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邶风·凯风 | 诗经讲演录 ⑩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邶风



原文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


煦风南来路迢迢,吹拂那片枣树苗。

树苗渐渐长得好,慈爱母亲真操劳。

煦风南来路迢迢,吹拂长长枣枝条。

母亲善良又明理,儿却个个不成器。

甘美寒泉水漾漾,浚邑之人得滋养。

娘的儿子有七个,依然劳苦没福享。

小小黄鸟声婉转,听着令人眉舒展。

娘的儿子有七个,无人能解母心烦。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凯风”,和煦的南风,南风吹来,草木欣欣向荣,因而被认为是长养之风。

2.“棘”,酸枣树。“棘心”,酸枣的树苗,树苗幼小的时候,颜色赤红,人们称其为棘心。

3.“夭夭”,旺盛貌。

4.“劬”,音渠,辛苦操劳。

5.“棘薪”,已经长大的酸枣树。

6.圣,睿智、明理。

7.令,善。

8.浚,地名。

9.“睍睆”,音“献缓”,鸣叫声。


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诗中把“凯风”比作母亲,把“棘”比作孩子。凯风也就是南风,它吹拂在身上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正像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温暖。母亲从儿子刚出生到长大成人,一直为他们辛苦操劳。母亲很伟大,然而儿子们却不成器。儿子们念及母亲的操劳,反躬自责,深感愧疚。


《诗经名物图解》:棘 


后二章以寒泉和黄鸟作比喻:寒泉在浚邑之地,犹能滋养那里的人和物。而母亲的儿子有七个,都已长大成人,却不能侍奉老母,致使母亲仍处在操劳之中;那小小的黄鸟犹能以好音取悦于人,而七个儿子却不能慰悦慈母之心。由这种对比,来衬托儿子自责之深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诗经名物图解》:黄鸟


这首诗语言平实无华,却深切地道出了母亲的慈爱,读之者莫不为之动容。正因如此,“凯风”二字也就成了母爱的代名词。所以后世人为妇女作挽词、诔文,常用“凯风”“寒泉”来写其母爱精神。汉魏乐府中有一首游子思念母亲的诗——《长歌行》,此诗多半是从《凯风》一诗化出来的:“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由此可见《凯风》一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那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它只是一首单纯歌颂母爱的诗吗?


《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孔颖达说:“此母欲有嫁之志,孝子自责己无令人,不能安母之心,母遂不嫁。故美孝子能慰其母心也。”


这是说卫国这个地方风俗淫逸,一个妇女已经有了七个孩子,丈夫去世后,还想改嫁。儿子们没有因为母亲想改嫁而责怪她,而是反躬自省,认为自己没有尽孝道,所以作了这首诗。母亲被儿子们的诗感动了,最后没有改嫁。


《毛诗序》的说法,并不能从《凯风》一诗本身中看出来。但《毛诗序》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先秦《孟子》一书中曾经讨论过《凯风》这首诗。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老师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表达出抱怨的情绪?孟子回答说:这是由于这位母亲过错小的缘故。孟子没有说这位母亲究竟是什么过错。而《毛诗序》的作者则明确说:这位母亲想改嫁,并说她是受了卫国“淫风流行”的影响。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也许应该相信《孟子》和《毛诗序》的看法,其实,这引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即一位死了丈夫的妇女到底应不应该改嫁?


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妇女要遵守“三从”之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嫁人,要从一而终。


宋明时期,因为道学流行,对妇女思想的束缚更严,程颐曾明确反对寡妇改嫁,提出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所以,宋以后学者解释《凯风》一诗往往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比如,南宋的王质《诗总闻》就不相信《毛诗序》之说,认为《凯风》只是孝子怜爱母亲,见母亲劳作,而责备自己的妻子不能孝敬婆婆,还让她继续操劳。



明代季本《诗说解颐》也认为《凯风》就是一首儿子自责不能孝顺母亲的诗,根本没有卫地淫风流行、母欲改嫁之意。孟子说这首诗“亲之过小”,如果母亲有改嫁之意,那“过”还能算小吗?


在我们今天看来,所谓卫国“淫风流行”,实际是卫国文明比较进步,思想比较开化。但传统社会的儒者们不愿意接受这种进步和开化,视之为“淫风流行”。


这位女子的丈夫去世了,她想要改嫁,找另一个男人做生活的伴侣。从人性角度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位女子已经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了。丈夫死了,还想要改嫁,是不是生理欲望太强了。作为母亲的孩子们也感觉很丢人。其实,这一类问题,直到近现代也还存在。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首诗的创作,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对一首诗的理解也有其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孟子说,对诗的理解要能“知其人,论其世”。


我们读一首诗,不仅仅是欣赏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在探询历史,探询社会,探询人性,探询真理。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邶风·燕燕 | 诗经讲演录 ⑨

- 国风·邶风·柏舟 | 诗经讲演录 ⑧

- 国风·召南·摽有梅 | 诗经讲演录 ⑦

- 国风·召南·甘棠 | 诗经讲演录 ⑥

- 国风·召南·鹊巢 | 诗经讲演录 ⑤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文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