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聂震宁 | 论作为国家战略的全民阅读

聂震宁 现代出版 2023-03-26
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标志着全民阅读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我国阅读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事件。十八大后,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六年倡导全民阅读,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把全民阅读列为八大文化工程之一并做出规划安排,国家先后有多项立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对全民阅读予以保障,标志着这项国家战略正在得到持续的实施和推进。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讨论阅读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我国一项国家战略并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我们的刊物官微尝试将7600字的原文,压缩凝练到3900字,以飨读者。如您想阅览全文,不妨在文后试试识别小程序二维码。

阅读,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行为,为什么会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我国一项国家战略并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求来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人类社会从来就高度重视
阅读的作用

早在2500年前,中华民族处于先秦时期,欧洲文明处于古希腊时期,当时就不约而同地在崇尚阅读,涌现了许多人类文明的元典和代表性人物,都高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只要不带偏见,许多历史学家都会把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列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加以推崇。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数千年不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书籍出版、保存和阅读不曾中断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一直是把读书作为具有极高价值的行为加以推崇的。

欧洲的社会阅读也曾经有力推动过整个欧洲的革命性变化。公元10世纪之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15世纪德国古登堡发明了现代机器印刷术,整个欧洲社会的阅读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社会阅读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进步的人文主义作品得到空前的传播。新印刷术还支持了德国的新教改革,马丁·路德的著作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教堂内的经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18世纪以来,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阅读活动对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实例是18世纪法国发生的“阅读革命”,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有力的推动。此后,19世纪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改造和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的诉求,对法兰西社会的建设、变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美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对各个历史时期阅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法国的巴比耶的《书籍的历史》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阅读特点进行了讨论,而且着重对18世纪的“阅读革命”提出了比较深刻的看法;夏蒂埃所著《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中有两章专门讨论读者阅读和阅读史。美国著名阅读史领军者罗伯特·达恩顿的一些著述如《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对阅读与社会变迁的规律有过尤为深入的揭示。

19世纪德国发生的“阅读革命”推动了德国社会各阶级及阶层的文化融合,促成了现代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形成,实现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整体现代化。19世纪英国大众科学读物阅读全面兴起,从而确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体系。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与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学术上值得深入研究。






社会阅读在我国近现代社会
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20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朝着现代化方向连续转型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阅读也在社会的连续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从20世纪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五个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来看它们与社会阅读的关系。

19、20世纪之交,以“西学东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阅读,正是结束帝制前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洋务运动推动下,许多省份也渐次创建图书馆,开启了中华民族过去不曾有过的公共阅读。与此同时,1905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推动我国新小说作品蜂拥而起,引发了国民阅读小说的热潮。历史学家认为,包括“西学东渐”和“小说界革命”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改良精神的书刊出版和阅读,与不久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有着很明显的因果关系。自19世纪晚期起,西方机器印刷技术被引进到我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滥觞,培育并扩展了当时的阅读市场。著名文化学者李欧梵等将中国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追溯到上海的出版业,认为自1895年后,上海的杂志和小报把政治消息与新观念传播给了中国读者;此外,教科书、工具书、小说和科学书籍重塑了中国的国民素质。在世纪之交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商务印书馆,与其说是一家民族资本印刷企业的诞生,不如说是新式文化的崛起。20世纪之初出版业的发展和社会阅读的兴起,与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紧密相关联的。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20世纪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之前后,社会阅读也呈现了热烈景象。1915年9月15日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引起了社会阅读的热潮。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文学革命引动了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读者阅读新文学新文化读物的热潮。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阅读可谓风起云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当即决定创办《向导》《共产党人》等杂志,兴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党校,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积极培养革命骨干、壮大革命者队伍。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革命书刊阅读,起到了引领和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的重要作用。

20世纪我国第三个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是抗日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14年期间,社会阅读却出人意料地一直得到广泛的开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著名出版家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是最早强烈发声抗议的周刊,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1936年,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态度鲜明地支持“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行量超过25万份,刷新全国杂志发行纪录。因为处于民族存亡之际,当时的国民阅读热情高涨。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广大读者急需阅读进步书刊。许多进步出版机构也都在为抗战发声呐喊。在以延安为代表的各抗日根据地,更形成了一股文艺出版和阅读的热潮。延安出现了革命诗歌创作热潮和街头诗运动,并且开展了几次大型的集体创作活动。抗日根据地的许多作品传播到重庆等国统区,深刻影响了广大爱国进步青年,促成许多爱国青年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

20世纪我国第四个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随即开展的扫除文盲运动(简称扫盲运动)在当代阅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1952年,我国发起了一项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极为重大的扫盲运动。此后全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历时五十年的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逐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大众读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当时许多优秀大众出版物一经出版就能引起轰动,几乎达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造就了大众阅读的热烈景象。

20世纪我国第五个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阅读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改革开放启动之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和阅读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几乎与此同时,1978年5月初,国家出版局决定专门调集纸张,重印一批中外文学名著。这些开放重印的中外文学名著一经面世,社会上顿时出现争相购买阅读的热烈景象,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做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准备。改革开放正式启动之后,出版业顺应社会需求,大力改革创新,提高出版生产力,使得更多中外文学、文化、学术名著和知识读物像排炮一样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关头都与国民阅读有着紧密的关系。许多优秀出版物激发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满足了广大群众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精神需求,全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国民阅读状况。





国民阅读状况越来越受到
当代社会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几乎每隔十年提出一次开展全民阅读的倡议,而且具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1972年第一次倡议“走向阅读社会”,主要是面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1982年第二次倡议“八十年代的目标——走向阅读的社会”,则是面向全世界提出,当时欧美发达国家因为遭到“电视病”的困扰,传统阅读受到挤压,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警觉;1995年第三次倡议“希望散居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则是面对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电视病”加上“电脑病”的弥漫性到来,国民阅读状况愈发出现颓势,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倡导阅读的力度。重视国民阅读、重视终身学习能力和文化素质提升,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趋势。

在世纪之交,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998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60.4%,此后,我国国民阅读率逐年下降,到2006年只有48.1%。这一调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增强了改善国民阅读状况的紧迫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全民阅读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十七大提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全民阅读作为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引发了全民阅读的热潮。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通过立法对全民阅读予以保障的同时,一些省区市也通过地方立法来保障和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全国各地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有着许多创新性安排,其中亲子阅读、社区阅读、机关阅读、企业阅读、特殊人群阅读、图书馆阅读以及中小学校的校园阅读等,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十九大以来,全民阅读受到更多重视。因为,开展全民阅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展全民阅读,将能够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开展全民阅读,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阅读,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




▍ 作者 聂震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
 载《现代出版》2019年第6期

  欢迎个人转载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相关阅读 ●




● 郝振省 | 对全民阅读的几点理论思考

● 于殿利 | 商务印书馆掌门人谈读书

● 张晗、卢嘉杰 | 数字鸿沟视阈下的全民阅读城市建设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现代出版》杂志社

国内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80-431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Q750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033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979/G2

| 合作数据库

| 声明  
 我刊未授权任何个人、单位代理稿件业务,投稿请通过电子邮箱xiandaichuban@163.com或中国知网采编平台http://t.cn/R9ZncFC
● 
我刊无独立官方网站,望作者及读者周知,谨防受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