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园辩护
朋友们
这是「周末 picks」第九期
疫情依旧紧张
对长时间“困”在家里的我们而言
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本期我们想讨论我们身处的空间
我们的家
以及如何为灾后的生活重建做准备
本周我们为你准备了
一段希望与绝望交织的舞蹈
一个用普通物品创造“巴别塔”的艺术家
三本关于“重建未来”的书
祝好好生活
🎬
VIDEO
本周短片
Teenage Headache Dreams
英国音乐人Mura Masa的最新MV,
由瑞典导演Marcus Söderlund执导
并由NOWNESS Awards获奖者
Holly Blakey精心编舞。
Söderlund说:
“在这个封闭的高速公路上,
两个年轻人进行了痛苦与不安的肉体对话。
这个项目融合了不同的语言,
当舞蹈家Ethan和Becky
与Blacky谈论运动和空间时,
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并用一种新的语言表达了自己。”
“观看Ethan和Becky的舞蹈让我感受颇多。
想法是关于年轻时的希望和绝望
- 关于想要离开却最终留下。”
👨
WHO
本周人物
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 ,
来自巴西的概念艺术家,
装置艺术家和雕塑家。
他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梅雷莱斯以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知名,
他的创作被形容成一种
「材料思考」(Material Thoughts):
用一些普通的日常物品,
创造出奇特而莫测的作品氛围。
比如,这是他在2001 年的作品“巴别塔/Babel”
就是一个用无数收音机搭成的高塔,
不同的频道同时自说自话,
在略带昏暗的背景下时,
声音的混响伴随着微光交错,
仿佛在展现我们此刻的混乱与纷争,
又仿佛描绘未来世界才会出现的人类遗迹。
又比如,他的系列作品“Pling Pling”,
由一系列相邻的房间构成,
每个房间分别涂成不同颜色,
同时配上一个互补色的小屏幕。
当观众穿梭其间,
明亮的饱和色会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
“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
一枚极小的木制立方体。
梅雷莱斯说,
他想让作品“尽可能隐藏,尽可能简洁,
朝物理上几乎消失的方向发展”,
并将其称之为“带有谦卑主义特色”的
极简风格作品。
“角落研究/Study for Corner”
和“无题/Untitled”系列,
看似毫无异常的墙角和空间,
通过小小的色块,
带出一些微妙的不和谐感。
梅雷莱斯看重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
他认为观众对艺术品的反应就是艺术品本身,
这也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鼓励观众采取行动、
激发感官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
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切,
也是他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可以说,他是一位社会属性强烈的艺术家。
📖
BOOKS
本周主题:重建
01
科马克·麦卡锡
《长路》
作者是美国当代文坛巨匠,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继承者”。国内知名度不大,但在美国早已家喻户晓。拿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麦克阿瑟奖、美国笔会终身成就奖等各种大奖。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长路》这本书拿了普利策奖,改编的电影拿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入选卫报评出的21世纪100最佳图书,泰晤士报评为近十年百大小说最佳作品。背书资源充足。
由《长路》改编的电影《末日危途》The Road (2009)
小说讲了末日般的灾难降临,世界陷入瘫痪,满是黑暗、荒芜、风雪,和随处可见的死亡,一对父子一路往南求生。文明失守、人性在求生本能面前沦陷。绝境面前,父亲保护孩子,孩子又成为父亲“做一个不吃人的好人”的唯一理由。
“啜泣并非关于生死,究竟关乎什么,他也不确定,然而他想,应是关于美好与良善这类他再无法想象的事情”。相信对身处灾难的当下人来说,这本小说会带来许多共鸣和惊醒。
02
尤纳·弗莱德曼
《为家园辩护》
昨天(2 月 21 日),法国传奇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去世。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移动建筑」(Mobile Architecture)的概念,创建了“空中摩纳哥”和“空中威尼斯”设想,他的思想启发了黑川纪章、丹下健三、矶崎新等一系列设计师。
Yona Friedman, 1974.
Photograph by Paul Almásy
Yona Friedman the ville spatiale
这本《为家园辩护》编集了弗莱德曼一生的思想碎片。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弗莱德曼说自己是“二战的产物”。二战时他21岁,在布达佩斯参与抵抗,被当做俘虏关进监狱,从战争和牢狱中幸存下来的他。开始反思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居住空间和生活,如何“重建”。书里描绘了弗莱德曼对未来建筑的想象,揭示了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存在的原点:基本框架建造+自主生活调整=生活世界。
© Yona Friedman & Jean-Baptiste
Decavèle Architecture without building De Vleeshal, Middelburg
03
Less is Bore
欧文·霍普金斯
少即无聊(Less is Bore) 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Robert Venturi)的反极简主义名言。这本《Less is Bore》里, Dezeen专栏作家欧文·霍普金斯(Owen Hopkins)介绍了一系列反极简风格的后现代建筑。目前还没有中文版。如作者所说,“Less is Bore是关于拓宽正典、揭示世界多样性和丰富性,并超越建筑”,“它不是作为一种风格,而是作为一种情感,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Charles Moore House, USA, 1962, Charles Moore
Ordnance Pavilion, UK, 2018, by Studio Mutt
日本记者都筑响一在《东京风格》里也提到,“mono在日语中指代东西、事物。monomaniacs即恋物狂,着实是恰到好处的词。喜欢上一样东西,渐渐投入进去,房间自然就会变得满满当当。墙壁铺满,地面铺满,天花板也被沾满,空间渐渐失去直线,变为不顾则的柔和弧线。那是一个极为私人的空间,并且对志趣相投的人来说,比任何奢华的房间都更令人舒适安心。虽然物品多到快要溢出来,但在那些‘收藏家’的房间中,却能感觉到一种独特的温度。那种温度或许正来自一眼看去乱得无从收拾的物品,其源头,便是居住者纯粹的热情。”
疫情中,许多人由于没有事先存够足够的口罩、消毒物品和食物,感受到物质缺乏带来的烦恼甚至绝望。不论是居住的建筑还是所在的房间,这些书都有助于反思那些上镜流行的极简主义,反思自己和物品的关系。
Duncan Hall, USA, 1996, by John Outtam
撰文 / 叶晓薇
策划 / NOWNESS社交媒体部
NOWNESS
更多“周末推荐”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siyue@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