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招聘||公益基金会创新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招生简章
公益基金会
创新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
招生简章
公益基金会是我国第三次分配专业化的重要组织载体。大部分公益基金会的专职人员规模多在十人以下,多长期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公益慈善专业服务,在品牌建设、公益筹款、项目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结合公益基金会的特点,为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学习的机会,本实验班与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基金会、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广州市海星公益基金会、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六家基金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这六家合作单位既有“服务青年”的共同议题,同时又向青年创业、乡村妇女发展、社区发展、青年教育等不同领域延伸,每家公益基金会可以接纳4位左右学生为期一年实习,根据学生意愿和基金会的实习岗位内容和要求进行信息匹配。
本协同育人班获广州大学教务处2021年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一、培养目标
1.面向公益基金会专业人才匮乏的人才瓶颈,培养适合公益基金会成长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和策略,将公益基金会实践中的经验吸纳到人才培养中;
3.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迭代调整与创新能力,具备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和专项能力。
二、培养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实践需求-理论总结-推动实践发展的循环迭代中动态调整,借助实验班形式,致力于在行动研究中达成高校研究者和基金会实践者协同推进公益基金会人才培养。
2.公益基金会是共同富裕背景下更好达成第三次分配的专业化组织,该类组织的发展需要社会学、社会工作、品牌营销、公益筹资等方面综合素养的人才。实验班通过跨专业招募学生,然后通过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育,培养适应公益基金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1.实践导师在实习期间的“结对子”督导。六个合作基金会都已确定合作实践导师,学生进入基金会之后由实践导师进行督导,调动基金会资源提供学生成长的实践机会,在实务中成长。
2.每两个月一次实践导师讲座进行跨组织交流和学习。每两个月由一位实践导师开展一次实践导师讲座,所有学生参与,讲座在轮值实践导师机构举行,促进跨组织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探讨。讲座主题由各机构提出,经共同商讨提前一个月确定,方便实践导师充分准备。
3.每两个月一次小型研讨会。由实验班负责老师、实践导师、学生充分交流,发现基金会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前一个月确定研讨会主题,在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确定研讨会议程,通过研讨会深度交流,提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思路和建议,然后由实习导师和学生到基金会进行实践检验。这是达成创新思维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
四、学分和评价制度
1.对学生实行实践导师和课程教师双重评价制度,各占50%。实践导师对实习期间学生在一线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品牌建设与筹资等三方面的核心能力成长情况进行中期和末期评价,中期评价意见供学生参考改进下半段的实习成效。课程导师对学生参与小型研讨会的准备素材、发言情况、吸纳研讨会进入实践的执行情况(可结合实践导师意见)进行评价。
2.协同育人班提供21个学分学习成绩置换。公益基金会概论(1.5学分)、公益基金会项目策划与管理(1.5学分)、基金会与公益慈善研究工作坊(2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共21学分。班级成立后,相关课程会在教务处选课系统上显示,供同学选择。
五、培养特色
1.因地制宜,协同多家公益基金会合作培养人才。发挥广东省公益基金会数量众多的优势(在各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一),协同在广州注册的省级和市级六级基金会合作,既可以通过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推动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度互动,又能够发挥不同基金会的优势,有利于增进对基金会行业的整体认识。
2.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相结合。公益基金会求贤若渴,不仅积极参与人才合作培养,而且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培养招募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从而可以较好的达到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的配合,为学生提供到公益基金会就业的蓝海领域。
3.具有公益基金会人才培养先发优势和增长潜力。目前尚未有成熟的公益基金会人才培养院校和组织,但已注册的公益基金会有6383家,其中广东省962家。预计随着第一代企业家进入晚年,以及共同富裕的推进,公益基金会的数量还会快速增加。我校如能顺利开启公益基金会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将具有良好的先发优势和增长潜力,为我校社会学、公共管理、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
4.“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理论-实践迭代课程建设创新模式。公益基金会人才培养课程尚不成熟,需要积极从实践中调查和总结议题,进行理论总结,然后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通过这种迭代创新模式开发课程讲义和教材,热烈回应公益基金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5.实践导师和课程老师协同指导管理制度。在基金会的实务工作由实践导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实践导师的讲座和课程老师的小型研讨会由课程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并提供调查研究方面的指导。
六、报名要求
1.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持续参与志愿者活动者优先;
2.有较强烈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关怀意愿和取向;
3.修过社会调查、社会创新、项目管理、品牌传播等相关课程优先;
4.大四第一学期结合毕业实习要求,愿意在相关基金会实习三个月及以上。
七、报名方式
1.提交自我简介一份,介绍报名要求三个方面的情况,有其他相关情况也可以提供。自我简介请发至课程主持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方英副教授邮箱fangyinggz@qq.com,有效时间:2022.4.25-5.25;
2.公布录取结果:5月底;
八、附录
附录1:六家合作公益基金会简介
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是一家聚焦青年公益的资助型基金会,于2012年在广东省民政厅注册成立。与人公益基金会提出“青年公益”的理念,围绕兴趣激发、创意启蒙、行动转化、价值深化链条,通过支持青年公益倡导类项目以及青年人为主体发起并执行的公益项目,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影响青年人参与公益,以基金会自主实施和资助青年伙伴项目,引领青年关注社会议题并采取有效行动,给社会带来美好改变,共创青年社会价值。该基金会已经连续三年在我校设立“与人杯高校公益项目大赛”分赛区,通过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
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简称“岭南基金会”)于2011年经广东省民政厅核准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公募性基金会,2021基金会年获评“广东省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为首批获认定慈善组织。岭南基金会是广东本地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的基金会,由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发起,重点支持岭南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在社会公益领域以公益慈善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推广多元教育理念、推动社会教育公平。
千禾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是首批获得广东省民政厅认定的慈善组织之一,广东省5A级基金会。以“支持成长中的社区公益组织与个人”为使命,主要通过“城市支教”、“小禾的家”、“可持续社区”、“益动Walking Proud”四大公益项目,以多方合作建立专项基金和资助有利于促进社区公正、关爱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的方式,动员并联结基层政府、企业、基金会、慈善团体和研究机构等各界力量,持续开展社区服务、共建共享社区资源、打造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创新发展、合作,进而建设公正、关爱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是全国首家致力于乡村妇女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广东省 5A 级基金会。以“共创妇女儿童友好乡村”为使命,主要通过“绿芽乡伴”、“绿芽童行”两大主要服务项目,以资助或提供服务的方式,从文化生活、健康卫生、权益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关注乡村妇女儿童群体的发展,为乡村妇女改善生活状况、发挥潜能、参与公共事务等提供资源条件及行动支持,并致力于向全国乡村地区未成年提供均衡、全面、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性教育。
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少先队广州市工作委员会共同创办的公募基金会。它主要面向广东省区域进行公众募捐,接受自愿捐赠、投资收益及其他合法收益,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开展扶孤助学和扶困助学等活动,资助市内各地区、单位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各类活动,支持和推动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工作,奖励优秀青少年及为青少年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促进我市青少年事业的发展。
广州市海星公益基金会是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成立的一个慈善机构,成立时间为2019年6月12日。它是一家专注于广州和周边地区的资助型基金会,主要支持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医、助学等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编辑|李晓琳
编校|谭宇轩
编审|周 博
监制|方 英
建设宜学宜研湾区高地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