
档案修复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
将修复后档案与修复前档案进行对比,要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档案原貌,不丢掉只字片纸,不明显增加厚度,妥善保护与档案内容有关的历史痕迹。修裱后,可随机抽查修复质量,也可以逐卷、逐件或逐页检查,检查样本的抽取主要依据档案的重要程度和检查组织形式而定。检查档案修复质量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或用手触摸,检查修复后档案的纸张是否达到“薄、光、平、软、长”的要求。馆藏单位可以将已完成的、质量上乘的、采用不同修复形式的档案作为参照,在每次修复工作完成后,通过参照对比,分析判断其是否达到要求。
档案修复完成后,修复单位可组织多年从事档案保护和修复的技术人员或依据《修复质量要求》进行逐项检查和评估,也可委托与本单位无关的第三方进行检查和评估。第三方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力量,并配备具有多年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经验的专家。第三方检查时,样本的选取可采用随机抽查、普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完成后出具检查报告。对于重要档案或专题档案,在集中完成修复任务后,可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修复方法科学规范、安全可靠和修复质量高效是评估修复工作的原则。修复质量标准实际上是对修复方法合理与否的判断,修复质量标准与修复技术标准的颁布都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修复工作。档案修复“质”和“量”是一对矛盾,参照《修复质量要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修复数量,降低修复速度,在实际工作中务必要保证修复质量,不可一味地追求速度。
随着档案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修复方法的多元化及修复对象范围的扩大,《修复质量要求》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美芳.正确看待档案修裱技术.北京档案,2009(5).
2.朱玉媛,黄丽华,肖兰芳.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标准建设.档案学研究, 2009(4).
3.赵鹏,王宜欣.论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北京档案,2005(12).
4.王英兰,吴君红.档案修裱中几种情况的技术处理.档案天地,1995(4).
作者姓名:张美芳 黄丽华 吕晓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国家档案局
国家博物馆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18年第9期
《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DA/T 64.3—2017)经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家档案局批准后发布实施。如需阅读全文,请复制以下链接,并在手机浏览器中查看。
http://www.bjdag.gov.cn/new/20180720095343127.pdf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