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枪声
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形态之一,从五六十年代兴起之时,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随着时间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的进行,以“发生”为主要形式的它,也逐渐变得激进且富有争议。今日短片的主人公 Chris Burden,便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行为艺术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704jby0e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开枪”
从中国1985美术运动开始以来,压抑了许久的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实践着当代艺术。而在物资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急于寻找出口“宣泄”的艺术家们,不时会创作出具有争议和震惊意义的作品。
比如在1989年,肖鲁在中国美术馆对着自己的作品《对话》中的镜子,连开两枪。肖鲁的《对话》是两个并列的电话亭,玻璃上印的是等人高的一男一女,中间是一个下垂的电话听筒,后面是镜子。
2月5日中午,肖鲁的好友李松松把枪偷偷塞给她,她找准时机,在少量观众的围观下,对着镜子连开两枪。和镜子一起粉碎的是镜中的影像,以及其代表着的僵局。
《对话》,肖鲁,1989
这让笔者想起艺术家李燎做出的关于“雄狮两秒”的比喻:雄狮高潮射精的时间只有两秒,这也是最关键的两秒。很多行为艺术的创作都在于最后的那个“高潮”。
比如李燎的《一记武汉》中,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李燎闭着眼睛等待一位“网友”给自己一记耳光,然后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结束。前面几分钟的等待,都是为了最后的耳光积蓄着能量。
《一记武汉》,李燎,2010年
而肖鲁的开枪事件,甚至可以说是从1985年积蓄而来的一次高潮,让当年《中国艺术大展》的其他作品显得失色许多。
1971年11月19日,在加州的 F Space 画廊,25岁的 Chris Burden 站在墙壁前面,面对着手持枪杆的朋友。“准备好了吗?”,Burden 点头示意,随即朋友朝着他的手臂开了一枪。
Shoot, Chris Burden, 1971
子弹穿透了他的上臂,留下两个弹孔。这件被称作《Shoot》的作品,从站位到结束持续了不到5秒。
随后两人去警察局做笔录,然而 Burden 并没有说这是一次行为艺术表演,而是一次“小事故”。
作品完成后,手臂流血的 Chris Burden
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反战思潮在70年达到顶峰,这件作品被人们以多种方式解读着。其中关于暴力、控制、信任等话题都在 Burden 的朋友宛如士兵开枪一般的举动中被广泛讨论。
“表演”和“抗议”
行为艺术,尤其是涉及到伤害身体的,
是一种强烈的宣言,
是一种对思考的激发,
是刺激观众引发不安的作品。
1965年,小野洋子的行为艺术作品《Cut Piece》中,她跪坐在地,前面放着一把剪刀,让现场观众随意剪碎她的衣服。观众从害羞到最后疯狂剪掉她的衣服只剩底裤,其中激发出来的现象值得每一个剪掉她衣服的观众和旁观者思考。
Cut Piece,小野洋子,1964
类似地,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1974年的《Rhythm 0》中,坐在摆满了各种道具(包括鞭子、刀、蜡烛等)的桌子前,让观众对她身体做任何事情且自己不做任何反抗。观众同样从试探性地“温柔”行为发展成真实地用刀划破她的身体。
Rhythm 0, Marina Abramović, 1974
俄罗斯著名行为艺术家彼得•帕夫伦斯基则把行为艺术作为政治宣言。2013年11月,他赤身出现在莫斯科红场,用钉子把自己的阴囊钉在地面上。这件名为《Fixation》的作品,表达的是对俄罗斯逐渐演变为集权社会的抗议。
Fixation, Petr Pavlensky, 2013
“自残”
Chris Burden 的创作生涯始于70年代,他的创作手法可以归纳为对于自己身体的伤害。
自残不等于行为艺术。
残害身体是行为艺术的一种手段,
须要观众和互动。
在博物馆开枪之前,Burden 的硕士毕业作品是1971年的《Five Day Locker Piece》,他把自己锁在学校的储物柜中5天。
Five Day Locker Piece, Chris Burden ,1971
随后1972年的作品《Deadman》,他在洛杉矶繁忙的街头,把自己覆盖在一块柏油布之下,躺在一辆停好的汽车旁边,并用两个照明弹标注身体的位置,任其他汽车在他身旁驶过。
Deadman, Chris Burden ,1972
1974年,他躺在一辆大众甲壳虫车的引擎盖上,双手被钉在上面,宛如耶稣受难。车子从车库开出,引擎发动2分钟之后倒退了回去。
Trans-Fixed, Chris Burden, 1974
Burden 在冒死般的行为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推进艺术家身体的极限,这或许和幼时一次事故有关。11岁时出了车祸,在左脚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在未麻醉的状态下施行手术。
那次偶然的濒死体验和清醒下的疼痛折磨,
让年仅11岁的 Burden 意识到,
接下来的生活都是“附加的”,所以不再畏惧,
也成为自己探索艺术和表演行为艺术的媒介。
Through the Night Softly,1973
除了这些“冒死”作品之外,Burden 也不乏一些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从1973-1977年,他在多个电视台购买广告时段,以插播广告的形式播放自己的作品。
其中,《Full Financial Disclosure》里,Burden 以播音员的姿态,在美国国旗前,用20秒的时间内念出自己当年的收支,以及最后的总结余。
Full Financial Disclosure,1977
Burden 以最符合消费主义的方法——电视广告,进行与消费主义相反的宣言和讽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觉得很多行为艺术作品,
都是一种想要控制命运之类的东西的尝试,
或者一种能够控制命运的错觉。”
撰文 / 卜生
编辑 / Mark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yin@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