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琶资讯||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GUPA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现就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
0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02
总体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03
基本原则
● 坚持分类建设。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
● 坚持扶强扶特。着力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 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 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 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建设内容
● 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 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
● 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高校要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 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
● 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
● 强化管理,制度严起来。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课程管理。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
● 政策激励,教学热起来。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 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认定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组织管理
● 教育部负责统筹指导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和机构研究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公布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结果。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推动本地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配套政策,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省级课程服务平台的管理,积极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开放共享。
● 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立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健全支持政策,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要率先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 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组织制订相关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南,引导高校汇聚优秀教师联合建设课程群,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 课程服务平台承担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和数据安全保障的主体责任,配合开展课程审查和线上教学活动。要不断更新并提升技术和数据服务水平,监控和打击不良学习行为。加强课程平台间的交流与合作。
●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地方高校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附件
推荐认定方法
01
推荐范围
普通本科高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均可推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02
推荐类型与计划
● 线上一流课程。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中国慕课品牌。
● 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
03
推荐条件
推荐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
04
推荐方式
除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继续按有关文件实施外,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采用以下推荐方式。
(一)推荐总额
教育部按照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年计划总数确定推荐总额,分别下达至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二)分赛道推荐
按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特点分赛道推荐,名额分列。部省合建高校推荐课程纳入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赛道。
(三)推荐方式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三年推荐额度,在规定的年度上限数额内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教育部。
(四)推荐材料要求
课程团队须提交申报书、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等)和其他佐证材料。
05
认定方式
教育部分年度组织专家对推荐课程进行认定,经公示后向社会发布。对课程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五年内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科学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06
认定课程管理
教育部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课程须继续建设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文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会议征稿
会议影像
阅读推荐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创办于2013年,每年出版2辑,中国知网(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性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办刊宗旨,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办刊方针,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南方治理评论》立足广州,放眼世界,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业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从而确立中国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栏目设置有“学术一线”、“数据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都市报告”、“南国讲堂”、“珠江书评”、“行家对话”等。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文逸楼512室《南方治理评论》编辑部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微信公号:wanmuxuetang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注册后选择“社会政法”)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GUPA教研事务部
协理|GUPA行政事务部
支持|GUPA学生事务部
出品|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南方治理评论》 :gdgzpar@163.com。《社会创新评论》:swrgz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