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死亡线!记34年前的黄河惊险救援
34年前的今天 - 1983年1月10日,山西省平陆县黄河河面,上演了一场至今鲜为人知的惊险救援。
千里黄河,孕育了中原文明;但黄河流经地区地形和气候多变,漫长河道之中也暗藏着危险。冬春时节,山西一带的河面不时出现巨大浮冰,威胁航船。
黄河浮冰(图自网络)
1983年1月9日,一艘载有58人的渡船在行使到山西平陆县黄河中央的时候,不幸被冰块围困,进退不得。
危险发生后,岸上军民多次尝试救援,船上人员也试图自救,但是都被锋利而漂浮不定的冰块阻断。随着时间推移,冰块不断挤压渡船,船上人员处于危险之中!
被困船上的群众(图自重现事件的电影《冰河死亡线》剧照)
接到地方求助后,解放军空军马上派遣傅文明和杨英源两个机组,分别驾驶3869和3709号国产直-5(一说苏制米-4)直升机,连夜从北京通县机场赶往山西平陆,参加救援。
国产直-5 / 苏制米-4直升机(图自航空物语)
直升机到达后,先向渡船空投了保暖衣物和食品,解决了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然而在研究具体营救方案的时候,人们遇到了难题。
理想情况下,直升机可以在船边的冰面上降落,将群众接走,但当天冰块厚度不足,想法不可行;或者,也可以把直升机降落到甲板上,但是由于渡船太小,这一方案也无法实施;至于直升机不落地,在空中将人“吊走”的方法,也因为现场能够获得的载具 - 框子和布兜容易被直升机产生的气流掀翻而被放弃。
一架配备了绞车(椭圆框中)的救援直升机。绞车可以被理解为机上的吊车,能够吊挂人员货物(图自航空物语)
面对身处险境的群众,机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冒险尝试理论上可行,但从来没有训练过的方法:直升机单轮轻轻接触甲板并保持悬停,让被困群众登机离开。
直-5直升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完成设计,没有像今天的直升机那样安装完善的自动驾驶设备,一切飞行动作动都依靠飞行员四肢配合完成。单轮悬停,稍有不慎,重达五、六吨的直升机就会坠落,不单救人不成,甚至还要害出人命。
经过试飞,机组判断:没问题!1月10 日下午2点,两架直升机从黄河滩飞向被困渡船。悬停、下降、单轮接船、悬停,飞行员手握着操纵杆,像绣花一样温柔细心地感受和调整直升机状态,终于使直升机半悬半停搭在了船上。
现场照片(图自网络)
直升机刚一稳定,机上的战士就立即跳到船上协助群众分批登机。在群众登机过程中,直升机逐渐“变沉”,飞行员则一刻不停地进行操作保持稳定,让救援得以顺利进行。在40多分钟时间里,两个机组先后往返11次,将寒风中被困28小时的58名群众全部营救上岸,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1983年2月10日,空军分别授予傅文明、杨英源两个机组“黄河冰上抢险爱民模范机组”荣誉称号。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特地拍摄完成了故事片《冰河死亡线》,以纪念这次惊心动魄的救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片源观看。
《冰河死亡线》剧照。遗憾的是,电影中出镜的是米-8直升机,而不是真实事件中的直-5。(图自网络)
这次冰上营救,只是解放军勇敢救助受难群众的一个缩影。在那之前之后,无论是水灾、火灾还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都有解放军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的身影。
谨以这篇短短的文章,向解放军致敬!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解放军多次进行高难度救援(图自cnsphoto)
背景:国产直-5 / 苏制米-4直升机
首飞:1952年
长度:16.8米
宽度(旋翼直径):21.0米
高度:4.4米
载重:1.6吨
载人:16(救援时为了维持机动性能减少载人)
航程:500公里
备注:以上为米-4数据。直-5为米-4的国产化版本,在哈尔滨生产
推广
新一年,新喜庆
鸡年
大“机”大利,“机”祥如意
航空物语2017新春窗花开售啦!
一套两件,每件直径30厘米
静电贴膜,适合各类玻璃表面
粘贴简单,取下不留痕迹
长按识别二维码,马上下单
3个工作日内快递发货
本产品由物语好机友“悠泊”代售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