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客工场毛大庆:只有喜欢折腾的人,才可能干出创业这样的事 |创新无边界

创新工场 2021-08-04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活在自己或是他人所划定的某种边界之中,这个边界可能是我们对自身能力上限的认知,可能是外界对我们身份的设定,也可能是我们基于常识而形成的一套「行为准则」。


人们似乎感觉,只有站在边界里才是主流的、稳妥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挣脱脑海中的这些束缚去迈出那一步,那么往往会有惊喜等在前方——


正如十年前李开复博士离开谷歌成立创新工场,帮助了许许多多年轻的创业者追寻心中的梦想,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独角兽;正如那些经历、背景各异的一批批创业者选择跳出安全区、闯入无人区,投身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去,全力缔造新的传奇。


回顾十年来时之路,「创新无边界」这一理念不仅深深烙印在了创新工场的骨血之中,还深刻影响着工场系的每一位创业者,也在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创新无边界」系列是创新工场在成立十周年之际推出的全新系列栏目。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去解读工场系创业者心中的创新基因,追寻这些创业者一路走来身上所留下的那些工场印记,希望能够为屏幕那端的你带来些许启发。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


2015 年,46 岁的毛大庆离开工作 20 余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任上辞职,创立优客工场转身涌入「九死一生」的创业大军。


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优客工场已经成为共享办公行业的独角兽,在全球 44 个城市布局了超过 200 个办公空间,搭建起了一个崭新的联合办公生态帝国。


「我觉得创业者可能都有一个共性——不停折腾。只有特别喜欢折腾的人,才可能干出创业这样的事儿。」谈起自己的选择,毛大庆笑着说道。


而在回忆起创业初期带领团队来到创新工场走访、交流这段经历时,毛大庆则严肃了起来:「创新工场早期的发展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正让我知道,哪怕你再有名气、再有势能,创业也并不容易。即使是李开复,也是如此。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分享:

  • 如果要回答「创新是什么」,会选择用哪个词去定义创新?为什么?
  • 如何理解「创新无边界」这一理念?创新究竟是否有边界?
  • 到目前为止,优客工场所完成的最有突破的创新是什么?
  • 你认为优客工场是否有边界,未来又将如何突破这一边界?
  • 如何看待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创业?
  • 创业走来,是什么推动着自己不断突破?
  • 当初是如何与创新工场结缘的?
  • 一路走来,创新工场在自己的创业之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在创新工场成立十周年之际,最想对工场说些什么?


任何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存在着很大潜在的爆发式价值,这确实是没有边界的。



Q:如果要回答「创新是什么」,会选择用哪个词去定义创新?为什么?


我理解的创新,实际上是对那些传统的、我们熟知的、或是已经不太能够适应我们当下需要的东西的一种突破和颠覆。


要想实现创新,首先需要一个创造的过程,这里带有一点发明、发现的意味,但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发明是一个完全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去做一个之前没有的东西,而创新的不同点在于,是针对我们熟知的、已有的东西去实现突破或者颠覆。


Q: 你如何理解「创新无边界」这一理念?你认为创新究竟是否有边界?


我认为创新其实是没有边界的,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更是如此。


「创新无边界」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存在着很大潜在的爆发式价值,这确实是没有边界的。这句话的背后意义,是在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励大家拥有打破边界的强烈愿望。可以说,这句话和我所理解的工场理念,以及工场特点是很相符的。


这些年来,创新工场激发了一大批非常有创意的人,把他们的点子激活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商业模式、科技产品。这是创新工场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致力于去做的事情,也在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领域内做出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突破。


工场会从发现人才的角度出发,去发掘好的项目,然后把劲儿用在对人的培养这件事情上。这一点我是非常有感触的,例如创新工场举办的兄弟会活动,开复老师会花很大的精力带大家游学、参访以及分享,所以每次兄弟会都做得非常有内容、有内涵。


创新工场培养的这一批人,是有创造力、想象力、颠覆力的领军人物,它为中国的未来储备了一大批有洞见、有能力的企业家。我觉得这也是创新工场这十年很有建树的一件事情。

毛大庆在创新工场第三期兄弟会上做毕业致辞

回过头看,我认为今天的共享办公——也就是优客工场在做的事情,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的形态,要想实现真正的颠覆与创造,我认为这个行业恐怕还得有十年的培育期要走。



Q:到目前为止,优客工场所完成的最有突破的创新是什么?


优客工场是在一个已经延续很多年的传统办公模式、企业运行模式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正在引领未来办公场景下的种种企业服务以及资源的连接合作,致力于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而这种突破的根源在于,今天的企业和创新者们需要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生活方式。


眼下中国的社区电商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生活社区,而在一二线城市中,生活社区社交关系相对较弱,人们在办公空间里则拥有很强关系,所以办公场景很适合社区电商的切入。除此之外,社区电商凭借其社交属性,还可以促使空间内的会员将其亲朋好友拉进社群,产生购买行为,由此形成线下用户到线上端用户的裂变增长。


优客工场以会议室、咖啡厅、健身房等空间供应链为核心,完成第一次「人」的裂变——不仅社区内的会员可以享用我们的空间服务,还可以吸引以社区为圆心半径一公里内的潜在用户。而人、财、法服务、社区电商等等这些非空间供应链,则可以让优客工场能够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完成第二次「人」的裂变。这也是我们从最初的几万会员发展到如今的几十万会员的裂变路径。


Q:你认为优客工场是否有边界,未来又将如何突破这一边界呢?


