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老太太投币,航班全停靠廊桥不就完事了么!
投币老太变成网红的同时,也吓坏了航空公司。据微博@欢乐的云端之上 半开玩笑地报道,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航空公司已经推出多种措施应对:
上图为封闭式客梯车;下图为“许愿终结者”。
有网友表示,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让航班全都停靠廊桥不就解决了么?!
No!请听叨叨妹慢慢道来。
廊桥是怎样诞生的?
五、六十年前的航空黄金年代,飞机上虽然有龙虾有烤鸡还有宾至如归的服务,但出人意料,那时候是没有廊桥的。乘客们上下飞机需要穿过偌大的停机坪,经由一部可移动步梯爬上飞机。天气好的时候倒是能近距离看看大飞机,一旦赶上刮风下雨,乘客就得遭殃。
站在廊桥上的空姐。
廊桥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机场,一条连接候机楼和飞机之间的封闭式金属通道,就是最早的“廊桥”。机场使用“廊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乘客免受天气困扰,有序快速登机。但当时很有意思的是,也有乘客因为看不到大飞机了而倍感失望。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疑似是全球首个使用廊桥的机场。
到底是哪个机场最先使用廊桥,始终存在争议。根据航空史料记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洛杉矶机场、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亚特兰大机场以及旧金山机场都是可能的候选者。
但可以确定的是,1959年旧金山机场首次尝试安装了全封闭、可收缩式的“乘客登机桥”,随后,美国几大航空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要求在机场订购廊桥。
空姐在舱门迎接乘客
美联航要求太平洋钢铁公司(Pacific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建造一种类似于游轮上使用的上下客通道,最好能直接照搬使用到飞机上。后来美联航与之签订了19个廊桥合同,全部用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洛杉矶机场和旧金山机场。
站在廊桥上的空姐
当时廊桥建造是个垄断行业,达美航空也跟这家太平洋钢铁公司签了17个廊桥合同,用在亚特兰大机场。在外观上,这些早期的廊桥与现在的廊桥基本上没太大区别,但价格要比现在贵。1961年时,购买一个廊桥大约需要10万美元,尽管如此,到了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所有的大型机场都安装了廊桥。
现如今,做廊桥的公司多了,价格自然下降了许多,而且有不同“型号”的廊桥服务于不同机型。不过服务A380那样巨无霸客机的廊桥还是不太便宜,价格约60万美元。
“古代”廊桥与“现代”廊桥之对比。
有了廊桥为啥还有远机位?
因为廊桥常常不够啊。
例如,首都机场一共有300多个机位,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廊桥,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远机位。2016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为9439万人次,平摊到每个机位的头上就是30万人次左右。所以,在人多位紧的大型枢纽机场,被坐摆渡车的几率更大。
首都机场T3航站楼,数一数有多少个廊桥位置。
规模稍小的机场情况可能好一些。叨妹咨询了珠海机场的工作人员,他表示珠海机场一共有23个机位,其中廊桥机位17个,非廊桥机位6个。机场主要根据航班性质以及抵达时间决定是否靠桥,同时兼顾特殊情况(如有轮椅旅客等特殊保障,需安排停靠廊桥)。
什么样的航班靠桥概率大?
飞机想靠桥,乘客也想靠桥,但位置不够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了机场的分配原则。航空公司每天进出港航班位置相对固定,机场基本上会首先依据航班抵达时间及间隔来安排。当然,这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 国际航班靠桥的概率较大,毕竟这些航班要优先保障。
2、 过站航班(即待会还要飞走的航班)靠桥概率较大,因为这些航班希望旅客快下快上。
4、 即将维修或者刚修好出厂的飞机一般不靠桥,直接在维护地附近上下客比较方便。
5、飞机停留时间较长的航班,经常不靠桥,以便把廊桥留给更需要的航班。
6、 如果廊桥固定属于某个航空公司,机场一般不会安排其他航空公司使用。
7、执行国际-国内-国内的飞机在第一个国内机场常不靠桥;执行国内-国内-国际的飞机在第二个国内机场常不靠桥。这样做,对飞机和旅客的“总体折腾”是最少的。
“黑科技”摆渡车:80年代匈牙利机场出现了摆渡+登机一体车(左),把乘客送到飞机旁边之后直接上升对接机身,乘客无须下车,动作一气呵成。
本文由网易叨叨妹撰写
航空物语进行部分修改
欢迎关注叨叨妹常驻平台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