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间玻璃屋都叫The Glass House
在这支由Matthew Placek执导的短片中,摄影师David McCabe前往康涅狄格州,重访一处让Andy Warhol等一众20世纪最富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得以从纽约的喧嚣中逃离片刻的住所——美国建筑师Philip Johnson的标志性现代主义建筑玻璃屋。
01
99.99%的透明与公开
玻璃屋建于1948-1949年间,是Philip Johnson为自己设计的住所。恰如其名,它通体透明,四面墙壁皆由玻璃组成。而玻璃外所有的优美风景,则如同巨幅墙纸一般,温柔、绵延环抱着这座晶莹剔透的房子。
按照其主人的原话来说,“我有非常昂贵的墙纸。” 这所房子建于Philip Johnson庄园边缘的一堵石墙后面,并俯瞰着一片池塘。四分之一英寸厚的玻璃外墙皆由木炭喷漆的钢和玻璃构成。室内呈开放式,空间被低矮的胡桃木橱柜隔开。而一个砖砌成的圆柱体包含着浴室,成为了玻璃屋内唯一从天花板连通到地板的物体。
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人对于密闭空间所带来的隐私感与安全感的极致渴求,Philip Johnson似乎毫不介意将自己生活的空间近乎完全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享受高达99.99%的透明、公开与自由。当然也有人觉得,整个建筑圈都没有谁比他更适合住在一座如此酷的玻璃房子里了。
Philip Johnson
这位堪称建筑圈最会社交的富二代,同时也是第一个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以及一个曾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Johnson来自新阿姆斯特丹的詹森(Jansen)家族,家境殷实,他的祖先中甚至包括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师,Huguenot Jacques Cortelyou,后者曾为新阿姆斯特丹制定了第一份城市规划。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不过这位建筑界的奇才,在哈佛大学就读时,主攻的却是语言学、历史与哲学。也因此,他非常热爱游历拥有灿烂历史文明的欧洲,并于1928年,遇到了当时正在为第二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设计德国馆的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从此开启了二人“缠绵”数十余载的“爱恨情仇”。
02
简朴建筑的现代使徒
普遍认为,Philip Johnson所建造的玻璃屋,灵感来源于密斯1946年至1951年间设计并建造范斯沃斯故居(Farnsworth House)。
Farnsworth House
虽然两座玻璃屋的上线时间格外接近,但却并无人质疑或争论过“抄袭”一事,因为Johnson从未否认过自己的确是受了密斯的启发,且毫不吝啬对后者的称赞。甚至在玻璃屋室内所摆放的一系列家具比如巴塞罗那椅,都是由密斯设计的。
Chairs by Mies van der Rohe
“如果说密斯为玻璃房子提供了真正的灵感……只有Johnson才能建造出这么一座房子,并亲自居住在里面。而他的事业,也正始于自己成为玻璃屋主人的那一刻。在那一瞬间,他成为了现代建筑的简朴使徒——或者更确切一点,他成为了简朴建筑的现代使徒。
正如《生活》杂志在1949年所言:“除了招待客人,Johnson独自居住,没有仆人,只有天气,绘画和书籍相伴。”
Philip Johnson
不过,这种独居的模式,在1960年David Whitney到来后,被彻底打破。这位美国艺术策展人、收藏家兼评论家,与Philip Johnson共同设计、打理了Glass House周围的室外景观,修剪草木,平整砾石,并精心处理了斜坡的形状和地面的曲线。甚至玻璃屋室内所陈列的大部分艺术品,都是由 Whitney收藏而来。他们彼此相伴了45年之久,直到2005年Johnson逝世,同居生活才算至此终结。
Philip Johnson and David Whitney
03
艺术家的避世所与狂欢地
尽管据《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家尼古拉·乌鲁索索夫(Nicolai Ouroussoff)说:“Johnson的视野缺乏严谨的智慧和精致的细节,而这些才是密斯天赋中所至关重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密斯所设计的范斯沃斯故居(Farnsworth House),玻璃屋的确赢得了更多建筑界、乃至广大公众的认可。
不仅如此,它甚至成为许多20世纪最富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所逃离现实的“避难所”,常常高朋满座。美国记者形容这里“总是活动不断”,艺术家、建筑师等业界名流更将此处奉为聚会、沙龙的圣地。Andy Warhol就是玻璃屋的常客。
Andy Warhol at Glass House
by David McCabe
即使不熟悉这个名字,你也一定或多或少知道他创作的番茄罐头、可口可乐和玛丽莲梦露。他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同时,他还是David Whitney的密友。
Untitled from Marilyn Monroe,1967
by Andy Warhol
在今日短片中,导演Matthew Placek和英国时尚摄影师David McCabe回到玻璃屋,一起回忆后者最令人难忘的项目之一,拍摄Andy Warhol 一年的生活。在McCabe的摄影镜头和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Andy,Whitney在玻璃屋里的避世时光。
摇滚乐队Velvet Underground曾来这里录音;《生活》杂志做过玻璃屋的专题报道;《纽约时报》杂志画过一组它的漫画。
Velvet Underground performed at
Glass House,1967
但真正使Johnson脱颖而出的,按照迈克尔•索金(Michael Sorkin)所说,还是他的宣传和推广能力。大概是不似密斯那样需要满足客户各种有理或是无理的需求,玻璃屋到底是Johnson的自宅,他如何折腾都问题不大。再加上他出色的交际能力,以及广大的人脉关系,垄断艺术界的半壁江山自然不在话下。
1986年,Philip Johnson在他的遗嘱中表明,拟将玻璃屋自宅及其周边地带,一并献给国民托管组织(National Trust)。1997年,玻璃屋被宣布成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此外,他和他的同伴David Whitney,还决定将他们收藏品中的大部分,包括Jasper Johns最为著名的画《旗帜》,捐献给他曾工作了数十年之久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Flag" by Jasper Johns
如今,玻璃屋所拥有的艺术品,包括Andy Warhol,Willem de Kooning,David Salle,Julian Schnabel等人的多件作品。而这些陈列于此供世人欣赏、观看的艺术品,无一不在讲述着Philip Johnson作为一位艺术赞助人的重要性。
左滑查看更多
其实,这座玻璃屋从未真正宁静过。除却对公众展出上述藏品,每年都有太多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来到此处与一代大师神交。
草间弥生曾携她的标志性红色波点覆盖了玻璃屋的整个外观。在这个名为“迷恋波点——活着,追寻永恒的希望"(Dots Obsession – Alive, Seeking for Eternal Hope)的艺术作品中,草间弥生在玻璃墙内部贴上了 1200 个红色塑料波点,有三种尺寸,直径分别为 12、18 和 25 厘米。据草间弥生本人诠释,希望“波点状的玻璃屋带来永恒的爱和希望。”
Dots Obsession – Alive, Seeking
for Eternal Hope
另一位日本艺术家中谷芙二子则在此贡献了她的作品“雾障”。展览中,雾气喷薄而出,将玻璃屋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轻柔似纱的雾气与玻璃屋完美而融洽地贴合在一起,仿佛在进行一场微妙的对话。同时雾气所营造出的暧昧与朦胧氛围,与玻璃屋本身的剔透形成极致对比。而雾气存在之短暂,又恰恰衬托出玻璃屋的永恒。
Fog Installation-Veil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获得不朽的永生,大抵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下,它都能与当下发生某种联系,或者说每一时代下的人们,都能从中寻得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从而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玻璃屋现已对公众开放,游客来访需提前数月预订。
有兴趣者可前往philipjohnsonglasshouse.org
查询相关信息。
部分图源自网络
撰文 / Luna
编辑 / Esther、Since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