从今天看,我觉得优客工场本身的商业模式仅仅是一个探索的开始,我们公司也才成立了四年的时间。对于未来城市的办公服务,以及由办公服务所衍生的企业服务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至今为止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大批未来的办公用户,他们的公司组织形式、生产形式和生产力要素的配置形式,正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其实远远没有达到稳态。作为服务商,我们非常关注用户的变化,因为我们的用户正处于日新月异地变化过程中,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更新。


我认为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在于一系列技术革命的突破,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突破将反射成为用户的办公需要、企业服务需要、资源链接需要,以及创新融合需要。当这些因素没有达到一个明确、清晰的架构时,我们也要随之改变,所以本质上看我们其实是一家技术驱动、需求驱动的公司。


回过头看,我认为今天的共享办公——也就是优客工场在做的事情,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的形态,要想实现真正的颠覆与创造,我认为这个行业恐怕还得有十年的培育期要走。


Q:你如何看待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创业?


回首过去数十年可以发现,植根于中国的新经济公司守正出奇、锐意进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商业价值的新模式。


团购行业的美国鼻祖 Groupon 如今市值已达 13 亿美金,国内同样以团购模式起步的美团却没有拘泥于团购模式本身,而是结合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及 O2O 产业升级这个机遇,不断地去创新,如今成为市值 600 亿美金的全球最大本地生活流量入口。新经济世界中,中国公司用这些成功案例把 copy to China 的法则更改为 copy from China。


优客工场作为时代浪潮中一员,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会坚定的持续创新,走属于我们自己的商业路径。


我觉得创业者可能都有一个共性——不停折腾。只有特别喜欢折腾的人,才可能干出创业这样的事儿。



Q:回想过去的创业经历,是什么推动着你不断地去改变和突破?


这要回到人的本性上,我觉得创业者可能都有一个共性——不停折腾。只有特别喜欢折腾的人,才可能干出创业这样的事儿。


你可以问问开复老师,作为一个科学家,为什么成立了创新工场,而且一做就是十年?我想这背后的驱动力,肯定不是商业利益。如果纯粹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人很容易走入到很窄的境地里,或者是很难拥有不停的动力。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拥有一颗愿意折腾的心,愿意不停更新、格式化、迭代自己,愿意折腾出新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这才是最可贵的。


Q:当初是如何与创新工场结缘的?


在我创业以前,脑海中的开复老师是一个科学家,并不是一位投资人。但其实,优客工场的产生与开复老师和创新工场有着很深厚的联系,是与小平老师(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开复老师几个人聊着聊着,聊出来的。


起因还是很有意思的,那是在 2015 年的情人节,我们一群人晚上在小平老师家里吃饭,大家都聊的特别开心,也是在那个晚上,包括小平老师、开复老师在内的大家给了我很大的激发,鼓励我创业,所以我是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场合下决定启动优客工场这个项目的。


在我创业之后,开复老师很认真地找我做了一次面谈,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创业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公司?当时大家期待听到是,优客工场是一个创新驱动型的公司,而不是一个政府依赖型、资源依赖型的公司。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这几年我们不断奋斗的一个目标。


创业不久后,我带着团队到创新工场做过一次走访,那是我第一次以一个创业者的视角,看待创新工场、看待开复老师、看待工场这个团队,看完之后我是颇有感慨的。


当时工场在鼎好大厦的办公室非常简陋,用的还是之前商场的地砖,有很多原来的痕迹。但工场给我的整体感觉特别温馨,中午大家在一个大桶里打饭吃。开复老师的办公室是小的没办法再小了,进门基本上就是张桌子。


大家聊了很多创新工场刚成立时期的经历,包括跟人家借办公室,包括开复老师每个月发工资就是从抽屉里拿一万块钱出来,给大家当个生活费放桌上就完了等等。


工场的这些经历在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正让我知道,哪怕你再有名气、再有势能,创业也并不容易。即使是李开复,也是如此。我认为这个感悟是非常有益,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所谓的高管创业、自带流量的人创业,更是如此。


所以工场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创业之初与创新工场的这些交互,是远比投资来得更为重要的东西,也是今天回忆起来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创新工场与我们很像是一种创业的先行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师傅与徒弟、辅导员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



Q:一路走来,创新工场在你的创业之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觉得创新工场像是我们的一个创业辅导员,我从来没把创新工场仅仅当做一个我们的财务投资者。


我会在有问题、有难处的时候,去跟创新工场做一些交流,特别是交流一些非常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应该在哪些点上有所突破等。


我也会经常向开复老师、王肇辉、陶宁问一些问题。开复老师的风格是,只要你问他问题,他就会很快给予回答。我想,创新工场与我们很像是一种创业的先行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师傅与徒弟、辅导员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创新工场与普通的投资者不同的地方。好的投资机构,实际上不仅仅是去投钱,更多的应该是对被投企业其它方面赋能,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左至右依次为:毛大庆、李开复、创新工场总裁陶宁、创新工场前合伙人王肇辉


Q:在创新工场成立十周年之际,最想对工场说些什么?


创新工场一直是我心里的偶像。


与其他那些让我感觉颜色很沉重的公司不同,我觉得创新工场是青绿色的,总像个嫩芽似的。我去创新工场时,会看见一个灯泡照着装有鸡蛋的篮子,是在孵小鸡,感觉充满了生机。我希望工场能总保持这种嫩嫩的、亮亮的形象,也希望开复老师能一直保持萌萌的状态。


在我心里,创新工场是年轻的、有活力的,是一个可以与年轻人为伍、与嫩芽们为伍的公司。站在工场十周年这样一个节点上,我特别希望我心目中的创新工场,能够永远保持这种青春的模样。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chuangxin2009。创新工场拥有强大的投资和投后团队,持续输出关于创业投资、投后的真知灼见~ 还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培训、沙龙和其他各类活动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