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不止圆点的人生
提到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第一时间印入你脑海的是什么?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点点?红色短发的怪老太?只要看过草间弥生的作品,就一定不会忘记其中呈现的诡秘感,无论是充满幽默的“大南瓜”,还是遍布圆点的镜屋,又或者布满阳具雕塑的船… 现今88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她的艺术旅程映射着她人生的每个阶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87z6yd0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她说如果不去画画她就就会失去存在感,”操刀打造了这支动人短片的导演 Martín Rietti 如是描述起这位影片主角、年逾八旬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真实感,对我来说这在当代艺术界是少见的。”
Kusama with Pumpkin, 2010
Kusama with Dots Obsession, 2012
出生于1929年的草间弥生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其艺术作品形式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等。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她的艺术实践横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两个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艺术,同时也经常与女权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等流派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她仍然拒绝被定义为任何主义、流派或运动的艺术家,她形容自己是“精神病艺术家”。
在那些梦境一样的幻象作品之下,隐藏着草间弥生曲折离奇的人生。
没有笑容的童年
Kusama at age seven, 1935-36
生于富足的日本家庭,草间弥生的童年充满阴郁和创伤,并没有多少笑容。一方面她长期受到母亲的虐打,另一方面,母亲居然还让年小的草间弥生暗中监察风流父亲的婚外情事。这些畸形的家庭关系让草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男性身体与阳具都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可是执着的她并没有逃避这些恐惧,反而把“性”作为创作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停地、重复地描绘性符号来对抗内心对性的恐惧与抗拒,从而消解内心的创伤。她曾经在自传中写道:
“我讨厌男性性征,也讨厌女性性征,
这两者对我来说都是我恐惧的对象。
因此我拼命做那些厌恶的、不喜欢的、
可怕的形体,以此来超越它们。”
Yayoi Kusama in Yellow Tree furniture room at Aich triennale,
Nagoya, Japan, 2010
无限的强迫
还不到10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慢慢发现自己总是产生幻觉和幻听,各种星星点点的光斑不时出现在眼前,甚至还有花朵跟她说话。
一开始母亲并没有注意草间的异常,而实际上罹患神经视听障碍的草间弥生被当时的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眼前的光斑是因为视网膜上多了一重网状斑点,因此看到的一切都是斑点,画出来的画也就布满了圆点。尽管这个疾病让草间饱受折磨,但也因为这些圆点成就了她艺术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标志,而她也从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救赎。
The World of Insect, 1953
Pacific Ocean, 1959
她曾在访问中描述:
“这些无限延伸的点是不能独存的,
就像水滴一样不可单独存在,
而地球、太阳、月亮都是一个个圆点,
这些点构成了宇宙,世间万物都源自这个点,
延伸出去可扩至无限大的力量,
同时也代表着永恒的爱。”
那些无边的圆点图案,草间弥生把它称之为“无限的网”,她说那就是直接从幻觉中挪用的。10岁的她在画妈妈肖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圆点涂满整个画面。直到后来她许多大尺幅的绘画仍然以这些无限的圆点状和网状结构为主,在谈到她1954年创作的《花(D.S.P.S)》时,她提起了当时出现幻觉的情景:
“有一天,我看着桌布上的红色花朵图案,当我抬头的时候竟然也看见了一样的花纹,它们覆盖着整个天花板,窗口,墙壁,整个房间都被这些花纹所填满,最后爬满了我的身体和整个宇宙。我在想,我是不是要消融了?在无限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里旋转,然后慢慢消失。我意识到那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发生的时候,我感到无比害怕。我觉得我必须得逃离,不然我的人生都会被这些红色花纹吞噬的。所以我拼命地逃跑,但脚下的台阶开始裂开,我滚下了楼梯,还把脚腕扭伤了。”
Flower (D.S.P.S.), 1954
出走美国
在经历了黑暗的二战之后,草间弥生在日本习画,并被西方的先锋艺术所吸引。在堂兄的协助下,草间弥生鼓足勇气给她仰慕的美国女画家 Georgia O’Keeffe 写信倾诉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而当时已经非常出名的 Georgia O’Keeffe 被这位东方的“小粉丝”所打动,鼓励并答应引荐草间弥生。
Kusama on the Staten Island Ferry, New York. c. 1958
草间弥生之所以动身前往美国,除了追求艺术,还因为经历二战之后,她开始思考个人自由与创作自由的价值。27岁的她认为当时的日本社会“过于狭小,又过于卑屈,缺乏独立性,还十分封建,对于女性的态度也很轻蔑”。
移居美国的草间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艺术圈,与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成为了密友。慢慢地,草间的艺术实践从绘画发展到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受到了许多圈内人士的赞赏,被视为纽约先锋艺术的代表人物。
Infinity Mirrored Room – Love Forever, 1966/94.
Installation view of Infinity Mirror Room–Phalli’s Field, 1965
1963年,草间弥生开始创作她的《镜子/无限》的房间系列,而这也成为了她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在这些梦境一样的镜屋里,许多悬挂着的圆点灯泡因为镜子的反射而衍生出无数的光斑,原本的有限空间也因为镜子扩展至无边的“小宇宙“,混淆了真假空间的存在,空间从此没有了边界,只有无限延伸。而置身其中的观者亦会感到迷失在一个异度空间里,被这些无穷无尽的圆点所包围,所吞没,所覆盖,渐渐地实现草间弥生所说的 “自我消融”。
Infinity Mirrored Room – 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Light Years Away, 2013
落叶归根,重回日本
Yayoi Kusama with Joseph Cornell in New York, 1970
草间弥生在美国度过了15年的艺术生涯,期间还发生了草间一生中最重要的爱情——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Joseph Cornell 相差26年的忘年恋,这段柏拉图式的恋爱一直持续到1972年 Cornell 的逝世。
Cornell 的离去对草间弥生的打击至深,她的精神与身体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因此回到了日本之后的她就开始疯狂地写小说和诗歌,最终在1977年住进了精神疗养院,并自愿一直待在那里从此再也不想离开,到现在为止已经住了40年。现今88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仍然坚持每天创作,白天在工作室绘画,晚上回到疗养院继续写作。
Yayoi Kusama signing an exhibit at MOMA
离开纽约后,草间弥生开始被大众遗忘,直到1980−1990年代,因为她个人回顾展的成功举办让她又重回大众视野,成为了现今国际上最受关注、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世界顶级美术馆如 MOMA,Tate 都举办过她的个展,还成为第一位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今年在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的个展更是破了参观人数的纪录,为了看她的镜屋,观众几乎永远都得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今年,她还在东京开了自己的专属博物馆——草间弥生博物馆。
Yayoi Kusama Museum in Tokyo’s Shinjuku
这间美术馆是草间弥生委托的日本久米设计公司打造,巨大的白色筒状建筑在一片暗淡民宅中,显得格外突出。这个展馆于14年就已经建成,但是到今年10月才正式开馆。馆内共分为5层,从草间弥生的周边产品到沉浸式装置艺术应有尽有。
"My Eternal Soul Exhibition"
开馆的展览主题是《创作是孤独的追求,爱能带你接近艺术》,其中的核心展品是草间弥生创作的连续绘画作品《我永远的灵魂》。这次的展览从今年10月份开放到2018年2月25日,并且只接受预约参观。
尾声
尽管现在她名利双收,但长期以来,草间弥生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她是男性主导的艺术圈里的女性艺术家、西方艺术世界里的日本人、自身神经和强迫症状的受害者。
“或许某次绚烂消散之后的黑暗,
会把我们的灵魂带进阴郁的死寂,
在那瞬间的毫厘与倏忽中,
我们会斩断人生这不堪的大戏,
对生命与享乐的万花筒摇头。”
——草间弥生
当然,如果你一丁点儿也不了解这位传奇艺术家,仍旧不妨碍你欣赏、热衷、购买她的作品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29dvrjh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毕竟她也曾经说过:“我想更有名,比有名更有名。"
撰文 / Michelle
编辑 / Wu Yin 、 Wanyee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本文由NOWNESS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